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甘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原则

甘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原则

时间:2023-11-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遇到这些情况,保护工作就要尽可能地辨别真伪,去伪存真,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原本样子。整体性,就是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所拥有的全部内容和形式,包括传承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体及其生存的文化生态。不同形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采取不同的保护方式。

甘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原则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其颁布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公约》中说:“保护”指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命力的各种措施,包括这种遗产各个方面的确认、立档、研究、保存、保护、宣传、弘扬、传承(特别是通过正规和非正规教育)和振兴。国务院办公厅颁布的《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明确规定保护工作的原则是“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明确职责、形成合力;长远规划、分步实施,点面结合、讲求实效”。针对以上规定,有的学者提出整体性原则[9],有的提出原真性、可解读性、可持续性原则[10],有的提出“物质化”、以人为本、活态保护、多样性保护、精品保护原则[11],有的提出系统保护、分步实施原则[12],有的提出权利原则和发展原则[13]等等,王文章则提出本真性、整体性、可解读性和可持续性原则[14]。以上观点都有各自的道理,但相对来说,本书认为最基本的原则应该是本真性、整体性、活态性和可持续性。

本真性,也叫原真性或原生性,就是保护原生的、本来的和真实的历史文化形态。尽管非物质文化遗产会因多种原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如一些带有鲜明的宗教色彩的歌舞,“文革”期间被当作封建迷信加以迫害,为了生存不得不把涉及宗教的内容删减掉,这样就失去了文化的原真性。还有一些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被淘汰掉的,如鄂西北一带的《薅草锣鼓》、以歌颂鲁班为中心的《贺新房》,还有一些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借鉴了新的艺术表现方法的,如花儿的演唱、民族服装的制作等。遇到这些情况,保护工作就要尽可能地辨别真伪,去伪存真,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原本样子。

整体性,就是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所拥有的全部内容和形式,包括传承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体及其生存的文化生态。通常情况下,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在特定地域产生的,与该地域的文化生态息息相关,该地域的自然环境、文化传统、宗教、信仰、生产生活方式及民族语言都会深深地影响着它的形成和发展,离开这些,该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就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壤和条件,其保护也就成了空谈。非物质文化遗产区别于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基本特性,就是它是依附于人而存在的。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和发展所面临的一个十分严峻问题就是一些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后继乏人,面临失传的危险,如景颇族妇女的老式筒裙,图案独特美观,织法复杂,现已无人会织;蒙古族独特的发声方式郝林朝尔现在仅有几位高龄老人掌握,年轻人不愿学习;流行在四川九寨沟地区的南坪小调,所会者也都年过半百;满族的口语处于濒临消亡的状态,全国只有几个偏远村落才保留着说满族口语的习惯,且使用频率正在逐渐降低;赫哲族《伊玛堪》最后一位传人已于1997年去世;鄂伦春族“摩苏昆”演唱者也只剩下一位;辽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最后一位能跳查玛舞的人也已去世。没有传承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就成了一个空壳;没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体,其保护工作就失去了意义;没有赖以生存的环境,非物质文化遗产就失去了生存的根本,这三者相辅相成,缺一其保护工作都难以进行。(www.xing528.com)

非物质文化遗产区别于物质文化遗产的又一个基本特征是活态性。活态性,就是在保护工作中要尊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流动性、变异性。一切现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在与自然、历史、现实的互动中不断生发、变异和创新的,这就注定它处在永不停息的变化中。无论是口述文学及语言,还是传统表演艺术、传统手工艺技能、传统礼仪节庆等,无不与个体或群体的人的活动(包括展示、表演和传承)、展演的环境和历史变化密切相关。这就意味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除了需要收集整理保存那些物质性的载体、或通过记录等手段将其物质形态化外,更重要的是要对掌握、表现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或形态的人加以有效保护,对产生和影响它发展的文化环境加以保护,在搜集整理那些物质载体的同时还要考虑影响它发展变化的因素及其变化的过程。

可持续性,是指保护的目标并不是把非物质文化遗产封存起来,做一个固态的保存,而是合理的利用,让它继续在新的历史环境下发挥应有的作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的先祖创造的精神文化财富,它不仅属于我们这一代,还属于我们的后辈子孙,但因多种原因它濒于消亡,所以我们要抢救它、保护它,并对它做合理的利用。只有这样,它丰富而精深的内涵才不会立刻消失,甚至永远流传下去。从某种意义上说,合理利用也是有效地保护。不同形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采取不同的保护方式。对于民俗而言,既可以举办某种民俗文化节庆活动、生产民俗文化商品,也可以把相关文化制作成影视作品,如山东潍坊从1984年至今已成功举办了30届国际风筝节,不仅引进千余家外资企业,有力地带动了当地经济、文化、旅游、商业的发展,还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的风筝文化,进一步提高了风筝制作的技艺。妈祖信俗每年都吸引成千上万的民众去参观旅游,不仅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妈祖文化所涉及的神话学、民俗学历史学、文化学、宗教学、海洋学、建筑学考古学、版本学、文学、艺术等学科领域,还吸引着数以千计的研究人员去考察研究,另外,关于妈祖的传说还被改编成影视剧,在多个频道播放,使妈祖文化传播得更远更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