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念的研究

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念的研究

时间:2023-10-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传承断层问题聊斋俚曲传承人才的培养是目前影响聊斋俚曲传承的关键问题之一。因此,在对聊斋俚曲这一传统音乐文化的抢救、保护与传承方面,要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培养传承人及其继承人。二是现如今唱聊斋俚曲的老一代人年龄老化,现状并不乐观。因此,造成了聊斋俚曲后继无人的情况。聊斋俚曲的演出市场严重萎缩。蒲章俊先生说,聊斋俚曲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没有自己的专业剧团是可悲的。

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念的研究

(一)生态环境的变迁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高速发展,原来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正在迅速地改变,造成传统文化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如民间歌曲,我们过去的劳动歌曲,采茶工人采茶时唱的采茶歌,纤夫拉纤时唱的船工号子等。这些形式都随着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已经消亡,我们的传统音乐文化面临着消亡的危险。聊斋俚曲这种自娱自乐、兼娱他人的传统音乐文化失去了其生存环境,徘徊在生存边缘。

首先,由于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变化,人们的价值观也随之改变。追求富裕的物质生活水平在人们生活中占据重要的位置,整个社会对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性及其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性缺乏充分的认识。

其次,大众传播媒介的普及,比如电视电影对传统文化的冲击很大。在农村,电视的普及不断地满足人们精神生活上的需求。人们坐在家中通过网络或电视等传播媒介就可以了解天下大事,观看各种娱乐节目。因此,聊斋俚曲这一传统音乐文化失去了其特定的观众群体。

聊斋俚曲这一原本老百姓可以听到、看到的,自然存活于民间的说唱艺术形式,现如今,正在不知不觉地随着生态环境的变迁而走入低谷。聊斋俚曲生态环境的变迁使其失去了生存的土壤和条件,从某种意义上说,就等于取消了这一民间音乐艺术。

(二)传承断层问题

聊斋俚曲传承人才的培养是目前影响聊斋俚曲传承的关键问题之一。民间音乐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它的基本特征在于它的作品是由人的活动或表演所负载的,失去了人这一主体,也就失去了其传统。因此,在对聊斋俚曲这一传统音乐文化的抢救、保护与传承方面,要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培养传承人及其继承人。

据聊斋俚曲传承人蒲章俊先生和陈倩老人介绍:“现在聊斋俚曲主要流传于蒲家庄,会唱聊斋俚曲的人已渐衰老,年轻一代会唱聊斋俚曲的寥寥无几,有必要加以抢救和保护。”淄川区聊斋俚曲艺术团的负责人,原淄川区人大常委会主任王世忠说:“艺术团现有演职人员45人,大都在50岁以上,40岁至50岁之间的有五六人,40岁以下的演员只有两人。”造成此现状的原因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年轻一代受城市文化与流行文化的影响,认为聊斋俚曲土气,不赶潮流,没有用,聊斋俚曲又不能挣钱。再加上聊斋俚曲是以明清俗曲为主要声腔,又集南腔北调,融南北曲与时调为一体的一种声腔系统,演唱聊斋俚曲有一定的难度。二是现如今唱聊斋俚曲的老一代人年龄老化,现状并不乐观。因此,造成了聊斋俚曲后继无人的情况。(www.xing528.com)

(三)曲牌失传、演出市场的严重萎缩

蒲章俊先生曾说:“作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聊斋俚曲,从遗产资源上讲,聊斋俚曲的失传主要是曲牌的失传,原先蒲松龄老先生创作了五十多支曲牌,现如今能唱的只有十几支曲牌。如果没有这些曲牌,那就不是聊斋俚曲,如果没有这些曲牌,聊斋俚曲也就无法插上飞翔的翅膀。”蒲章俊先生认为聊斋俚曲曲牌音乐失传的原因是按照蒲家规矩,聊斋俚曲都是家族相传、口耳相授的,没有记载曲调。

聊斋俚曲的演出市场严重萎缩。蒲章俊先生反映:“过去老百姓在不下田劳动时,常常会聚在一起,讲聊斋故事,会俚曲的人说唱几段俚曲,或者大家随便唱上几个曲牌,自己小时候就常常听自己的祖父、父亲和村里的乡邻们讲聊斋故事、唱俚曲,耳濡目染,渐渐也就学会了俚曲的曲调和唱词。”“在过去,每年的正月十五元宵节,村里要玩龙灯、杂耍、唱戏,还有唱俚曲。有时还要到县城、乡镇去演出。现如今,大不如以前了。虽然自2002年起,蒲家庄开始举办一年一届的‘淄博国际聊斋文化旅游节’,在聊斋城每年于‘十一’期间举行聊斋俚曲大奖赛,还是不如早些年,在街头巷尾随处可以听到有人哼唱聊斋俚曲。”演出市场严重萎缩的主要原因是,现代工业的迅速发展、现代交通的拓展和延伸、计算机网络的密集化、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向、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迁徙和集结、旅游业的持续高涨等,让城市文化、流行文化走入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使得农村文化在向城市文化和流行文化靠拢,这种文化发展趋向,对聊斋俚曲演出市场形成了严重冲击。

(四)政府投入不够、演出经费不足

政府投入不够、演出经费不足,是影响聊斋俚曲传承发展的重要原因。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自从2006年,聊斋俚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后,政府部门加强对聊斋俚曲的保护工作并未落到实处,未对聊斋俚曲进行资金投入,还处于观望的状态。比如,自2002年,蒲家庄在聊斋城柳泉园内,建起了古色古香的聊斋俚曲茶座,成立了聊斋俚曲剧团。2006年,聊斋俚曲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后,蒲松龄的十一世孙蒲章兴、十二世孙蒲新业、十二世孙媳妇郭爱芝和十三世孙媳妇王霞等四人,曾时常在茶座里唱,村里每天给些钱作为补贴。现如今,由于经费问题,在俚曲茶座表演俚曲唱段的演员,不在茶座内唱俚曲了。

蒲章俊先生说,聊斋俚曲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没有自己的专业剧团是可悲的。由于经费问题,成立专业剧团,需要购置设备、道具等,这一切都需要政府的支持,需要政府给予资金投入。淄川区聊斋俚曲艺术团负责人王世忠认为,淄川区聊斋俚曲艺术团,它是一个纯业余的艺术团,没有政府补贴,也无演出收入,是对聊斋俚曲热衷的人们,出于喜爱和兴趣,来从事聊斋俚曲的传承与发展的。他们的艺术水平较之专业剧团要差一些。王主任还说,艺术团组织了几次会演,期望通过会演引起政府部门领导的重视,给予一定的资金投入,来扶持艺术团的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