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南方地区歌舞的艺术形态和音乐特征

南方地区歌舞的艺术形态和音乐特征

时间:2023-10-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由于云南地处各民族文化交汇处,所以南方各民族歌舞文化交汇于一身的现象较为突出和鲜明,其中“崴”便是其最突出的基本动律。此外,云南花灯丰富的扇花也是舞蹈的主要特征,70余种丰富复杂的扇花招式,成为其区别于其他汉民族舞蹈的一个重要标志。扇花与步法的配合,形成了节奏、律动、音乐与情感相融合的特征,展现了云南花灯特有的审美形式。

南方地区歌舞的艺术形态和音乐特征

(一)云南花灯

云南花灯舞是流传于云南地区的汉族民间舞蹈,主要盛行于玉溪、松旺、姚安罗平建水、蒙自等地。民间云南花灯常以载歌载舞的形式进行表演,极具浓厚的乡土气息,同时云南花灯又可作为独立的舞蹈进行表演,其风格特征表现为纯朴、明快、自然、舒展、优美。由于云南地处各民族文化交汇处,所以南方各民族歌舞文化交汇于一身的现象较为突出和鲜明,其中“崴”便是其最突出的基本动律。

俗话说:不崴不成灯。只要音乐一起,舞蹈者便会随着音乐崴动起来。从崴的情绪和风格上来讲,有的活泼跳跃、有的悠然荡漾,有小崴、正崴、反崴,但不做花巧、造作、扭捏之态,也没有高超的技巧,全部是自然平衡的摆动所产生的流畅美。上身躯干平行横移,迈步经支撑腿弯曲,在较短的时间内变换重心,尤其强调横移上身,以上下身动作拉长到尽头,形成流动中的“三道弯”,呈现出洒脱之美。

“动作的全过程需要胯、腰、肋三个部位都在松弛的状态下运动,以此协调其他各部位的运动,如臂、颈及至道具,都是在流畅的悠动中进行的。我们重点突出的是胯部的松弛和解放,突出的是左右的摆动中一定兼有上下的弧线运动。”[21]其中,男子舞蹈以反崴、小反崴为主要特点。女子舞蹈表现出内秀、淡雅、悠然荡漾的特点,在不断的移动和摆动中,形成特殊的动感特征和别致的体态美。实际这些动律的形成,是从农民在崎岖山路、田埂上的行走步态中提炼出来的,在平衡摆动中,产生自然流畅的美感特征。(www.xing528.com)

此外,云南花灯丰富的扇花也是舞蹈的主要特征,70余种丰富复杂的扇花招式,成为其区别于其他汉民族舞蹈的一个重要标志。扇花与步法的配合,形成了节奏、律动、音乐与情感相融合的特征,展现了云南花灯特有的审美形式。

(二)春牛舞

春牛舞是与劳动生活紧密相关的民间舞蹈。该舞在宋代时就流传了,诗人苏东坡曾有“梦中祭土牛”的记载,说明春牛迎春早在千年前就已流行,广东“春牛舞”多在新春元宵节时表演,舞蹈由牛郎、牛女、舞牛者扮演,舞牛者身挂竹篾扎成的牛头道具和蒙着绘有黄色图案的牛衣,装扮成牛的模样,模拟牛的动态、习性进行表演,而牛郎和牛女则装扮成夫妻模样,牛郎挥鞭牵牛,牛女执扇舞巾,载歌载舞,表演贺新年、耕田种地、逗牛驯牛、喜庆丰收等舞蹈段落。舞蹈的基本动作有:参拜、犁田、耙田、播种、插秧、收割、摸牛头、牛浸水、牛搔痒等。广东农民喜爱春牛,从歌词可以得知,如《爱牛曲》:“牛呀牛,我爱牛有因由,牛是我的农家宝,万顷良田你当头,牛轭架起千斤重,深耕细作夺丰收。”从歌词我们得知,当地农民视牛为农耕生产重要畜力,因此,在农村民间习俗活动中,不仅有歌唱黄牛的歌曲,也有歌颂黄牛的舞蹈,广东《春牛舞》就是歌颂赞美黄牛的民间舞蹈。当地百姓还把春牛舞与新春佳节里庆贺丰收、预祝新年六畜兴旺、五谷丰登等祝愿习俗联系在一起,使春牛舞具有深厚的内涵。该舞生活气息浓厚,贴近生活。动作多为圆场步、碎步、十字步等,简单易学,是百姓喜闻乐见的民间舞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