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下的我国传统音乐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下的我国传统音乐研究

时间:2023-10-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雅俗文化的交替“撂地说书”,是指农民破产后选择下海说书。“撂地说书”时期是山东琴书音乐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潮阶段,在社会变革下,第一次出现雅文化与俗文化的碰撞。该时期的山东琴书,继承了业余演唱时期的传统,同时又吸收了鼓书板腔化音乐特征。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下的我国传统音乐研究

(一)雅俗文化的交替

“撂地说书”,是指农民破产后选择下海说书。此时主要的创作者和演唱者由最初的文人转换为农民出身的琴书艺人。参与者身份的转变,直接导致了艺术风格的改变。此时产生了大量贴近百姓生活题材的作品,如《小姑贤》《三打四劝》《倒休》等,增加了山东琴书音乐浓郁的乡土气息。口语化的唱词与夹叙夹议的演唱风格,如《庄稼论》,使得山东琴书音乐具有了幽默化的特质。“撂地说书”时期是山东琴书音乐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潮阶段,在社会变革下,第一次出现雅文化与俗文化的碰撞。

(二)鼓书文化的影响

受鼓书艺术的影响,这一时期开始侧重“说”曲的艺术发展时期,主要由早先的唱牌子曲改为以唱长篇书、中篇书为主,出现了一批故事性强、生活趣味浓郁的中篇书目,如《下苏州》《打蛮船》《空棺计》《草帽记》等,并进一步丰富了各种题材的短篇曲目,如《打黄狼》《鸿弯禧》《倒休》等。另外还有段儿书,如《灞桥挑袍》《鞭扫洛阳》《小秃闹房》《王大娘探病》等。

琴书书目故事性的增强,同时带动了琴书音乐的变化。这一时期的音乐曲牌出现了板腔化的发展趋势。并且这一阶段的音乐体制逐渐完善,确立为连曲体、主曲体、综合体的形式。唱腔发展为以【凤阳歌】【垛子板】为主的音乐形式,同时注重与当地其他民间音乐的交流。

音乐结构板腔化,许多拖腔很长,演唱具有一定的技巧,而且句式格律严谨的曲牌渐渐被搁置,艺人改选用曲调平稳、灵活,婉转动听,适于叙说又适于抒情的【凤阳歌】,与曲调明快,既可表现轻松愉快,又能表达较为紧张热烈情绪的【垛子板】作为主要唱腔曲牌进行创作。琴书的音乐语言更加口语化,风格更加幽默诙谐。(www.xing528.com)

(三)称谓与伴奏形式的改变

这一时期的山东琴书音乐被称为“唱扬琴”“打扬琴”,扬琴与坠胡在这一阶段被选为主奏乐器,演出形式基本定型为以敲扬琴(或古筝)和操坠琴者为主唱,执其他乐器者为伴奏的坐唱形式。伴奏上秉承小曲子传统,注重演奏技巧,形成接尾伴奏的特点。伴奏形式更具规模,附加了当地的器乐形式“碰八板”作为开场。

该时期的山东琴书,继承了业余演唱时期的传统,同时又吸收了鼓书板腔化音乐特征。

无论是其表演形式还是其艺术特征,都已逐步定型。书目的充实、表演形式的成熟与完善,为日后走出鲁西南农村,进入城市,以及与鼓书艺术相抗衡奠定了深厚的基础。此外,这一时期涌现出大量的琴书艺人,为日后个人唱腔艺术的繁荣,山东琴书向更广阔的舞台传播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