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西方合作经济理论及其发展历程

西方合作经济理论及其发展历程

时间:2023-05-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欧洲合作社思想学派在国外,合作社已有200 多年的历史,欧洲是合作思想、理论和运动的起源地。空想社会主义的合作经济思想虽然存在诸多缺陷,但对合作经济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办社方针和经营原则后来被誉为“罗虚代尔原则”,成为国际合作社的经典原则,也为后来的国际合作运动奠定了坚实基础。当代西方合作社相关理论西方合作社学者还重点研究了合作社的内部结构模型,相关理论有:产权理论。

西方合作经济理论及其发展历程

(1)欧洲合作社思想学派

在国外,合作社已有200 多年的历史,欧洲是合作思想、理论和运动的起源地。合作经济思想起源于早期空想社会主义思想,是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空想社会主义者在批判资本主义制度时构想出的理想社会,他们认为合作经济组织是人们依据自身需要自愿组成的进行生产、分配、消费活动的互助性经济组织,建议用合作经济组织改造资本主义私有制,实现劳动者的民主自治和共同劳动。空想社会主义的合作经济思想虽然存在诸多缺陷,但对合作经济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844 年8 月,世界公认的第一个成功的消费合作社——罗虚代尔公平先锋社在英国诞生,它是由英格兰纺织工业中心曼彻斯特市郊罗虚代尔小镇上28 名失业纺织工人,受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影响,经周详筹备创立并获得了巨大成功。其办社方针和经营原则后来被誉为“罗虚代尔原则”,成为国际合作社的经典原则,也为后来的国际合作运动奠定了坚实基础。罗虚代尔原则的成功,使合作运动迅速传入西欧、北欧、美洲,并且由城市转入农村,各种农业合作社兴起。

随着欧洲工业革命工人运动的兴起,欧洲的一些合作思想学派相继形成。英国的威廉·金和法国的菲力普·毕舍为代表提出的基督教社会主义合作思想倡导建立消费型合作社,认为合作社可以作为改造资本主义的重要工具,而公积金是使合作社成为永久性组织的重要保证。法国的路易·布朗德国的裴迪南·拉萨尔为代表提出的国家社会主义学派主张在资产阶级国家的扶持和帮助下创办生产合作社,合作社由于资金匮乏,亟待国家给予相应的扶持。德国的弗里德里希·莱弗艾森和赫尔曼·舒尔茨-德里奇提出的合作社部门学说,提出了信用合作社的构想,倡导兴办信用合作社,解决社员的融资难问题。

(2)北美合作社思想学派

20 世纪20 年代以来,随着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繁荣发展,美国也逐步形成了一些合作社思想流派,具有实用主义特征。美国经济学家艾德温·诺斯为代表的竞争尺度学派认为,资本主义制度强调的是竞争,但过分的竞争不利于实现社会公平,因此将合作经济运动视为有效抑制资本主义阴暗面的手段,用于平衡竞争带来的负面影响;合作社通过购买或销售的联合来实现规模经济,通过市场份额的提高可以较好地发挥“竞争尺度”作用。艾伦·萨皮罗的“合法垄断说”提出,农业生产应该通过建立合作社来控制某种农作物的较大销售比例,达到合法垄断,更好地保障市场正常秩序;应当按照作物种类而不是地域关系来组织合作社,合作社成员应只限于农场主,实行一人一票的民主管理,农场主应集中精力从事生产,而经营和管理应雇用专家。埃米里扬诺夫提出的“委托-代理学说”几乎完全从经济角度研究合作问题,强调合作是一种市场现象,只是业务的联合,不是人的联合;合作社是代表社员这一基本经济单位的集合体,它本身没有独立的自身利益,理事会作为合作社社员的代理人代行管理职能;主张实行一人一票和交易额相结合的管理原则。

(3)当代西方合作社相关理论

西方合作社学者还重点研究了合作社的内部结构模型,相关理论有:(www.xing528.com)

产权理论。该理论认为,一个自然人或团体拥有的以财产所有权为基础的产权,通过一定方式让渡出去由法人或其他组织所有,则他对这些财产拥有的所有权利由原始产权转变为法人产权。合作社的永久持续发展,根本在于建立明晰的产权关系,从根本上解决内部的激励和外部的竞争。

交易费用理论。美国学者科斯最早提出交易成本的概念,并首次将交易费用的概念引入经济分析。交易费用理论认为将交易费用较高的市场分工活动纳入农民合作社内部分工,可实现市场内部化,减少市场交易成本,保证交易秩序和交易双方(或多方)利益的协调,提高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组织结构理论。组织是社会存在的基本形式,一切社会成员都生活和活动在不同的组织之中。组织结构反映了组织成员之间的分工协作关系,设计组织结构的目的是把组织成员更有效和合理地组织起来,提高管理效率。结构合理、运转灵活的组织是保证组织任务有效完成的最基本的前提条件。农民合作社尤其是股份合作社发展到一定阶段,需要建立适合合作社发展需要的组织结构,为农民合作社的健康发展提供保证。

规模经济理论。规模经济指在产出的某一范围,平均成本随着产出的增加而递减。通常有两种表现形式:对单个组织来说,组织的平均生产成本随着其自身生产规模的扩大而下降;对整个行业来说,平均成本与单个组织的生产规模无关,但随着整个行业规模的扩大,行业内的单个组织可以从中获得更加完善的基础设施、配套服务以及更多的知识积累等发展条件,有利于降低企业成本。

制度变迁理论。制度变迁是指制度创立、变更及随着时间变化而被打破的方式。制度变迁源于制度需求,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诱致性制度变迁,指内部利益自发地推动制度的变革,农民合作社的制度建设主要取决于内部利益主体对相关利益最大化的追逐;另一种是强制性制度变迁,指依靠国家行政力量等外部利益强力推动制度的变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