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广播节目市场:培育和开发探索

中国广播节目市场:培育和开发探索

时间:2023-10-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由于当时广播节目市场发育不成熟,仅靠节目和发行难以维持公司的运营,在生存压力下,很多节目制作公司走上了代理广告的道路。继北京电台之后,全国其他电台以不同方式推进内部制播分离,如黑龙江电台在2008年前后推出三个工作室,分别是叶文工作室、于霞工作室、凯淇工作室;吉林电台创建青雪工作室,依托节目开展包装销售、线下活动,进行栏目市场化和产业化运作探索。

中国广播节目市场:培育和开发探索

随着市场意识的增强,广播媒体逐渐意识到广播节目也有市场化的空间。“广播即产品”的理念逐渐诞生,一些电台开始将节目拿出来售卖,也从市场上购买自己想要的节目,广播节目交易市场出现。2001年,首届全国广播节目交易会举办,现场节目交易量达到7400小时,中央电台、黑龙江电台和上海电台交易或达成意向的分别为1800小时、1720小时、700小时,占了总交易量的60%。第一届和第二届交流会累积成交量2万多小时。2003年第三届全国广播节目展销会共签订销售及交换节目意向数量达2.5万小时,交易额比前两届有所突破。

自2001年起,旨在促进广播节目交易的全国广播节目展销会举办,全国交通频率也开始举办交通广播节目展销会。2003年12月由国家广电总局主办的“广播产业发展高层论坛暨全国广播节目展销会”在广州举行,全国各级电台、广播节目制作公司、广播设备经销商等47家单位参加现场展销,参展交易节目共454套,现场节目交易量达到2.5万小时,交易金额约101.5万元,内容包括小说广播剧、评书、音乐等各种类型,除广播节目外,参展公司还带来广播技术设备、音源设备及收听率调查软件、广播广告管理软件等产品。[14]

20世纪90年代中期,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广州和上海等地的广播节目制作公司相继出现。1994年广州电台的主持人陈涛率先成立至尚传播公司,接着金碟娱乐制作公司成立。不久,上海申巴音乐制作公司成立,1999年北京创艺声媒公司成立。这些公司通过与电台的业缘关系承揽节目制作业务,经常通过贴片广告、置换时段等方式与电台进行节目交易。由于当时广播节目市场发育不成熟,仅靠节目和发行难以维持公司的运营,在生存压力下,很多节目制作公司走上了代理广告的道路。

部分电台认识到节目生产社会化的价值,积极将台内节目推向社会,扶持内部人员成立工作室,优化内部节目生产机制。2000年天津电台成立了刘杰工作室,专门从事广播节目的市场化运作,管理上隶属于电台,经营上自负盈亏,该工作室当年制作的节目卖给了六家电台,到2003年底,制作销售八档全年节目。2003年山东电台成立八个品牌工作室,分布在五个专业频率,大都依托节目或主持人命名。辽宁生活娱乐频率推出的《娱乐双响炮》在广播节目市场颇有名气,每年制作市场化节目近400小时。北京电台也成立了六个主持人工作室,用以扶植优秀主持人生产优质节目。(www.xing528.com)

随着市场化意识的增强,部分电台开始在内部推行制作和播出“分离”的尝试。2002年,上海文广集团在体育电视频道设立广播部,由电视体育频道制作广播体育节目,成为体育节目制播分离的试点。2006年北京电台成立节目制作中心,将节目的制作和播出分开,除新闻性专题以外的节目人员全部进入该中心,设立节目招投标机制,采编播人员通过竞标获得相应频率相应节目的制作权。2008年9月,在节目制作中心的基础上,北京电台成立了银龙广播电视节目制作有限公司,将电台的节目制作业务剥离到该公司,在实现电台制播分离的基础上,建立面向市场的节目制作与销售平台。2008年,该公司拥有130余名员工,生产节目100余档,以向北京电台输出节目为主,并向外地广播电台销售了3000多期1000多小时的节目。

继北京电台之后,全国其他电台以不同方式推进内部制播分离,如黑龙江电台在2008年前后推出三个工作室,分别是叶文工作室、于霞工作室、凯淇工作室;吉林电台创建青雪工作室,依托节目开展包装销售、线下活动,进行栏目市场化和产业化运作探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