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加强学生课余体育锻炼活动-全民健身体系研究

加强学生课余体育锻炼活动-全民健身体系研究

时间:2023-10-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学校必须重视课余体育锻炼活动的开展。要切实地实现学生体质的增强,必须重视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确保学生每天一小时锻炼时间。课余体育锻炼与体育课相比较,无论对活动的内容还是形式,学生拥有更大的自主选择权。

加强学生课余体育锻炼活动-全民健身体系研究

体育教学强调统一性、严密性不同,课余体育锻炼以其自主性、灵活性、开放性等特征吸引着学生的参与,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和巩固体育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培养优良的品质,发展自己的个性。课余体育锻炼是学校体育教学的延续和补充。学校必须重视课余体育锻炼活动的开展。针对目前课余体育锻炼活动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解决措施:

4.4.4.1 提高对课余体育锻炼活动的认识

课余体育锻炼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学校领导和教师应深刻认识课余体育锻炼的积极意义:①增强学生体质。实践证明,单靠一周两节体育课是无法实现增强学生体质的任务的。要切实地实现学生体质的增强,必须重视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确保学生每天一小时锻炼时间。②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习惯和能力。学校体育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自我锻炼的能力和习惯。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课余体育锻炼活动,可以吸引更多的学生投身体育锻炼,在自我锻炼的过程中学生主动运用所学的运动技能和健身方法指导自己,这对于学生终身体育可以奠定很好的基础。③促进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学生社会化反映着学生与未来社会的一种关系,是指学生通过学习与内化社会文化而胜任社会所期待的角色。学校课余体育锻炼多以小型竞赛活动的方式开展,由于竞赛活动具有比赛结果的不确定性和公正性、小组成员的协作性和比赛双方的对抗性等特点,对于培养参与者对环境应变能力、积极的进取精神、集体意识和规则意识都具有重要作用。这有助于学生适应竞争激烈、复杂多变的现代社会。④发展学生个性。学生的个性化,则是侧重于学生“独特性”的形成,包括能力、特长、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等方面的发展。课余体育锻炼与体育课相比较,无论对活动的内容还是形式,学生拥有更大的自主选择权。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不仅能够深化课堂教学内容,还可以获得更为广博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和发展具有鲜明个性的运动兴趣和爱好。同时学生可以体验到更多的成功的喜悦,在不断完善自我的过程中,动机、自我意识等一系列个性心理品质得以健康发展。

4.4.4.2 提高课余体育锻炼活动的实效性(www.xing528.com)

课余体育锻炼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与作息制度相结合的并有一定组织和要求的活动,比如早操、课间操、班级或全校性的课外体育活动;另一类是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独立或结组在校内或校外进行的自发性体育锻炼活动。从两类活动的现状看,前一类活动的实施情况不尽如人意,学生缺乏兴趣,活动流于形式;后一类活动往往被忽视。这样一来,学生普遍缺乏“体育锻炼”就在所难免了。因此,在开展活动的前提下,保障每一次活动的实效性显得十分必要。目前,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实施的大课间操模式就是一种有效的尝试,在各种体育教育类的报纸杂志都有成功经验的报道。与传统课间操相比,大课间操模式时间长(平均30分钟)、内容丰富、组织形式灵活、练习强度适宜而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

4.4.4.3 加强课余体育锻炼活动的组织管理和指导

课外体育锻炼多属于学生的自发行为,但作为学校来说,却不能够放任自流。如何针对学生课余锻炼的特点进行有效的组织管理和指导是学校和体育教师应当共同关心的问题。目前国外学校体育俱乐部模式在我国的部分高校和高中也开始实施,已有初步效果。学校体育俱乐部是以单项体育组织为基础,强调学生的自主参与和自我管理,教师起协调和指导作用。同以班级为单位组织体育锻炼相比,它有以下优点:①促进学习由被动向主动转变;②学生行为角色不断变化;③团体环境优化;④师生对应关系变化;⑤学生爱好和个性得到发展;⑥学生运动行为能力得到提高;⑦终身体育观念容易形成。以目前情况而言,我国课余体育要实现从班级体育锻炼向体育俱乐部转变要创设一定的前提,比如学生的课业负担要减轻,学校的体育设施和场地条件要改善,教师和学生的认识和能力要提高。学校体育俱乐部有可能是课余体育的发展方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