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农业社会与天人合一自然观的起源

农业社会与天人合一自然观的起源

时间:2023-10-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天人合一”观念的产生与中华民族所在的地理环境和长期的农业社会有着紧密的关系。我国古代先民在长期的农耕环境与农业生产活动中,吃、穿、用都是自然所给予,对自然及其规律认识很早,因而人对自然和土地抱有深厚的感情。农业生产必须依靠“天时”、“地利”、“人和”,因此,中国文化不仅重视人伦道德,而且很早就形成了“人与天调,然后天地之美生”的思想。

农业社会与天人合一自然观的起源

天人合一”观念的产生与中华民族所在的地理环境和长期的农业社会有着紧密的关系。我国古代先民在长期的农耕环境与农业生产活动中,吃、穿、用都是自然所给予,对自然及其规律认识很早,因而人对自然和土地抱有深厚的感情。他们很早就认识到了农业生产中的自然要素的重要性,对自然条件在农业生产以及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早就有了明确的认识。土地既是人的立身之所,又是农业生产的必要前提和条件;山泽、树林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重要来源,是民生国富的标志;天地万物既然是人类的缔造者或父母,同时又是人类的养育者,那么人类对自然万物无论从感情上还是理智上都应该给予关爱、珍重和善待,否则将失去立身之所、生存之源。

农业生产必须依靠“天时”、“地利”、“人和”,因此,中国文化不仅重视人伦道德,而且很早就形成了“人与天调,然后天地之美生”(《管子·五行》)的思想。所谓“人与天调”,就是说人的社会生产和生活必须遵循自然规律,按照自然界“阴阳消息”的时令、节气来安排生产和生活,甚至人类社会的政治活动也要“务时而寄政”(《管子·四时))。《吕氏春秋·审时》也记载“夫稼,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养之者天也”,《淮南子·食者民之本也》记载“上因天时,下尽地财,中用人力,是以群生遂长,五谷蕃殖”,都强调了农业生产中人工要素与自然要素的和谐统一,即要求天、地、人三者之间合理的结合与统一,才能五谷丰登。如果逆天违时,则“五谷萎败”。正是从农业生产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认识中,我国古代先民产生“天人合一,顺应自然”的宇宙观念,并在此基础上产生了“天人合一”、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宇宙观与哲学思想。(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