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音乐传承与发展研究

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音乐传承与发展研究

时间:2023-10-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北路琴书传承人姚忠贤简介随着山东琴书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50多年琴书演唱生涯的姚忠贤也在2007年和2008年相继被任命为省级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二)北路琴书传承人姚忠贤的创作、改编作为山东琴书承前继后的关键人物,姚忠贤既是山东琴书传统的继承者,又是与时俱进的开拓者。

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音乐传承与发展研究

(一)北路琴书传承人姚忠贤简介

随着山东琴书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50多年琴书演唱生涯的姚忠贤也在2007年和2008年相继被任命为省级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941年出生于山东济南的姚忠贤是著名的山东琴书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2000年获得第一届中国曲艺艺术最高奖“牡丹奖”,2001年在晋冀鲁豫四省曲艺大赛中被授予“终身成就奖”,2009年获得“新中国曲艺60年突出贡献曲艺家”称号,2010年被评为“国珍杯”首届山东省十大民间文化守望者等,并多次受邀到芬兰、德国、法国、瑞士、意大利、韩国等展演和比赛。在半个多世纪的琴书演唱生涯中,他不仅很好继承了早期北路琴书优雅端庄、行腔隽美的精华,还大胆改革创新,吸收其他姊妹艺术的音乐元素融入山东琴书的表演和演唱中,从而形成了自己唱腔高亢优美、表演优雅风趣的独特风格。作为北路琴书创始人邓九如唯一弟子的姚忠贤,本该在家享受天伦之乐,却频繁出现于山东琴书表演的大舞台上,为山东琴书的传承与推广四处奔波。虽然他的琴书道路历经坎坷,但他从未放弃,也正是由于他那种执拗的性格,北路琴书才得以传承至今,并且重振雄风

21世纪以来,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氛围下,传统艺术再度受到学者与民众的关注与热爱。2000年,在姚忠贤与杨珀取得第一届中国曲艺最高奖“牡丹奖”之后,山东琴书这门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民族曲艺重新火爆起来。近年来山东琴书的表演和文本创作屡获大奖,2006年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姚忠贤也当之无愧地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备受政府重视和保护。他虽已步入老年,却依然为山东琴书的传承和推广奔波着。在山东省社科联组织的“齐鲁文化进校园”活动中,他已去过全国200多所大学进行公益演出,并被青岛大学音乐学院、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艺术学院、中国北方曲艺学校等多所学校聘为兼职教授。目前,山东琴书已经成为山东曲艺的一个“招牌菜”,受到人们的喜爱。仅有两个人,但唱出的东西无论是在北方还是在南方,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都同样受到高度的认可和欢迎,山东琴书的独特魅力到底在什么地方?这让很多业内人士百思不得其解。姚忠贤解释说,主要原因就是他既能保持传统,又能做得锐意创新、旧曲新唱。首先,为了适应现代人生活节奏和吸引年轻人的兴趣,他改变了过去琴书一句一个小过门、四句一个大过门的演唱方式,加快了节奏,简化了过门;其次,在唱腔曲调上,他注重吸收民歌、越剧、豫剧河南坠子、拉洋片等姊妹艺术的旋律曲调融入山东琴书的演唱上,同时还对流行歌曲古诗词进行改编,如《月亮之上》《青藏高原》《一剪梅》等;在表演上,他还吸收相声小品的表演形式和技巧,十分注重自己的舞台气质和精神面貌。为此,很多观众经常调侃:“姚老师一上台就像打了兴奋剂一样。”

可以说,姚忠贤跌宕起伏的琴书道路也正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北路琴书曲折历史的一个缩影。正是有一个执拗倔强的性格和坚定执着的心才使他在夹缝中顽强地生长,最终成就了北路琴书今天的火爆,也为山东琴书的传承和发展事业献出了毕生精力。

(二)北路琴书传承人姚忠贤的创作、改编

作为山东琴书承前继后的关键人物,姚忠贤既是山东琴书传统的继承者,又是与时俱进的开拓者。长达半个世纪的琴书演唱生涯早已使他的演唱技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并积累了丰富的舞台经验,编创演出了大量优秀的琴书作品,形成了独特的唱腔韵味和表演风格。

1.传统书目的整理与改革

山东琴书能繁盛至今固然得益于艺人对传统经典的传承,传统音乐在社会变迁中的保存和延续是当代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价值和意义始终是无法取代的。姚忠贤虽然很好地继承了“邓派”琴书的传统精华,但并没有墨守成规、不思进取,而是在根植于传统的基础上考虑如何满足新形势下大众文化市场对传统艺术的需求,做到了既纵向继承传统,又横向借鉴姊妹艺术的优秀元素。北路琴书的传统书目《梁祝下山》《刘伶醉酒》《洞宾戏牡丹》《打黄狼》《打叫驴》《闹五更》《要酒菜》等经历了近百年的广泛流传和检验,已成为经典之作。在演唱中,姚忠贤根据自己的嗓音条件和时代的审美需要在遵循传统唱腔规律和板式结构的基础上,对这些传统书目进行了重新装腔,旧曲新唱。

《偷年糕》原是孙耀和李瑞在山东平乡县根据农民阎老琴口述,记录整理的鼓词《年糕段儿》,内容是“一位刚结婚不久的新媳妇好吃懒做,趁公公婆婆不在家刚要偷吃热年糕,恰好婆婆进门,情急之下把年糕藏在肚皮上,被烫后又从窗户扔出去,正好砸在了公公的嘴巴上把他的胡子给黏掉了”这样一个让人哭笑不得的家庭喜剧故事。作品在1957年发表后曾被改编成山东琴书、相声、山东快板、河南坠子、西河大鼓、胶东大鼓等多种曲艺形式,成为一个经久不衰的曲艺作品。在该作品中,姚忠贤对老婆婆和老公公诙谐幽默人物形象的演绎可谓惟妙惟肖。

《刘伶醉酒》是邓九如借助魏晋竹林七贤”中酒仙刘伶醉酒的故事改编而来的。写的是王母娘娘的书童刘伶被贬下凡,期满,杜康扮成酒保去捉他,刘伶喝了杜康三杯酒回到家便不省人事。三年后杜康来要酒钱,遂唤醒棺材内的刘伶并带回天界。故事情节曲折离奇,耐人寻味,具有一定神话色彩。唱腔优美舒展,姚忠贤除了在节奏、过门、速度、腔调等方面的改革之外,在唱到杜康唤醒棺木里的刘伶时,还借鉴了民间艺术“拉洋片”的元素,节奏和速度加快,形成贯口,在高涨的情绪中让故事达到高潮。2010年10月,姚忠贤的徒弟罗晓静凭借对《刘伶醉酒》的表演摘得第六届中国曲艺牡丹奖表演奖。该作品传唱近百年仍然不俗,已成为北路琴书的保留曲目。

此外,姚忠贤还对其他传统书目如《闹五更》《洞宾戏牡丹》《打黄狼》《打叫驴》《要酒菜》进行了重新整理改编,并携这些传统书目与部分新作参与了2002年由中央电视台组织的“精品山东琴书演唱会”的录制工作,一方面作为资料保存,一方面在央视播出对传统曲艺文化进行宣传推广。

2.琴书创作

20世纪80年代以后,在多元艺术的冲击下,姚忠贤意识到山东琴书要发扬光大总是演唱传统书目肯定不行,顺应时代发展才能符合观众的审美情趣。于是他依据省曲艺界提出的“在行腔隽美中体现齐鲁风韵”的宗旨,并结合时代发展先后创作了十几首以现实生活为题材的琴书作品,如《反正话》《亲上亲》《抬花轿》《振超学艺》《爷俩儿赶集》《生灵叹》《冤家亲》《飞机失事》《一只咸菜罐》《福缘》等,作品不仅加大了表演逗趣的成分,还融入了一些民歌、戏曲的唱腔曲调。

太阳出西落在东,满天的月亮一颗星;万里的晴空下大雨,那树梢不动刮大风……”每当姚忠贤师徒的《反正话》一亮相,它那轻快活泼节奏、幽默风趣的语言、优美独特的韵味总会获得经久不息的掌声。“反正话”,顾名思义就是把正常的话反过来说,相声演员马季的早期作品《反正话》别出心裁的语言表达方式曾经受到观众的热捧,一时间,“反正话”成了一种受男女老少追捧的时尚语言。同样作为语言艺术的山东琴书,姚忠贤创作的《反正话》采用的则是一种“逆向思维”的方式把正常的社会、自然现象反过来说,听起来幽默诙谐,新奇幽默。太阳东升西落是连小孩子都知道的常理,可他偏要唱成“太阳出西落在东”,“满天月亮一颗星”的表述更让人啼笑皆非。

正话反说的形式使得几乎每句话都形成一个笑料儿和包袱儿。2008年2月,在长安大戏院的一场演出中,姚忠贤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人代表表演了《反正话》,其诙谐幽默的唱词和激情似火的唱腔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人,期间掌声接连不断。一曲唱罢,观众的掌声和喊声此起彼伏,山东琴书第一次出现谢不了幕的“尴尬”,无奈之下,节目组破例让姚忠贤、杨珀等演员返场加演。《反正话》能这么受欢迎、山东琴书能这么受观众青睐出乎姚忠贤的意料,这也更加坚定了他为山东琴书毕生贡献的决心。

《亲上亲》创作于20世纪80年代,描写的是一对老亲家在双双失去了老伴之后,彼此情投意合,但害怕邻里笑话,也怕孩子不同意,都憋在心里。后来在孩子们的撮合下,两个家庭终于合二为一。题材内容贴近生活,向社会传达了改革开放后的新婚姻观念和孝敬父母的传统美德,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在唱腔上,姚忠贤不仅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设计灵活多变的节奏和速度,运用多种曲牌表达不同的感情和人物形象,还借鉴越剧和豫剧的音乐元素,既不失山东琴书的韵味,又令人耳目一新。在1986年的山东省曲艺比赛中,《亲上亲》获得创作一等奖。经过三十多年的考验,此作品已成为北路琴书的代表之作,并经常被作为文艺演出的压轴节目。在近年来的表演中,姚忠贤又对其进行了浓缩改编,由原来四人的“分角演唱”改为两人的“一人多角”的演唱形式。(www.xing528.com)

《爷俩儿赶集》写的是这样一个喜剧故事:一位农村父亲“大老实”牵着驴带女儿去赶集,惹来了一阵闲话。有人说他们放着驴不知道骑,是天生一对受累的命,“大老实”就让女儿骑上了驴。这时又有乡亲说这孩子不孝顺,把他爹当成赶脚的,“大老实”就让孩子下来自己骑上了驴,走了不远又被人说这孩子不是他亲生的,“大老实”就把孩子抱上驴,正当两父女高兴时又听见议论,一头小驴驮他们俩,毛驴一定是偷来的,“大老实”不知道该怎么办,无奈中让闺女借了条扁担,两人把驴抬回了家。2007年,姚忠贤应邀去北京录制《爷俩儿赶集》,在表演中,他们不仅将坐唱改为了站唱,姚忠贤还以这位幽默老头的形象与自己的“闺女”和“毛驴”一起出现在舞台上,形象逼真、表演生动,山东琴书演出形式的突破受到了在场观众的热烈欢迎。表演与演唱配合默契,把一对憨厚的父女俩表现得惟妙惟肖。在《振超学艺》中,为了丰富舞台效果,姚忠贤不仅扩大了伴奏乐队,增加了二胡、琵琶、阮、古筝、碟子等,还借鉴了相声、小品与歌曲的表演元素。左边的演员坐唱,右边的演员站唱,站唱演员还增加了大量的对白交流和肢体动作。其演唱还打破一人一句的传统方式,借鉴了二重唱与合唱的演唱方式,达到了视觉和听觉的完美统一,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此外,《抬花轿》《飞机失事》《福缘》等短小精悍的作品也总能让观众回味无穷;《冤家亲》曾获文化部及中国曲艺家协会组办的曲艺大赛二等奖。

2000年凭借对《生灵叹》的表演,姚忠贤、杨珀师徒二人还获得第一届中国曲艺牡丹奖,该作品也成为这次获奖作品中唯一个获得创作和表演“双奖”的节目;《魂系桃花庄》还在中国第二届曲艺艺术节中荣获牡丹奖。

3.对流行歌曲与诗词的改编

为了吸引年轻观众,姚忠贤还对一些较有影响的流行歌曲与古诗词进行了改编,如《月亮之上》《青藏高原》《月亮代表我的心》《一剪梅》等。他表示,首先要在书目名称上吸引观众,流行歌曲和古诗词怎么能用山东琴书演唱,节目单是不是打错了,让观众带着一种好奇和新鲜的感觉去欣赏“琴书版”的流行歌曲。姚忠贤还强调:“为什么流行歌曲那么受人喜欢?首先因为它的旋律优美,歌词通俗易懂,所以山东琴书要当流行歌曲唱,要唱美了才能长青。”姚忠贤以崭新的观念和新颖的手段将流行音乐与传统曲艺巧妙地结合起来,在创作上,既遵循了传统琴书的唱腔特点和表演形式,又借鉴现代音乐元素大胆革新。

(三)姚忠贤的琴书表演特征

山东琴书虽然是一种以说唱为主,以表演为辅的艺术,但是近年来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观众的精神追求和审美情趣不断提高。尤其是年轻观众,生活节奏的加快使他们更喜欢慷慨激昂的旋律和活力四射的表演。山东琴书虽然不能像歌曲表演那样配上绚丽的灯光和激情的舞蹈,但姚忠贤善于借鉴小品和相声的因素,在以唱为主的基础上辅之以简单适当的表情动作,形成了他特有的风格。

1.儒雅含蓄的舞台气质

不同于刘世福南路琴书粗犷豪放的乡土气息,以姚忠贤为代表的北路琴书在舞台表演上则较为含蓄儒雅,举手投足间都争取做到细致入微。这也跟艺人自身的性格特征与人生经历息息相关。几十年颠沛流离的农村走村串巷生活塑造了刘世福典型的“农民曲艺家”的形象,而从小深受城市文明熏陶和师傅邓九如影响的姚忠贤身上却多了一种文雅细腻、气度不凡的文人气息。由于山东琴书表演的舞台上只有最简单的伴奏乐器,动作、道具完全要靠虚拟,再加上一人多角的表演形式,这就决定了山东琴书表演中演员既要迅速地融入和跳出,又要动作适度、点到为止,不能像戏曲那样以夸大的动作打上几个回合或是刀枪并举走上几圈,姚忠贤强调动作手势要干净利落,不主张比比画画,认为动作过大或过多就会影响正常的说表。譬如《偷年糕》中,在唱到“老婆婆出去把门来串”,姚忠贤也只是用手一指,唱到“老公公拿着扁担来把水挑”先耸耸肩,后又把手往肩上一搭,模拟担水,动作含蓄优雅、收放自如,深蕴于内而徐露于外,决不为哗众取宠而露出半点粗俗和轻浮,符合中国老百姓的审美观念。相比南路的刘世福注重神似与形似的统一,北路姚忠贤较多地强调神似。

2.以声传情的演唱风格

声腔曲调是一个曲种区别于其他曲种的重要标志,山东琴书作为说唱艺术,必须通过演唱和念白才能把故事内容传递给观众,从而表现生动的人物形象,所以,北路琴书的演唱无论是早期的邓九如还是当今的姚忠贤都注重以唱为主、以声传情。虽然在表演中也借助简单的面部表情和动作手势来增强故事的表现力,但决不让表演盖过演唱,而是要辅助于唱。在表演中姚忠贤坚持从人物性格出发,充分了解人物复杂的内心活动,并根据故事内容和人物情绪的变化安排不同的唱腔。如《亲上亲》中,老亲家各自讲到自己不堪回首的往事“半路上俺失去了丈夫就守了寡呀;我中年失去了老伴像天塌啊;俺守着独生儿子熬日月;我拖着没娘的闺女强挣扎”时,速度逐渐放慢,节奏拉宽,旋律曲调从高到低的下行走向使得音调变得低沉、哀怨,最后,声音微弱得几乎听不到,情真意切地表达出了主人公内心的酸楚,感人至深。紧接着伴奏音乐忽然欢快、跳跃,音调提高、力度加强,唱腔变得优美婉转,音乐情绪由大悲变为大喜,“现如今实行了改革开放的新政策,咱济南起了那大变化;新修了高速公路高架路,泉城广场还有外环路,咱们济南交通方便四通发达,乡镇企业发展得快,咱农民有了那企业家”。姚忠贤在唱腔设计中通过节奏的疏密、力度的强弱、速度的快慢和音调的高低等因素来提高音乐的表现力,丰富书目感情色彩,并加入颤音、顿音、滑音等装饰音来进行细腻的感情处理,在舒展的旋律中求得独特的韵味。

3.幽默风趣的语言艺术

在舞台表演上,姚忠贤强调首先要在气场上做到先声夺人。虽已到了古稀之年,但一上台他就立刻精神焕发,常被观众调侃为“一上台跟打了兴奋剂一样”。他强调台上说书人要与台下听书观众形成默契,说书人的表演要以听书人的兴趣为主导,保持与观众的互动交流,既要适当引导听众的想象力又要调动现场气氛,这就体现在说书人的语言技巧与表情动作上。“山东北路琴书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全国就独我们一份了,我今年都72了,再不唱你们以后也听不到了。”“我还有个小段平时舍不得唱,今天高兴就给大家唱了。”“我这人有个毛病,只要大家喜欢听,我就唱起来没完。”每次上台,姚忠贤总要先与观众打上几声招呼,以调动现场气氛。在表演中,他富有激情,具有神采夺人的艺术魅力。如在《反正话》中,在搭档杨珀刚开始唱“太阳出西,落在了东”时,姚忠贤就挑起眉毛,瞪大眼睛,看看观众又看看搭档,嘴角微微上扬,一脸嘲笑、怀疑和不屑的表情,当“东”字话音刚落,他就“哈哈哈”大笑起来,说道:“行了行了,你别唱了,你给唱错了,谁不知道太阳从东边出从西边落,你怎么唱的?”他这一笑一说引起了台下观众哄堂大笑。杨珀说:“俺唱的这叫反正话……俺要的就是这个别扭劲儿。”“那行,咱让他一块别扭别扭。”“你也行啊?”“把行放到小车上。”正当大家不解其意的时候,他接道:“忒(推)行了。”瞬间既让观众和搭档恍然大悟,又以一种出其不意的冷幽默达到了风趣的效果,调动了观众的情趣,类似幽默的民间歇后语在姚忠贤的作品里俯拾即是。再如《振超学艺》中,三个徒弟跟许振超师傅学艺回来做总结的时候,罗晓静说道:“要我看许振超师傅啊,就一个字—前。”姚忠贤说:“钱?人民币啊?”魏务良总结道:“严。”姚忠贤说:“盐?他爱吃咸啊?”在杨珀说到“全”时,他又问道:“拳?他还爱打拳啊?”故意插科打诨引人发笑,幽默风趣,为作品增添了喜剧效果。

4.和谐统一的乐器伴奏

与南路琴书的接腔伴奏不同,北路琴书伴奏的最大特点是“包腔伴奏”。演员在演唱时伴奏者根据唱腔曲调进行伴奏,主旋律基本保持一致。一方面讲究乐器音色与演唱音色的和谐统一,一方面又加入一些滑音、顿音、颤音等装饰音加花点缀将唱腔包裹起来,与行腔吐字紧密配合,起着增加曲韵和丰富唱腔的作用。也有人称之为“随腔伴奏”,艺人行话“随腔走”或“跟腔走”,但并不完全是逐字随腔,有时以繁伴简,有时以简伴繁,有时也只跟随腔的尾音接腔,烘托书目的表现力和表演气氛。此外,一些特殊演奏技法的运用也会使表演达到浓墨重彩的效果,如《偷年糕》中,在唱到老婆婆和老公公出去后,儿媳妇“走上前掀开了锅上的盖”,这时坠琴一个从高音到低音的长滑奏增添了故事的趣味性,也为后面滑稽的故事情节做了铺垫。虽然山东琴书是以唱为主,伴奏为辅,但是伴奏乐器的紧密随行、加花点缀抑或接腔送韵都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原有唱腔的表现力,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由于曲调婉转优美、声音高亢嘹亮、语言通俗易懂、表演幽默风趣,姚忠贤的北路琴书深受各阶层观众群体的喜爱。他也经常自嘲道:“别看我年纪这么大了,长得也不帅,但我很赶潮流的。一上台大家都知道我是个老头,但是唱三句后,我保证让观众忘记我是个老头,而是和他们一样的年轻朋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