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温峡观音岩,古碑探寻

温峡观音岩,古碑探寻

时间:2023-11-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温峡观音岩,位于钟祥市温峡口纱帽山的崇山峻岭中。笔者2014年11月4日和2015年5月13日考察温峡观音岩,拓下了有关碑文。听友人侯书云同志说温峡观音岩有不少古碑,于是我们前去探寻。对面的观音岩壁,坐东南,向西北,高约30米。道场东北侧系观音岩楼阁大殿,坐落于第二级平台上。有信善龚士英自愿将旱田一石二斗,包括石磙、碾子、山场、树木一并在内,施与观音岩菩萨殿上,永供香火之资。

温峡观音岩,古碑探寻

温峡观音岩,位于钟祥市温峡口纱帽山的崇山峻岭中。笔者2014年11月4日和2015年5月13日考察温峡观音岩,拓下了有关碑文

听友人侯书云同志说温峡观音岩有不少古碑,于是我们前去探寻。穿过温峡水库管理处的柑橘园,进入纱帽山的一处谷口,两侧山峦叠嶂,谷底溪水潺流。在右侧半山腰的羊肠小道上,由西南向东北方向攀行一段路程后,坡道逐渐向下延伸,乃至谷底溪水边。踏着溪中的石墩跨过山溪,进到左边逐级上升的山腰道上,纵目环视,见溪沟两边山岩陡峭,怪石嶙峋。古木参天,藤萝缠绕。杂草丛生,野花怒放。呈现一派天然的林壑风光。从进谷口算起,大约攀跋了一公里的山路,就到了观音岩石桥的左边桥头。

站在桥上,注目观音岩全景,给人一种置身于灵鹫圣地的境界中。对面的观音岩壁,坐东南,向西北,高约30米。西段山壁,奇石叠加,凹凸不平;东头岩洞,钟乳石倒挂,神秘莫测。岩壁左侧、溪沟右侧即两山之间为逐次升高的三级平台。

过桥进入第一级平台,即观音岩道场。其场地呈长方形斜坡面,长约20米,宽约15米。场上遗存古碑数块,杂树林立,透出残败萧索之景象。道场东北侧系观音岩楼阁大殿,坐落于第二级平台上。殿面宽12米,进深13米,两间格局。正面中间遗存有山门的残迹,门宽1.5米,左侧门框墙壁残高2米。大殿右侧溪沟边的面墙和山墙还遗存部分高约3米的残体。穿过大殿内的过道进入第三级平台就是后殿,面宽5米,进深8米。四周墙体已毁失无存,似有洪水冲刷过的痕迹。

后殿东南侧是闻名遐迩的观音岩洞,因原有一尊钟乳石观音大士神像惟妙惟肖,栩栩如生而得名,岩侧的殿宇楼阁全因此而经年累月建造。岩洞面宽6米,高3米,深3米。洞内千姿百态的钟乳石现已风化或损坏严重,难以状形比拟。岩洞正中岩壁龛上现供一尊现代瓷质的观音神像,下方神台上香炉中仍有香烟缭绕,显示出有善信前来虔诚地祭拜过。

温峡观音岩殿宇创建于何时?钟祥有关志书中没有记载。刻于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的碑文开篇记叙文字引起了笔者的关注:“观音岩者,不知始于何时。父老流传,原在岩前,明中大士常现像于岩穴之间,遂移于下,三百余年亦间为补葺,庙貌如故。”即是说,在明代观音之神像常常现身于岩洞之间,于是移于岩下建庙。三百余年来亦间有重修。从道光二十八年往前推算,三百余年,当可定为观音岩殿宇始建于明嘉靖十八(1539年)左右。

观音岩遗址上现存年代最早的碑刻,是刻于清乾隆六年(1741年)的《观音岩修桥朝谒碑记》。高1.75米,其中碑额高0.46米,宽0.76米,厚0.22米;碑身高1.3米,宽0.72米,厚0.22米,碑额镌双龙戏珠图案,中下部阴刻大楷书“南无阿弥陀佛”竖3行6字;碑正文阴刻楷书4行,满行43字,记叙修桥之事:“从来庙堂之设,原以使神有所凭依,以彰声息(形势);人有所托庇,以获宠利(恩宠与利禄)也。故凡寺观庵刹,务使万古常新,不容一息稍颓。今郢东温峡口纱帽山观音岩,地同仙迹,景物绝伦,崇山峻岭。诸善共赖,十方获庇。僧会同纠首募化众姓,重修石桥,善果圆成,功德无量矣!纠首朱云万,子朱云龙(后刻252人姓名及捐资金额从略)。龙飞乾隆六年岁次辛酉夹钟月吉月良旦。住持僧绪耀,法徒本见、元品、元绪。石匠宁仲三,肖仲玉。化钱炉、桥碑、龛匾对炉、旌竿、磬石、塔十一块永远。黄峙平。”“夹钟月”,农历二月。此时的住持僧为绪耀。离此碑不远的石桥,由两块长石搁于溪沟之上,石长1.7米~2.2米。笔者认为,碑中所记之桥,当不是此现存之桥,应是建于谷底跨溪水之石桥,现已毁失无存。

到了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观音岩殿宇颓圮,有生员周家祖、李春伟、金千孝、商颜、商正落、商正钢、商正纯、商学年、商启伦、商正安、商琰正11人各捐一千文倡修,响应捐资者达540人。竣工后刻立了《重修碑记》以纪其事。此时的住持为本见。其徒觉福,孙昌熙。砌匠陈士珍,木匠万全,石师龙国朝。可见这次复修工程较为浩大。

观音岩遗址(www.xing528.com)

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观音岩香火田缺乏。有信善龚士英自愿将旱田一石二斗,包括石磙、碾子、山场、树木一并在内,施与观音岩菩萨殿上,永供香火之资。并勒碑为证。此时庙内有僧人古溪、竹松、福川、会一等四人。

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大殿楼阁毁坏。时有生员师凤翔、师永存、文天信、蔡钰各捐一千文,宜城信善文在朝五百、胡左执八百,洋梓镇韩志贵、李维裕、曾绍纲、张永顺等各捐一千文。在他们的带动下,有665人踊跃捐资。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农历二月竣工后,专门刻立了《重修楼阁碑记》以彰众善之功德。此碑至今保存完好。

嘉庆七年(1802年),又对大殿楼阁进行了一次维修。由洋梓镇张永奎负责经修,助修者80余人。竣工后,同样也刻立了《重修楼阁碑》记叙其重修之原委。

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六月二日,大雨倾盆,庙貌遂毁。到第二年庙僧忠安募化十方,由绅士黄光远领修,郭洪高监修,425人响应助捐。开工兴建,冬十月十日竣工落成。其碑文先记述观音岩历史:“观音岩者,不知始于何时。父老流传,原在岩前,明中大士常现像于岩穴之间,遂移于下,三百余年亦间为补葺,庙貌如故。”接着记叙此次重修的经过及原因:“至道光二十七年六月二日,骤雨倾盆,庙貌遂毁,未能就理。越一年,庙僧忠安募子弟总其事,爰藉众力,鸠工庀材,殿宇复成,属予作文以记之。予思,夫盛衰者天地盈虚之理,兴废者事物乘除之常,然地非胜境,明败不复兴者多矣。要非所论,于是斯岩也,出于两山之间,高而远覆,怪石森然,恍如列星。仰而视之,峰回路转,或起或伏,或跪或垂,有若横生焉。俯而听之,水声潺潺,有泉出于其上焉。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芜,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四时之景,画工之笔所不能出者,予亦不能言之。地胜如斯,岂可危而弗兴乎?”后文则写捐资成美,人神感应的效果阐述成而复败又所望于后人的道理:“今者,一乡之中无远弗后,捐资成美,踊跃从事,岂人力所能致哉。其斯地之灵,有以相盛耳。嗟乎!胜境非常,讵屋宇之高华;阴岩有神,原灵爽之妥侑(使神灵吃住安妥)。楼阁初成,佳宾咸在,客有问于余曰:楹丹桷刻,堵厚墙坚,自兹而后永不复颓矣!余曰:否!旨其大者天地,观之天地曾不能以一瞬,况于斯庙乎?败而复兴,是前所望于今者;成而复败,是又所望于后矣!镂诸石以志斯地之胜,以见斯地之灵也。是为序。”此文写观音岩胜境,形象生动,文采华美。并具有史料价值。但未署其姓名,实为一大憾事。此时的住持僧为昌华。

古碑

还有一块纪年已损的《同结良缘》之碑,高1米,宽0.48米,厚0.15米。记载纠首蔡觉全同主师叩化十方,响应助捐者620余人,兴工重修观音岩殿宇之事。当系光绪年间的史实了。

感谢前人留下的碑文,使观音岩的历史一下子鲜活起来了!其碑刻之功不可没也。古人说,“成而复败,是又所望于后矣!”观音岩这处胜境福地,应是当地有识之士进行开发维新之日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