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西方七声调式发展历程

西方七声调式发展历程

时间:2023-10-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35]中世纪时期,为了推行格列高利圣咏在礼拜仪式上的运用,僧侣音乐家们根据结束音、音域以及吟诵音的不同将格列高利圣咏的旋律进行了整理、归类,教会调式理论得到进一步发展。格列高利圣咏常见结束于d、e、f、g四种形式,根据这一特征将圣咏旋律分成八种形态,每两个一对,每一对分别为正调式和副调式,正、副调式的结束音一样,但副调式的音域低四度。教会调式尽管沿用了古希腊调式的名称,但已“名不副实”。

西方七声调式发展历程

西方音乐体系调式构成的基础是“四音音列”理论(与中国民族调式的三音小组不同),由公元前4世纪希腊著名音乐理论家阿里斯多赛诺思(Aristoxenus)所提出。它是在一个固定的四度框架内,中间加入两个音不固定,可以灵活变动,形成由两个全音、一个半音构成的三种类别的四音音列。若干个四音音列的联结又可以构成两种完整的音列体系,以古希腊几个重要的氏族部落命名,分别是多利亚、弗里几亚和利第亚。这种音列体系并不同于我们今天音阶的含义,开始只是一些符号,用以表示乐器的弦或演奏时手指的位置,但后来却发展成为关于音阶和调式的理论。[35]

中世纪时期,为了推行格列高利圣咏在礼拜仪式上的运用,僧侣音乐家们根据结束音、音域以及吟诵音的不同将格列高利圣咏的旋律进行了整理、归类,教会调式理论得到进一步发展。格列高利圣咏常见结束于d、e、f、g四种形式,根据这一特征将圣咏旋律分成八种形态,每两个一对,每一对分别为正调式和副调式,正、副调式的结束音一样,但副调式的音域低四度。大约于11世纪时期,确立了八个教会调式(又称中古调式)理论,名称仍然沿用古希腊调式的名称,四个正调式分别为多利亚、弗里几亚、利第亚和混合利第亚;四个副调式在相应正调式前加上前缀“副”,即副多利亚、副弗里几亚、副利第亚和副混合利第亚。教会调式尽管沿用了古希腊调式的名称,但已“名不副实”。[36]并且教会调式音阶与古希腊的音阶相反,古希腊音阶由上而下进行,而教会调式是由下而上进行。每个调式都有自己的中心音,调式的结束音也和调式的主音相似,可看出已经形成了调中心的雏形。(www.xing528.com)

文艺复兴时期在中世纪八种教会调式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四种调式,即伊奥利亚、副伊奥利亚、爱奥利亚和副爱奥利亚调式,变成了十二种调式。后来,又逐渐发展变化,十二种调式演变归纳为伊奥利亚和爱奥利亚调式两种,即今天的自然大、小调式。16、17世纪,又出现了半音阶、不协和音等,主调音乐得到巩固,大小调式体系也基本确立。17、18世纪以后,由于自然大、小调相互渗透、相互影响,逐渐又形成了和声大、小调,旋律大、小调。就这样,通过几百年的音乐艺术实践,欧洲传统音乐的大小调体系得以形成与稳定下来,它特别亮丽地反映在近两三百年来西方大量的传统音乐作品和民间音乐中,形成欧洲音乐一道特殊的风景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