首页 理论教育 达赉湖流域土壤植被成土因素综合作用分析

达赉湖流域土壤植被成土因素综合作用分析

时间:2023-10-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3.1.2.4土壤植被达赉湖流域的土壤在母质、气候、生物、地形、时间等自然成土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形成6个土纲、8个土类、23个亚类。

达赉湖流域土壤植被成土因素综合作用分析

3.1.2.1 地形地貌

流域位于大兴安岭西麓内蒙古高原东部的呼伦贝尔高平原。该地区地貌由湖盆低地、滨湖平原和冲积平原河漫滩、沙地、低山丘陵及高平原等六种类型组成。

滨湖平原和冲积平原主要分布在达赉湖北端、南端和东西环湖一带,是克鲁伦河、乌尔逊河、海拉尔河在古代冲积而形成,后又经湖水淹没改造的一部分平坦地区,海拔在545~800 m之间。冲积平原与滨湖平原区域相连,没有明确的界线,二者之间的差别在于冲积平原的冲积物在河水的作用下又受到不同程度风的改造,其高度略高于滨湖平原。

河漫滩分布于河流沿岸一带,形成河流型湿地。其主要特征是地势低洼平坦,土壤由砂砾和黏土组成,上覆茂盛植被。沙地主要分布于达赉湖东、南一带,呈条状分布。一条在达赉湖东岸,沿湖岸呈南北方向分布;另一条在乌尔逊河以东,甘珠尔庙以北,呈南北方向分布。沙丘、沙岗一般是呈固定或半固定状态。低山丘陵主要分布在达赉湖西一带,呈南西—北东走向,多为中生代酸性火山岩。高平原是本地区分布最广的地貌类型。

3.1.2.2 气候特征

达赉湖流域地处呼伦贝尔高原的西部中高纬度地带,为半干旱草原,属中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从10月上旬开始至翌年5月上旬;春季从5月上旬开始至6月下旬止;夏季从6月下旬开始止于8月上旬,而后秋季,周而复始。冬季严寒漫长,春季干旱多风,夏季温凉短促,秋季降温急骤、霜冻早。

流域属中温带半干旱气候,年均气温-0.1℃,1月平均气温-22.7℃,极端最低气温-42.7℃,7月平均气温19.8℃,极端最高气温40.1℃。达赉湖地区纬度高、晴天多,日照充足,日照时数历年平均为2 840 h;夏半年(4—9月)的日照时数在1 600~1 800 h,日照百分率为60%~70%;冬半年(10—3月)日照时数在1 240~1 330 h,日照百分率高达70%~73%。

流域降水量少、变率大、降水集中在夏季。1961—2013年年降水量114.66~591.97 mm,多年平均降水量259.48 mm,是呼伦贝尔市境内降水量最少的地区。流域降雨量总体上东北向西南递减,其中满洲里市年平均降水量为284.6 mm,新巴尔虎左旗279.7 mm,新巴尔虎右旗241.4 mm。降水集中在6—9月,占全年总量的80%~86%,峰值在每年7、8月份,这两月降水量可达145~170 mm。

湖区水面蒸发量大,春、夏季天气回暖,空气湿度小,风速小,形成强烈的蒸发。冬季温度低,蒸发量小。流域范围内年蒸发量在1 400~1 900 mm,远大于降水量5~6倍。是呼伦贝尔市蒸发量最大的区域。湖区常年主导风向是西北风,年平均风速5.2 m/s,最大风速曾出现27 m/s。

3.1.2.3 主要水系

达赉湖流域内有主要河流4条,分别是克鲁伦河、乌尔逊河、哈拉哈河和新开河。此外,还有连接达赉湖和海拉尔河的“引河济湖”人工河道和直接入湖的多条河沟。(www.xing528.com)

3.1.2.4 土壤植被

达赉湖流域的土壤在母质、气候、生物、地形、时间等自然成土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形成6个土纲、8个土类、23个亚类。由于该地区气候干旱、风大,致使地面物质粗糙,土层浅薄。栗钙土是该流域的地带性土壤,主要分布在流域内的低山丘陵,冲积平原及河岸低洼地(表3-1)。

表3-1 达赉湖流域土壤及植被分布

达赉湖流域的地带性植被为草原,它是欧亚大陆草原区亚洲中部亚区的组成部分。由于地形、地貌、水文、气候和人文因素等条件的差异,植被总的分布趋势是自北向南由半干旱逐渐向干旱过渡,植物种类和群落结构趋于简化。受局部地形等非地带性因素影响,又有盐化、沼泽、沙生等隐藏性植被分布。植被总体是以克氏针茅、大针茅为建群种的典型草原群落为主。

3.1.2.5 物种多样性

据调查,研究区内共有种子植物74科653种,在植物区划上属欧亚草原植物区亚洲中部亚区,因此,在植物区系组成上以达乌里—哈萨克—蒙古植物种占重要地位。另外,本地区植物区系组成的特征是含单属单种和少属少种的科较多,此特征是由湿地地理位置所决定的,它反映了本区植物区系的基本性质。

研究区内藻类隶属8门、21目、38科,共187种属。年平均生物量为8.1 mg/L。春季以绿藻门的十字藻、卵囊藻为优势种,其他3个季节均以蓝藻门中的微囊藻、鱼腥藻、腔球藻占优势。特别是在夏季和秋季初,会形成很浓的“水华”。该湖属于蓝、绿藻型的中富营养湖泊

达赉湖流域有鱼类33种,分属5目8科。其中鲤形目为26种,鲤科占24种,鳅科占2种;非鲤形目的鱼仅占7种,即鲑形目鲶科1种;鳕形目鳕科1种;鲈形目塘鳢科1种。

研究区内共计有两栖爬行类5种,哺乳类35种,其中国家二级保护哺乳动物3种。研究区内有鸟类337种,分布有国家重点保护鸟类57种,其中有国家一级保护鸟类10种,国家二级保护鸟类47种,其中白鹤丹顶鹤、白枕鹤已在《濒危野生动物国际贸易公约》中列入世界濒危物种,大鸨、丹顶鹤、乌雕、白枕鹤、白鹤、鸿雁、花脸鸭、白肩雕、半蹼鹬、栗斑腹鹀、黄爪隼、遗鸥、白头鹤、玉带海雕、白尾海雕、青头潜鸭、小白额雁被列入世界受严重威胁的物种。鹤类在研究区内的物种资源中占有重要地位。全世界有鹤类15种,我国有9种,居世界之冠,内蒙古共有鹤类6种,研究区内都有分布,占世界鹤类种数的75%。其中蓑羽鹤、丹顶鹤、灰鹤在研究区内有繁殖。其他物种如雁鸭类、鸥类、鹭类、鹬类、雀形目鸟类等种群数量也十分庞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