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曾子家风的形成及影响

曾子家风的形成及影响

时间:2023-10-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家风是以家庭或家族为單位而形成的。曾點的教育奠定了曾子人生的底色和方向,而孔子的教育則是曾子思想形成的决定因素,對曾子思想的形成具有根本性指導作用。誰知這一杖過重,使曾子倒地不醒。這種耕讀傳家的家庭,一方面磨煉了曾子吃苦耐勞、不畏艱難的堅韌品格;一方面因曾點的教育打開了曾子思想的一扇門,为曾子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礎,也成为曾子開創仁孝家风的一個前奏。故而,曾子得到孔子與同門的高度贊賞與評價。

曾子家风的形成及影响

家风是以家庭或家族为單位而形成的。有什麼樣的家庭,便有什麼樣的家风。在士、農、工、商四民分業的時代中,士有士的家风,農有農的家风,工、商亦然。從總體上説大致如此,當然也不否認同一類别之下有若干個體的差異。曾子父子出身於魯國平民,世代務農。從傳世文獻記載看,曾點至少是“半耕半讀”的,即一邊跟隨孔子學習,一邊耕作務農;曾子有年輕時和父親一起“耘瓜”的記録,大概年長學成以後不再務農,而是在洙泗之間以弘揚仁道为己任,招徒講學,并且一度“友教士大夫”的,居武城,为武城大夫之師[3]。也就是説,曾子父子兩代大半時間是“耕讀傳家”的,中國傳統社會兩千多年興盛的耕讀家风與曾子父子有著密切關係。耕讀多属於平民家风。曾子是從平民中走出來的聖人,因此,曾子家风有耕讀傳家的一面,又有超越了耕讀傳家而直達“士希賢,賢希聖”的一面,開創了聖人的仁孝家风。這是曾子對平民耕讀家风的突破與超越,也是他對培育聖人家风的一大貢獻。

曾子之所以由平民成为聖人,是因为他偉大的思想。其思想的形成主要依賴於父親曾點的家庭教育和孔子對曾子的學校教育。曾點的教育奠定了曾子人生的底色和方向,而孔子的教育則是曾子思想形成的决定因素,對曾子思想的形成具有根本性指導作用。

(一)曾點教子

曾點,字晳,是孔子早期弟子,少孔子六岁。《論語》中記載其人其事不多,然而《先進》篇中記載曾點言志影响不小。曾點與子路、冉有、公西華一起言志,孔子獨對曾點表示了贊賞。曾點表達的志向是:“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歸。”皇侃評論説:“唯曾生超然,獨對揚德者,起予风儀,其辭清而遠,其指高而適,亹亹乎固聖德之所同也。”[4]這一評述可謂恰當點明了曾點品德高尚,心有遠志。《孔子家語·七十二弟子解》中評價曾點道:“疾時禮教不行,欲修之,孔子善焉。”也就是説,曾點對禮樂教化不能推行感到痛心,想要重修禮樂。這與孔子重建禮樂的追求相契合,得到孔子的贊揚。可見,曾點對孔子的思想認識深刻,具有遠大的志嚮和高尚的品格。這些美好的品質必然展现在曾點的行为舉止中,從而對年幼的曾子起到身教言傳的啓蒙作用,在他心中早早種下向學習儒的種子。可以説,曾點的思想境界和人格修養對曾子的成長具有重要的引領和導向作用。

曾點胸懷大志,却因諸多原因未能如願,遂把理想寄托在曾子身上,希望他能學有所成。故而,曾點對曾子的教育非常嚴格。《孔子家語·六本》中記載:“曾子耘瓜,誤斬其根。曾點怒,建大杖以擊其背。”曾子因粗心誤斷瓜根,曾點用大杖擊打曾子,意在告誡曾子要謹慎。誰知這一杖過重,使曾子倒地不醒。等曾子醒後,他不但不怨父親,反而説:“得罪於大人,大人用力教參。”其認为父親在“教”他,故意彈琴讓父親知道他身體無礙。由此,我们既可知曾子自幼有孝心孝行,也可知曾點家教嚴格。嚴格的家教在一定程度上養成了曾子小心謹慎的性格和嚴格認真的做事態度。

曾點教子嚴格,更關心和瞭解曾子。《吕氏春秋·勸學》中記載,曾點派曾子去做事,過了该回的時間曾子還没回來。人们對曾點説,曾參大概是死了。曾點説:“彼雖畏,我存,夫安敢畏?”可見,曾點對曾子非常信任和瞭解,父子之間感情深厚。相比來説,曾子的母親對曾子則比較慈愛、寬容。嚴父慈母的教育,養成了曾子嚴以律己、寬厚仁愛的品行。因为家庭貧困,所以曾子自幼“弊衣而耕於魯”,從小體會到生活的艱辛。這種耕讀傳家的家庭,一方面磨煉了曾子吃苦耐勞、不畏艱難的堅韌品格;一方面因曾點的教育打開了曾子思想的一扇門,为曾子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礎,也成为曾子開創仁孝家风的一個前奏。

(二)曾子學於孔子

曾子約在十六七岁入孔門就學,這應该出自父親曾點的安排。此後,曾子在學問與修養上飛速進步。孔子周游列國時,曾子“從夫子游於諸侯”(《孔叢子·居衛》)。在隨侍孔子周游列國期間,曾子既學習了儒家典籍,又歷經世事磨煉,對當時社會的諸多問題和儒家思想有了深刻認識。

隨孔子返回魯國後,曾子一邊跟孔子集中學習,一邊贍養父母,直至孔子病重離世。這個時期,孔子不僅思想體系已經成熟,而且教學内容與方法等也更加完善。因此,孔子晚年的弟子中卓越超群者尤多,曾子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孔子評價曾子“魯”,認为他性情敦厚,算不得特别聰明。可是孔門弟子三千,唯獨曾子知孔子“一以貫之”之道,這除了曾子敦厚好學的品行外,還在於他尊師重道、勤學好問、善思篤志等。曾子經常向孔子提出一些深刻的問題,孔子有問必答,盡力教授。這些問答使曾子快速掌握了豐富的知識,領會了孔子的思想感情。同時,通過這些問題,孔子也清晰認識到曾子的天賦特長,“以为能通孝道,故授之業”(《史記·仲尼弟子列傳》),專門教授他孝道方面的知識,使他在孝的方面有了系統的認識,終成为孝的集大成者。

敦厚而善思的曾子,不僅對孔子思想有深刻領悟,而且提出了一些新的見解與觀點。故而,曾子得到孔子與同門的高度贊賞與評價。如,孔子贊道:“孝,德之始也;悌,德之序也;信,德之厚也;忠,德之正也。參中夫四德者也。”(《孔子家語·弟子行》)其認为曾子道德修養比較全面,“孝”“悌”“信”“忠”皆備於身。這是除顔回之外,弟子中評價最高者,也自然使曾子在孔門中享有很高的聲譽。

(三)曾子家風的奠基

孔子去世後,曾子一邊著書立説,一邊聚徒授業,傳承與發展儒學思想。曾子授徒於洙泗之上,子思、樂正子春等一批弟子和兒子曾元、曾申、曾華一同接受他的教育。如此,曾子的家教與教學結合在了一起。這與孔子的家教頗为相似。(www.xing528.com)

1.曾子教子

曾子特别重視家教,古代典籍中有多處曾子教子的典故,我们從中可以得到一些啓發。《韓非子·外儲説左上》中記載了曾子“殺豬示信”的典故。曾子妻要去集市,兒子也想去。曾子妻答應儿子回来后给他殺豬吃肉,没讓他去。妻回來后,見曾子要殺豬,遂阻止,説只是哄小孩而已。曾子言:“嬰兒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學者也,聽父母之教。今子欺子,是教之欺也。”從曾子的言行中,我们可知曾子不僅重視父母對孩子的教化作用,而且認識到最有效的教育方式之一是以身作則。父母説到做到,孩子才能信其言,成为讲誠信的人。是以,曾子特别注重身教,謹言慎行,率先示範。

《禮記·檀弓上》中記載了“臨終易簀”一事。曾子臨終前,仍堅持讓兒子们为他换去“簀”。因为按照當時的禮制,簀是只有大夫才能用的席子,而他當時已不是大夫。由此我们既可看出曾子自覺恪守禮的信念,也可看出他身體力行的品格。他所教給兒子的準則和規範,自己必先要做到。

《大戴禮記·曾子疾病》一整篇都在記載曾子病重時對兒子们的殷殷囑托和諄諄教誨。他將自己一生思想的精華、为人處世之要濃縮在最後的遺囑中,期望兒子们成为有德性修養的君子

歸結起來,曾子對兒子们的教誨主要表现在以下幾點:第一,傳承孝悌之道。他對兒子説:“親戚不説,不敢外交。近者不親,不敢求遠。”(《大戴禮記·曾子疾病》)孝是君子之務的首要,只有做到對父母的孝,才能處理好其他關係。第二,修養仁義之德。曾子説:“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論語·泰伯》)他希望兒子以修仁義、行仁道作为自己的責任和使命,踐行不輟,終生不已。第三,聞道向學。曾子教誨兒子説:“尊其所聞,則高明矣;行其所聞,則廣大矣。”(《大戴禮記·曾子疾病》)聞道而行可達致高明廣大。故君子志在聞道,努力學習聖人之學。此外,曾子提出了一些修身的途徑,如好學、好省思、好改過、謹慎行事等。這些教誨可以説是曾子思想的精華,是曾子希望子孫具有的品德修養,也是曾子家教的主要内容。

曾子教子作为古代家教的典範,不斷受到後世的贊頌。如,《説苑·雜言》中贊曰:“孔子家兒不知駡,曾子家兒不知路(怒)。所以然者,生而善教也。”這裏把曾子教子與孔子教子相提并論,强調曾子家教不是通過簡單的責罰,而是通過言傳身教,在潜移默化中實现教育的目的。正所謂“父母正則子孫孝慈”,父母的人格修養具有重要的引領教化作用。同時,曾子教子的理念和方法在曾子家族中更是成为世代相承的家教寶典,深深影响著後世子孫。

2.子承父教

孔子曾對曾子説:“不知其子,視其父。”(《孔子家語·六本》)這在曾子與其子身上得到了很好的驗證。在曾子的言傳身教下,三個兒子都很優秀,尤其是曾元和曾申,不僅在道德修養與學術涵養上得曾子真傳,而且也重視教化子孫、傳承家學。

長子曾元志嚮高遠、堅守仁義,能踐行孝道,曾任魯國的司馬。《荀子·大略》中記載,曾元評價燕國國君“志卑”,從中可見曾元志嚮遠大,自覺繼承與實踐曾子“仁以为己任”(《論語·泰伯》)的責任擔當。《孟子·離婁上》中記載:“曾元養曾子,必有酒肉。”曾元雖然未做到曾子養曾點“養志”那樣高的境界,但是也能敬養有加。曾子病重,曾元一直陪伴在其身邊,盡力事親,認真聽從曾子的教誨,没有絲毫懈怠。

次子曾申學識淵博、博通六經,是先秦時期儒學的重要代表人物。《禮記·雜記下》中記載,曾申問曾子“哭父母有常聲乎?”從此問可知,曾申不僅特别注重孝道,而且對禮也特别關注。《禮記·檀弓上》中載,魯穆公問曾申如何为其母辦喪禮,曾申用曾子的教誨來回應魯穆公。可見,曾申所學禮的知識主要來自曾子的傳授教導。推而言之,曾子所授還應包括其他“六經”知識。曾申好學不已,又師從子夏進一步學習《詩經》,向左丘明學習《春秋》,成为精通“六經”的大儒。後來,曾申也授徒教學,培養了侄子曾西、魏人李克、衛人吴起等一批優秀人才。[5]可見,曾申也是將家教與教學相結合的。并且,因为曾申學於子夏、左丘明,所以家學内容進一步得到豐富與發展。

曾西是曾元之子,除接受父親教導外,主要跟隨叔父曾申學習。曾西在《詩經》上尤得曾申要義,特别重視德行仁政。《孟子·公孫丑上》記載,曾西對子路充滿敬畏,却不屑於與“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的管仲相比。他所看重的不是功業,而是道德;所稱道的不是專權的霸道,而是王道仁政。可見,在征伐不斷、崇尚武力的戰國時期,曾西仍能繼承先祖遺志,宣導仁義,主張實行仁政。

由上可知,曾點教曾子,曾子教曾元、曾申、曾華,曾申又教曾西,祖孫四代親授不斷,達到思想上的相承、學術上的相習。曾子與曾點又都師從孔子,所以説,曾子四代傳承和發展的是孔子儒家思想,且都取得了較大的成就。這誠如清人鄭曉如在其《闕里述聞》中所言:“孔門弟子四世著聞者,推魯曾氏。”[6]因为曾子有自己的著述,所以其家族在家教中不僅教授儒家“六經”典籍,還應傳授曾子著作,這些组成了曾子家族家學的主要内容。經過四代人、近百年的時間,曾子家族内家學傳承、家教傳授不斷,形成了傳習儒學、進德修身的氛圍和风氣,養成了以曾子思想为主導的家族风格和特色。這就是曾子家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