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葫芦即朴,象征阴阳二气合一

葫芦即朴,象征阴阳二气合一

时间:2023-10-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闻一多先生从音韵的角度考证认为,“朴”与“匏”实乃一音之转,“朴”就是“匏”,也就是葫芦。“朴”念piáo,似乎也说明了“朴”就是葫芦。葫芦比喻原始未分的混沌状态,那么第28章“朴散则为器”就是以葫芦一切两半成了两只瓢比喻原始未分的混沌分化出阴、阳二气,而两只瓢重新合在一起就是象征阴、阳二气“中气以为和”、“复归于朴”。古代婚礼中“合卺”的仪式就是这种象征意义的具体反映。费长房与葫芦仙。

葫芦即朴,象征阴阳二气合一

“朴”在《老子》中出现了8次,也是《老子》中一个很重要的比喻。“朴”是什么?又比喻什么呢?

“朴”在《老子》中本是作“樸”的,而“朴”与“樸”在《说文》中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字,以“樸”为“朴”也是汉字简化以后的结果。

古文中的“朴”

“樸”,《说文》解释说“木素也”,段玉裁进一步解释说“素,犹质也。以木为质,未雕饰,如瓦器之坯然”。依此来解释《老子》中的“朴”,固然大部分可通,但用以解释第32章“朴虽小,而天下弗敢臣”中的“朴”,却是高山上擂鼓——不通。原木怎么见得都是“小”呢?

闻一多先生从音韵的角度考证认为,“朴”与“匏”实乃一音之转,“朴”就是“匏”,也就是葫芦。还有,我们知道,朝鲜族人有很多“朴”姓的,不过这个“朴”不念pǔ而念瓢piáo,为什么?正如《老子》第28章说“朴散则为器”,一只葫芦一剖两半,就成了两只瓢。“朴”念piáo,似乎也说明了“朴”就是葫芦。以葫芦来解释《老子》中的“朴”,才能都解释得通。

葫芦多子,没有剖开之前又是浑圆完整的,因此常在包括《老子》在内的文献中喻指原始未分之前的混沌状态,如《老子》第15章“古之善为道者……沌呵其若朴”、第19章“见素抱朴”的“朴”就是此义。

混沌未分之前是“无”的、是“静”的,而“无”又包括“无名”“无欲”,因此“朴”也可以比喻“无名”“无欲”“静”等,如第19章说“见素抱朴,少私而寡欲”,第37章说“道恒无名。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第57章说“我欲不欲而民自朴”等。

俗话说,干涸不了的是黄河,沉不下去的是葫芦,按下葫芦浮起瓢。你用力把葫芦摁到水里,但只要一松手,它就马上又浮起来了。所以第32章说:

道恒无名。朴虽小,而天下弗敢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

——“道”是长久的,它没有名。葫芦虽然小,没有人能使它臣服。侯王如果能守住它,天下万物自然而然臣服。

其实,这就是告诉侯王们,如果能够以“道”治天下,那么万物都将臣服。

葫芦比喻原始未分的混沌状态,那么第28章“朴散则为器”就是以葫芦一切两半成了两只瓢比喻原始未分的混沌分化出阴、阳二气,而两只瓢重新合在一起就是象征阴、阳二气“中气以为和”(第41章)、“复归于朴”(第28章)。古代婚礼中“合卺”的仪式就是这种象征意义的具体反映。

古代婚礼中,其他程序走完以后,新郎新娘携手进入洞房,二人“共牢而食,合卺而酳”(《礼记·昏义》)。其中所说的“卺”就是瓢,并且就是由一只葫芦分成的两只瓢,如《广韵·隐韵》说“卺,以瓢为酒器,婚礼用之也”,《礼记集说》说“以一匏分为两瓢谓之卺”。

以阴、阳分属男、女,则女为阴、男为阳,男、女是混沌分化以后产生的阴、阳,是“朴散”以后形成的两只瓢,“合卺”就是两只瓢重新合在一起,象征阴阳合体、男女合体、“复归于朴”。

古代壶、瓠(葫芦)音同形似,如高鸿缙《中国字例》说“古代之壶则极类葫芦”。所以,二者在文献中通用,如《诗经·豳风·七月》“七月食瓜,八月断壶”,《世说新语·简傲》“(刘道真)初无他言,唯问东吴有长柄壶芦,卿得种来不?”(www.xing528.com)

壶、瓠(葫芦)既然相通,葫芦比喻未分之前的混沌状态,那么壶同样也可以。《后汉书·方术列传》《云笈七签·太上黄庭外景记》《神仙传》等都大同小异地记述了一位“壶公”的故事。如《云笈七签·太上黄庭外景记》载:

(施存,)鲁人,学大丹之道。……常悬一壶如五升器大,变化为天地,中有日月如世间。夜宿其内,自号“壶天”,人谓曰“壶公”。

又《后汉书·方术列传》载:

市中有老翁卖药,悬一壶于肆头,及时罢,辄跳入壶中。市人莫之见,惟长房于楼上覩之,异焉,因往再拜……长房旦日复诣翁,翁乃与俱入壶中。惟见玉堂严丽,旨酒甘肴盈衍其中,共饮毕而出。……长房遂欲求道,随从入山中……遂能医疗众病。

费长房与葫芦仙。采自明刻《列仙全传》

施存夜宿葫芦之内,卖药老翁、费长房跳入壶中,后世八仙中的吕洞宾铁拐李、张果老都随身携带一个葫芦,中医也把行医称为“悬壶”,都是《老子》“复归于朴”的神话表述,都是取“提携天地,把握阴阳”(《素问·上古天真论》)、使人体保持阴阳均衡乃至回复到初始状态的意义。

那么,又如何把握壶中阴阳变化,回复到阴阳未分的混沌状态呢?《庄子》一书“寓言十九”,其《应帝王》篇通过一个名叫“壶子”人物的寓言,具体描述了人对壶中阴阳变化的把握。

说是有个叫季咸的,给人算命很准、很神。列子见了佩服得五体投地,回去对老师壶子说:“原来我以为先生您的道行已经很高深了,没想到我今天见到比您更高深的。”

听了列子的话,壶子说:“我教给你的还只是‘道’的皮毛,还没有教给你‘道’的实质。你用所学的‘道’的皮毛去跟人家炫耀,一心求取别人的信任,因而让人一下就看到你的底细。这样吧,你带他来,让他给我看看相。”

第一次,壶子先给季咸显示了“地文,萌乎不震”的状态,也就是一派阴气的状态。因为阳主生、阴主杀,所以季咸见到壶子一派阴气,就对列子说:“哎呀!你的老师快要死了,过不了十天了!”听了这话,列子非常悲伤,哭得泪湿衣襟,然后把季咸的话告诉了老师。但壶子并不在意,说:“你再带他来给我看一看。”

第二次,壶子给季咸显示的是“天壤”的状态,也就是阳气萌动的状态。阳气萌动意味着生命出现了转机,见此季咸对列子说:“万幸呀!你老师多亏遇上了我,生命出现转机了。”列子把季咸的话告诉了老师。壶子说:“你再带他来给我看一看。”

第三次,壶子给季咸显示的是“太冲莫胜”的状态,也就是阴、阳二气相互作用、往来不定的状态。对于这种状态,季咸有些吃不透了,于是对列子说:“你老师神色变化不定,我没法给他看相。试着先让他稳定下来,我再来给他看相。”

第四次,壶子给季咸显示的是“未始出吾宗”的状态,也就是与自然浑然一体的状态,也就是“朴”的状态。见此,季咸知道遇到真正的高人了,立足未稳就惊惶失措地逃跑了。

正如《老子》第28章说“朴散则为器……夫大制无割”,又如《礼记·学记》说“大德不官,大道不器”,葫芦割开就成了瓢,就成了一种器具;而只有保持“朴”的状态,做个闷葫芦,才能与“道”相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