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甘肃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问题

甘肃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问题

时间:2023-06-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所面临的困境和问题主要有四个方面。以保安族的婚礼为例,这种婚俗文化对于保安族内族群认同文化传承、社区整合,以及外界对保安族的认识等方面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保安族的传统婚礼文化也正面临着多元文化的冲击,传统婚礼中诸多具有特色的文化特质也逐渐变异濒临消失。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延续的决定性因素就是传承人的培养,而传承人目前的状况令人堪忧。

甘肃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问题

甘肃各少数民族创造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是一笔弥足珍贵的文化财富。今天在各民族步入现代化的进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宝贵的文化资源,保护传承和发展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意义尤为重要,因为它记录着少数民族生息繁衍历史,凝结着民族文化积淀的结晶,关系一个民族的文化与精神的传承,较之有形遗产而言,稍有不慎,就是不可挽回的损失。当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传承、发展是处在社会转型期所面临的重要而又急迫的问题。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所面临的困境和问题主要有四个方面。

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的最大威胁就是逐渐失去其赖以产生、发展的文化生态环境。民族地区的传统文化主要是狩猎和游牧文明的产物,随着人们生存环境、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的变化及外来文化的冲击,传统的民俗民风已经渐渐被人们摈弃,文化生态正在发生巨大变化,非物质文化的生存环境受到严重威胁。依靠口授心传保留下来的许多东西,因无法适应时代的发展而衰微甚至消亡。

特有少数民族的语言面临着消亡的危险。由于同汉族混居,受宗教与周边有文字的其他民族影响,甘肃省特有的民族语言东乡语、保安语、裕固语,这些人口较少的民族语言正面临日益同化、灭失的危险。事实见证,由于外受强势文化包围,内受民族母语的渐衰影响和老人、艺人的日益缺失,这些人口较少民族的民族文化,处于明显的弱势地位。

民族服饰文化出现传承危机。保安族、裕固族、东乡族的服饰文化无不折射出各民族聚居地区所独有的历史渊源、文化风俗、艺术传统以及宗教礼仪,更是外界认识和了解保安等族的重要窗口。然而由于长期以来这些少数民族与众多民族杂居,加上当今社会服饰市场日渐活跃,服饰产品丰富多样、品种繁多,使这些民族的服饰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仅在服装上出现异象,而且生活风俗也在逐渐变化。其次,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家庭环境以及人们生活状况等条件的变化、人们思想观念的更新、生活方式的变迁等造成对民族服饰重视程度降低,缝制和穿戴民族服饰的人越来越少,使得民族服饰的传承出现诸多困难。这种局面直接导致了这些民族服饰的大众化和异化现象,服饰文化中的许多元素都濒临消亡。

少数民族民俗礼仪传统正在褪色。婚礼作为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典型地反映了民族文化的特色。以保安族的婚礼为例,这种婚俗文化对于保安族内族群认同文化传承、社区整合,以及外界对保安族的认识等方面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保安族的传统婚礼文化也正面临着多元文化的冲击,传统婚礼中诸多具有特色的文化特质也逐渐变异濒临消失。在传统婚礼中别具风味的“迎亲赛马”仪式面临着传承和失传的危机;婚礼中独具特色的“宴席曲”表演日渐衰落;以前如“砸枕头”等闹新娘的传统闹房节目和游戏形式也已不再,少数民族的传统特色逐渐消失。(www.xing528.com)

一些地方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没有从培育民族精神,培养核心价值观的高度重视这项工作,加之保护工作进展缓慢。许多地方保护工作机构不健全,人员较少,经费投入不足,难以适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需要。此外,重申报、轻保护的问题依然存在,非物质文化遗产遭到破坏的现象还未得到有效的制止。对濒危项目、濒危传承人还没有真正做到“抢救性保护”,没有保护意识上的紧迫感,当人亡艺绝的时候,该抢救的东西已经不复存在了。更多的群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还不够了解,年轻人大多认为是过时的、无用的东西。更多的人已经离开了世世代代生活的故土,丢弃了古老的传统劳作,许多祖辈传承下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因为这些改变而悄然消失。

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丰富,涵盖面广,且专业性、知识性较强,需要一定的知识积累和经验积累,各级保护机构应有专职人员从事这项工作。但基层文化单位业务交叉、冲突现象比较严重,很难做到专人专职,而且人员队伍不够稳定,调换频繁,使非遗工作的质量无法保证。再者,人员的知识结构各不相同,个人文化素质良莠不齐,接受的专门学习培训非常有限,在实际工作中,不能进行深入挖掘和系统整理,更谈不到学术性的研究。此外,缺少摄录、照相、记谱、影音制作的专门人才,使许多资料征集后不能有效保护和利用。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延续的决定性因素就是传承人的培养,而传承人目前的状况令人堪忧。很多掌握技艺的传承人年事已高,年轻人又不愿继承,技艺面临失传;有些技艺目前是得到了延续,但经济效益低下,仅仅作为一种谋生手段肯定难以为继。总体来看,大多数非遗项目都存在传承断代、后继乏人的现象。

综上所述,当前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堪忧,最客观的困境在于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发展滞后,物质资源比较匮乏。而随着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特别是新农村建设不断开展,使得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受到的冲击更加迅猛,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环境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人们的生活环境、生存方式、生活理念、价值观念也在不断发生改变。现代化的便捷性和舒适性,使得众多的少数民族群众开始放弃原有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形式,开始适应现代的生活。传统文化所遗传下来的文化符号及信息资源被不断扭曲和改变。再加上现代社会文化娱乐的多样性,很多传统民俗活动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族群文化传承载体自然减少。电影电视电脑、网络、微信等新兴媒介的介入,使得传统的文化生活方式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少数民族年轻的一代群体关注、喜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人越来越少,愿意学习并传承的人更是屈指可数,严重影响了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和发展。对此,我们应有清醒的认识并采取相应的保护性措施,绝不允许让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遗失。不能仅仅只做“临终关怀”,要“有所作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