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即茶即道:探讨中国茶道思想

即茶即道:探讨中国茶道思想

时间:2023-07-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先秦道家的代表人物老子、庄子已有长生成仙的思想。陆羽引用壶居士《食忌》、陶弘景《杂录》认为饮茶能羽化成仙、轻身换骨,反映了道教服茶成仙思想对陆羽的影响之深。陆羽的《茶经》奠定了中国茶道的基础,因而道教服食成仙思想与中国茶道结下了不解之缘。宋代关于饮茶长生成仙的记载明显增多。作者用典引事大多与道教有关,说明道教思想尤其服食成仙思想对其影响之深。

即茶即道:探讨中国茶道思想

先秦道家的代表人物老子庄子已有长生成仙的思想。《老子》五十九章提出了长生久视之道:“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111]《庄子·外篇·在宥》通过广成子黄帝的对话论述了长生之道:“广成子南首而卧,黄帝顺下风膝行而进,再拜稽首而问曰:‘闻吾子达于至道,敢问,治身奈何而可以长久?’广成子蹶然而起,曰:‘善哉问乎!来!吾语汝至道。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汝形,无摇汝精,乃可以长生。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汝神将守形,形乃长生。慎汝内,闭汝外,多知为败。我为汝遂于大明之上矣,至彼至阳之原也;为汝入于窈冥之门矣,至彼至阴之原也。天地有官,阴阳有藏,慎守汝身,物将自壮。我守其一以处其和,故我修身千二百岁矣,吾形未常衰。’黄帝再拜稽首曰:‘广成子之谓天矣!’广成子曰:‘来!余语汝……故余将去汝,入无穷之门,以游无极之野。吾与日月参光,吾与天地为常。当我,缗乎!远我,昏乎!人其尽死,而我独存乎!’”[112]《庄子》中还载有很多神仙的形象如真人、至人、神人、圣人等,以及修炼的方法如辟谷、守气、心斋、坐忘、吐纳、导引等。

长生成仙思想是道教的核心思想。“服饵”“服食”是长生成仙的重要修炼方法。茶是服食的一种。神农发现了茶能使人轻身,“益思少卧,轻身明目。《本草经》云:茗味苦,生益州川谷,微寒无毒,治五脏邪气,益意思,令人少卧,能轻身,明目,祛疾,消渴,利小便”[113]

唐代陆羽的《茶经》记载了饮茶能成仙。“壶居士《食忌》:苦茶久食,羽化;与韭同食,令人体重。”[114]陶弘景《杂录》:苦茶轻身换骨,昔丹丘子、黄山君服之。”[115]壶居士,传说中的神仙。陶弘景,南朝著名道教学者、炼丹家、医药学家。丹丘子、黄山君,传说中的神仙。陆羽引用壶居士《食忌》、陶弘景《杂录》认为饮茶能羽化成仙、轻身换骨,反映了道教服茶成仙思想对陆羽的影响之深。陆羽的《茶经》奠定了中国茶道的基础,因而道教服食成仙思想与中国茶道结下了不解之缘。

除茶书外,唐人诗歌中亦有饮茶长生成仙的记载:卢仝在《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中通过描述自己饮茶的体验,特别是五碗使人肌骨清、六碗使人通仙灵、七碗使人羽化成仙,阐述了饮茶能成仙的思想,“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116]。卢仝在《忆金鹅山沈山人二首》中的第一首否定沈道士炼丹、读道经以求长生,而认为饮茶可得真长生。“君家山头松树风,适来入我竹林里。一片新茶破鼻香,请君速来助我喜。莫合九转大还丹,莫读三十六部大洞经。闲来共我说真意,齿下领取真长生。不须服药求神仙,神仙意智或偶然”[117]。僧人皎然《饮茶歌送郑容》:“丹丘羽人轻玉食,采茶饮之生羽翼。名藏仙府世空知,骨化云宫人不识。云山童子调金铛,楚人茶经虚得名。霜天半夜芳草折,烂漫缃花啜又生。赏君此茶祛我疾,使人胸中荡忧慄。日上香炉情未毕,醉踏虎溪云,高歌送君出。”[118]丹丘仙人饮茶羽化、名藏仙府、骨化云宫,全是道教术语,说明皎然深受道教饮茶成仙思想的影响。

前有引文述及五代蜀毛文锡在《茶谱》中记载了一僧人饮蒙顶山茶,“入青城访道,不知所终”而成仙的故事。作者通过老人与僧人的对话指出饮三两蒙顶山茶可以使人脱胎换骨、饮四两蒙顶山茶就成为地仙,说明道教服食成仙的思想在五代的蜀地已得到僧人的认同。

宋代关于饮茶长生成仙的记载明显增多。宋人曾慥的《茶录》引陶弘景的话认为苦茶使人换骨轻身、成仙:“陶隐居云:‘苦茶换骨轻身,丹丘子、黄山君服之仙去。’”[119]

除茶书外,宋代道士与受道家道教影响的文人的诗词中屡有关于饮茶长生成仙的描写。著名道士白玉蟾在《水调歌头·咏茶》中描绘了饮建溪茶能使人羽化升天,白玉蟾的《茶歌》亦描绘了饮茶能使人羽化升天:“吾侪烹茶有滋味,华池神水先调试。丹田一亩自栽培,金翁姹女采归来。天炉地鼎依时节,炼作黄芽烹白雪。味如甘露胜醍醐,服之顿觉沉疴甦。身轻便欲登天衢,不知天上有茶无。”[120]

范仲淹的《斗茶歌》用夸张的手法描述了茶能使长安酒价暴跌、成都药市无光,以及使人一啜升天,表达了作者对羽化成仙的追求:“年年春自东南来,建溪先暖冰微开。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卢仝敢不歌,陆羽须作经。森然万象中,焉知无茶星。商山丈人休茹芝,首阳先生休采薇。长安酒价减千万,成都药市无光辉。不如仙山一啜好,泠然便欲乘风飞。”[121]

吴淑的《茶赋》开篇便叙说了茶能使人换骨轻身,“夫其涤烦疗渴,换骨轻身。陶弘景《杂录》曰:苦茶,轻身换骨,昔丹丘子、黄山君服之。茶荈之利,其功若神”[122]。其说法源于陶弘景《杂录》。然后又说茶能使人羽化、不眠、悦志,“服丹丘而翼生。《天台记》曰:丹丘出大茗,服之生羽翼。至于飞自狱中,《广陵耆老传》曰:晋元帝时,有老姥每旦擎一器茗往市鬻之。市人竞买,自旦至暮,其器不减。所得钱与道旁孤贫乞人。或执而系之于狱,夜擎所卖茗器,飞出狱去。煎于竹里。唐肃宗尝赐高士张志和奴婢各一人,志和配为夫妻,名之曰渔童、樵青。人问其故,答曰:渔童使捧钓收纶,芦中鼓枻。樵青使苏兰薪桂,竹里煎茶,效在不眠。《博物志》曰:饮真茶,令人少眠睡。功存悦志。《神农》曰:茶茗宜久服,令人有力悦志”[123]。作者用典引事大多与道教有关,说明道教思想尤其服食成仙思想对其影响之深。

扬无咎在《醉蓬莱》的下片描写了饮茶能使人成仙,“坐列群贤,手呈三昧,云逐瓯圆,乳随汤迸。珍重殷勤,念文园多病。毛孔生香,舌根回味,助苦吟幽兴。两腋风生,从教飞到,蓬莱仙境”[124]

金代著名道士,全真七子之一的马钰在《西江月》中借描绘山侗饮茶赴瑶池,阐述了茶能使人得道成仙的思想,“江畔溪边雪里,阴阳造化希奇。黄芽瑞草出幽微,别是一番香美。用玉轻轻研细,烹煎神水相宜。山侗啜罢赴瑶池,不让卢仝知味”[125]

明代茶书中关于饮茶长生成仙的记载更为普遍。

明代著名道教学者朱权在其茶书《茶谱》中用卢仝《谢孟谏议寄新茶》中“七碗茶”与苏轼《汲江煎茶》中的“枯肠未易禁三碗”衬托自己只需一杯就能通仙灵,表明他对茶能使人得道成仙的坚信。“卢仝吃七碗,老苏不禁三碗,予以一瓯,足可通仙灵矣。使二老有知,亦为之大笑,其他闻之,莫不谓之迂阔”[126]

明罗廪在《茶解》中亦认为茶能通仙灵,长久服食可以使人成仙,“茶通仙灵,久服能令升举。然蕴有妙理,非深知笃好,不能得其当”[127]

明田艺蘅的《煮泉小品》从煎茶之水的角度阐述了服食可以使人长生成仙,具体如下:

第一,认为服食清寒之水可使人长生,温泉水不可食,只有黄山朱砂汤泉可服食成仙,并引《拾遗记》的“蓬莱山沸水,饮者千岁”以佐证,“冰,坚水也。穷谷阴气所聚,不洩则结而为伏阴也。在地英明者惟水,而冰则精而且冷,是固清寒之极也。谢康乐诗:‘凿冰煮朝飧。’《拾遗记》:‘蓬莱山冰水,饮者千岁。’下有石硫黄者,发为温泉,在在有之。又有共出一壑半温半冷者,亦在在有之,皆非食品。特新安黄山朱砂汤泉可食。《图经》云:‘黄山旧名黟山,东峰下有朱砂汤泉可㸃茗,春色微红,此则自然之丹液也。’《拾遗记》:‘蓬莱山沸水,饮者千岁。’此又仙饮”[128]。蓬莱山,中国神话传说中的神山,后常指仙境。朱砂是道教炼丹的原料之一,服之可长生,葛洪的《抱朴子·内篇》已记载了服食丹砂可长生[129]。作者否认温泉水,唯独认可黄山朱砂汤泉,显然受道教影响。(www.xing528.com)

第二,认为服食甘香之水可使人长生,“甜水,以甘称也。《拾遗记》:‘员峤山北,甜水绕之,味甜如蜜。’《十洲记》:‘元洲玄涧,水如蜜浆,饮之与天地相毕。’又曰:‘生洲之水,味如饴酪。’水中有丹者,不惟其味异常,而能延年却疾;须名山大川诸仙翁修炼之所有之。葛玄少时,为临沅令。此县廖氏家世寿,疑其井水殊赤,乃试掘井左右,得古人埋丹砂数十斛。西湖葛井,乃稚川炼所在。在马家园后淘井,出石匣,中有丹数枚,如芡实,啖之无味,弃之。有施渔翁者,拾一粒食之,寿一百六岁。此丹水尤不易得,凡不净之器,切不可汲”[130]。《十洲记》,又名《海内十洲记》《十洲三岛记》,原题“东方朔集”,《道藏》收入洞玄部记传类,《云笈七签》卷二六亦录其全文。葛玄、葛洪,著名道士。田艺蘅明显受道教典籍及高道事迹影响。

第三,认为灵水,如露水、雪水、雨水,皆是仙饮,“灵,神也。天一生水,而精明不淆,故上天自降之泽,实灵水也。古称‘上池之水者非与’。要之皆仙饮也。露者,阳气胜而所散也。色浓为甘露,凝如脂,美如饴,一名膏露,一名天酒。《十洲记》:‘黄帝宝露。’《洞冥记》:‘五色露。’皆灵露也。庄子曰:‘姑射山神人,不食五谷,吸风饮露。’《山海经》:‘仙丘绛露,仙人常饮之。’《博物志》:‘沃渚之野,民饮甘露。’《拾遗记》:‘含明之国,承露而饮。’《神异经》:‘西北海外人,长二千里,日饮天酒五斗。’《楚辞》:‘朝饮木兰之坠露。’是露可饮也”[131]。主要受道家道教影响。

第四,认为醴泉、玉泉、乳泉、朱砂泉、云母泉、茯苓泉、术泉这七种异泉是仙饮,“异,奇也。水出地中,与常不同,皆异泉也,亦仙饮也。醴泉:醴,一宿酒也;泉,味甜如酒也。圣王在上,德普天地,刑赏得宜,则醴泉出,食之令人寿考。玉泉:玉石之精液也。《山海经》:‘密山出丹水,中多玉膏;其源沸汤,黄帝是食。’《十洲记》:瀛洲玉石,高千丈,出泉如酒。味甘,名玉醴泉,食之长生。又,方丈洲有玉石泉昆仑山有玉水。尹子曰:‘凡水方折者有玉。’乳泉:石钟乳,山骨之膏髓也。其泉色白而体重,极甘而香,若甘露也。朱砂泉:下产朱砂,其色红,其性温,食之延年却疾。云母泉:下产云母,明而泽,可炼为膏,泉滑而甘。茯苓泉:山有古松者,多产茯苓。《神仙传》:‘松脂沦入地中,千岁为茯苓也。’其泉或赤或白,而甘香倍常。又术泉,亦如之。非若杞菊之产于泉上者也”[132]。《神仙传》,东晋著名道士葛洪撰,《三洞拾遗》收录《绘图历代神仙传》二十四卷、《神仙传》一卷。道教认为服食玉、朱砂、云母、茯苓、术等能使人长生成仙。

明徐献忠的《水品》二卷详细记载了煎茶诸水可以使人长生成仙,深受道家道教服食长生成仙思想影响:

第一,上池水使人长生,“昔者秦越人遇长桑君,饮以上池之水,三十日当见物。上池水者,水未至地,承取露华水也。《汉武志》慕神仙,以露盘取金茎饮之。此上池真水也,《丹经》以方诸取太阴真水,亦此义。予谓露雪雨冰,皆上池品,而露为上。朝露未晞时,取之柏叶及百花上佳,服之可长年不饥。《续齐谐记》:司农邓沼,八月朝,入华山,见一童子以五色囊承取柏叶下露。露皆如珠,云:‘赤松先生取以明目’。《吕氏春秋》云:‘水之美者,有三危之露’,为水即味重于水也。《本草》载:六天气,令人不饥,长年美颜色,人有急难阻绝之处,用之如龟蛇服气不死,陵阳子明《经》言:春食朝露,秋食飞泉,冬食沆瀣,夏食正阳,并天玄地黄,是为六气。亦言‘平明为朝露,日中为正阳,日入为飞泉,夜半为沆瀣’,此又服气之精者”[133]。《丹经》指道教典籍。《吕氏春秋》以道家思想为主。《本草》可能指《证类本草》,是一部深受道家道教思想影响的中医学著作。赤松子、陵阳子明,皆是道教中的神仙。可见其上池水使人长生的思想受道家道教服食长生成仙思想影响。

第二,玉井水使人长生成仙,“玉井者,诸产有玉处,其泉流泽润,久服令人仙。《异类》云:‘昆仑山有一石柱,柱上露盘,盘上有玉水溜下,土人得一合服之,与天地同年。又太华山有玉水,人得服之长生。’今人山居者多寿考,岂非玉石之津乎。《十洲记》:瀛洲,有玉膏泉如酒,令人长生”[134]。受道教服玉成仙思想影响,葛洪在《抱朴子·内篇》中把玉称之为仙药[135]

第三,句曲山泉水使人长寿,“大茅峰东北,有喜客泉,人鼓掌即涌沸,津津散珠。昭明读书台下拊掌泉,亦同此类。茅峰故有丹金,所产多灵木,其泉液宜胜。按:陶隐居《真诰》云:茅山‘左右有泉水,皆金玉之津气’。又云:‘水味是清源洞远沾尔,水色白,都不学道,居其土、饮其水,亦令人寿考。是金津润液之所溉耶’”[136]。陶隐居,即南朝齐梁著名道士陶弘景。《真诰》是道教上清派的重要典籍。句曲山,道教十大洞天之一。陶弘景隐居于句曲山并在此传授上清经法。

第四,王屋山玉泉圣水使人长生,“王屋山,道家小有洞天。盖济水之源,源于天坛之巅,伏流至济渎祠,复见合流,至温县虢公台,入于河,其流汛疾。在医家去疴,如东阿之胶,青州之白药,皆其伏流所制也。其半山有紫微宫,宫之西,至望仙坡北折一里,有玉泉,名玉泉圣水。《真诰》云:‘王屋山,仙之别天,所谓阳台是也。诸始得道者,皆诣阳台。阳台是清虚之宫’。‘下生鲍济之水,水中有石精,得而服之可长生’”[137]。王屋山为道教十大洞天之首。主要受陶弘景《真诰》及道教洞天福地思想影响。

明代道士屠隆的《茶笺》从择水的角度论述了茶道与道教长生成仙思想的关系:首先认为灵水是仙饮。“灵水”条曰:“上天自降之泽,如上池天酒、甜雪香雨之类,世或希觏,人亦罕识,乃仙饮也。”[138]其次,认为丹泉使人长寿。“丹泉”条曰:“名山大川,仙翁修炼之处,水中有丹,其味异常,能延年却病,尤不易得。凡不净之器,切不可汲。如新安黄山东峰下,有朱砂泉,可点茗,春色微红,此自然之丹液也。临沅廖氏家世寿,后掘井左右,得丹砂数十斛。西湖葛洪井,中有石瓮,陶出丹数枚,如芡实,啖之无味,弃之;有施渔翁者,拾一粒食之,寿一百六岁。”[139]“丹泉”条的论述与田艺蘅《煮泉小品》“清寒”“甘香”中的论述相似,但比后者简略且调整了顺序。

明高濂在其道教医学养生著作《遵生八笺》卷十一,《饮馔服食笺上》中亦从水的角度论述了道教服食长生成仙思想:

首先,认为服食清寒之水可使人长生,温泉水不可食,只有黄山朱砂汤泉可服食成仙。“冰,坚冰也。穷谷阴气所聚,不洩则结而为伏阴也。在地英明者惟水,而冰则精而且冷,是固清寒之极也。谢康乐诗:‘凿冰煮朝飧。’《拾遗记》:‘蓬莱山冰水,饮者千岁。’下有石硫黄者,发为温泉,在在有之。又有共出一壑半温半冷者,亦在在有之,皆非食品。特新安黄山朱砂汤泉可食。《图经》云:‘黄山旧名黟山,东峰下有朱砂汤泉可㸃茗,春色微红,此则自然之丹液也。’《拾遗记》:‘蓬莱山沸水,饮者千岁。’此又仙饮”[140]。除“坚冰”的冰字外,其他与田艺蘅在《煮泉小品》的论述完全一样。

其次,认为服食甘香之水可使人长生,“甜水,以甘称也。《拾遗记》:‘员峤山北,甜水绕之,味甜如蜜。’《十洲记》:‘元洲玄涧,水如蜜浆,饮之与天地相毕。’又曰:‘生洲之水,味如饴酪。’水中有丹者,不惟其味异常,而能延年却疾;须名山大川诸仙翁修炼之所有之。葛玄少时,为临沅令。此县廖氏家世寿,疑其井水殊赤,乃试掘井左右,得古人埋丹砂数十斛。西湖葛井,乃稚川炼丹所在。马家园后淘井,出石瓮,中有丹数枚,如芡实,啖之无味,弃之。有施渔翁者,拾一粒食之,寿一百六岁。此丹水尤不易得,凡不净之器,切不可汲”[141]。除“稚川炼”改为“稚川炼丹”、“石匣”改为“石瓮”外,其它与田艺蘅在《煮泉小品》的论述完全一样。

最后,认为灵水皆仙饮,“灵,神也。天一生水,而精明不淆,故上天自降之泽,实灵水也。古稀‘上池之水者非欤’。要之皆仙饮也”[142]。灵水包括露水、雪水、雨水,与田艺蘅在《煮泉小品》中的论述相同。但对露水的论述与田艺蘅不同,“灵者,阳气胜而所散也。色浓为甘露,凝如脂,美如饴,一名膏露,一名天酒是也”[143]

除茶书外,明代茶书后所附的茶诗亦有描述饮茶成仙,明代僧人真清所辑《茶经外集》中的茶诗就有描写饮茶成仙的。如心泉程太忠的《宿龙盖寺》:“西面湖光一径通,白云深处是禅宫。藤萝袅袅烟霞古,水月澄澄色相空。仙茗浮春香满座,胡床向晚腋生风。恍疑身世乾坤外,便欲凌翰访赤松。”[144]诗人通过描写夜宿龙盖寺饮茶的情景,表达对成仙的向往;又如梦野(鲁彭)的《怀陆篇》:“君不见,雁叫门上有陆公亭,寒泉古木何冥冥,青天白日来风霆。又不见,陆公一去已千载,陆公之名至今在。亭中过客雪片消,西湖漫漫长不改。我来访古一引泉,茶炉况在落花前。平生浪说《煮茶记》,此日却咏《怀陆篇》。嗟公磊呵不喜名,眼空尘世窥蓬瀛。几回天子呼不去,但见两腋清风生。清风飘飖湖海中,云笼月杓随飞蓬。”[145]此诗借咏怀陆羽,表达成仙的思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