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我国传统音乐中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我国传统音乐中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时间:2023-10-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传承上来讲,首先应该依托杰出传承人,以他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载体。因此有没有传承人,事实上已经成为判断一个传统文化事项能否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标志。其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质特征就是在历史流传过程中表现出的动态性和活态性。如泰山封禅,早期戏剧“踏摇娘”等,尽管在历史上真实地存在过,但由于目前已经消失,所以理论上均不能被认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我国传统音乐中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在传承上来讲,首先应该依托杰出传承人,以他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载体。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濒危,说到底是传承人的濒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消亡,说到底是传承人的消亡。因此有没有传承人,事实上已经成为判断一个传统文化事项能否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标志。如北京天桥的绝活中幡招式,曾令无数京城百姓流连忘返;时过境迁,惜日热闹的老天桥胜景早已不复存在,偶尔在周末有几位中幡爱好者聚在这里练习表演的,也都是一群年过中旬的业余爱好者。从目前现状来看,现在中幡绝活面临传承困境,年轻人对这一老北京的绝活知之甚少也毫无兴趣,因为中幡技艺的学习和练习过程很苦,并且没有固定收入,没有父母愿意送自己的孩子来学习,所以这一技艺在一定程度上也就变成了一些年纪较大的老北京人对往昔天桥胜景的怀念。表演者和欣赏者的老龄化趋势就突显出一个重要的现实: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与传承,都需要凭借雄厚的经济实力,没有国家固定的扶持和稳定的经济收入,就不能得到最为有效的传承。所以这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尝试提供了现实的迫切要求,如果产业化操作得当,一定程度上可以使那些因没落而没有经济效益失去传承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重新获得生机。

其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质特征就是在历史流传过程中表现出的动态性和活态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现是通过口头讲述、亲身行为等来实现的,那种曾经存在但现只存在于博物馆图书馆的文化遗产不能被界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因为作为一种活态传承,它的生命已经终结。如泰山封禅,早期戏剧“踏摇娘”等,尽管在历史上真实地存在过,但由于目前已经消失,所以理论上均不能被认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性特质,一方面如上文所言,具有历史的和现实的流变性,为产业化运作提供了一定意义上的文化挖掘潜质;另一方面,这种活态性的特性,也在当今社会要求产业化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注入活力。(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