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荆门探古:发现古碑、古寨与古桥的名胜》

《荆门探古:发现古碑、古寨与古桥的名胜》

时间:2023-10-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桥梁,历来就是荆门大地重要的交通设施。荆门古桥,是荆门先民克服自然障碍的文化创造和智慧结晶。《荆门古桥》收录市内古桥116座,包涵墩子桥5座,梁桥51座,拱桥60座。建于元代的有荆门城区的三眼桥、平泰桥、惠政桥等。从年代纵向上生动演绎了一部荆门古桥发展史。荆门城区的文运桥和来龙桥就是知州舒成龙倡捐创修而成。荆门古桥,大多有其自己的故事,为后人津津乐道。

《荆门探古:发现古碑、古寨与古桥的名胜》

荆门地区,北部和中部是逶迤的群山和丘陵,南部是一马平川的江汉平原。境内有纵横交错的河流、星罗棋布的湖泊桥梁,历来就是荆门大地重要的交通设施。荆门古桥,是荆门先民克服自然障碍文化创造和智慧结晶。

《荆门古桥》收录市内古桥116座,包涵墩子桥5座,梁桥51座,拱桥60座。这是荆门古桥遗存的精华。这些古桥的汇集,为彰显荆门历史文化的风采,展示荆门古老交通的辉煌,打开了一扇迷人的窗口。

多姿多彩的造型。墩子桥中杨集的下墩桥,其石墩多达60个,圆面立柱,全长30米,堪称墩子桥之冠。梁桥中的子陵莫家桥,下层以条石为梁,梁上再铺桥板,这是古梁桥的标准形制。张集的连三桥,为15墩16孔的石板平桥,桥长26.55米,宽0.86米,高1.5米。青石板平铺桥面,迎水面桥墩呈平面,背水面桥墩边安置一块三角形斜石作支撑,保证了桥墩的受力安全。罗店石板河桥为20墩21孔的石板平桥,桥长53米,为所收桥梁中桥长之最。杨集板桥河桥为23墩24孔石板平板,为所收桥中桥孔最多者。拱桥的形制更加别致。有半圆形拱桥,如文明湖的蒙惠桥、陆公桥等;有弧形的拱桥,如胡集的丽阳桥、沙洋的三眼桥、屈家岭的庙湾桥等;有尖形拱桥,如绿林的万福桥、坪坝的平桥村拱桥、文明湖的来龙桥等。造型优美,形态各异。

源远流长的历史。116座古桥中,年代最早的为建于汉代的郢中升仙桥。建于三国时期的有郢中利涉桥、拾回桥镇的拾回桥。建于唐代的有团林的孟港桥。建于宋代的有文明湖的蒙惠桥。建于元代的有荆门城区的三眼桥、平泰桥、惠政桥等。建于明代的有京山三闾桥、洋梓青山桥、师姑桥,子陵南桥等19座。建于清代的有张集的连三桥等75座。建于民国的有杨集箭楼子桥等12座。从年代纵向上生动演绎了一部荆门古桥发展史。

能工巧匠的智慧。每一座古桥都凝聚了修桥工匠的心血。大多数梁桥的桥墩,工匠们均将迎水面的墩面建成了三角尖形,以利分水。曹武归德寺桥8墩9孔,匠人特在中孔上设置了木板吊桥,木桥板以绳吊控制起落,以供船只通行。洋梓明代的青山桥、师姑桥为单孔砖石拱桥,其桥拱系由长0.4米、宽0.2米、厚0.1米的青砖以二丁二顺的格局券成,至今基本保存完好,展示了匠师的高超技艺。兴王府荷花池桥,其拱顶中部嵌一块长4米、宽1.66米的汉白玉云龙丹墀,上镌大型“二龙戏珠”图案,工艺精湛,具有独特的文史价值。漳河镇团坊的诚心桥,系单孔石拱桥,建于清光绪六年(1880年),桥长11米,宽1.8米,高3.2米,孔跨径3.4米,设计高妙,工艺精细,用料考究,造型美观,由当地著名建桥高手徐清仙、徐万成、徐朝用建成,为清代石拱桥中的精品,至今仍完好地立于山腰河沟上。

善人善举的功德。修桥补路是中华民族的美德。从大量修桥碑文可知,凡是桥的建成,都离不开善士和百姓们的捐助。罗店明代谢景桥的创建,就是因谢景这位把为社会做贡献视为己任的善士倡捐集资而成功的。人们为了纪念他,故取桥名为谢景。谢景也因此荣获了“义官”的美誉称号。永兴乾隆年间的百子桥,因碑记中载有200多位乡民捐资建成,故称为“百子桥”。五里的安然桥,因系商人李安然捐银一百两而建桥,为了纪念其功德,故称安然桥。仙居双龙桥的修建,捐资人数达355人之多。其中有一贫士捐数十根竹竿,有一善士慷慨捐资一百串。虽然这两位人士倡捐出力最多,但这两人皆不愿在石碑上留下自己的姓名,故碑文作者赵万德感叹地在文中称赞说:“不标其功德才是真功德啊!”这样的典型具有深刻的启发和教育意义。

地方官员的政绩。不少古桥是地方官员主动捐俸领修的。荆门城区的文运桥和来龙桥就是知州舒成龙倡捐创修而成。文运桥位于荆城凤鸣门外,南北向跨于竹皮河上。始建于乾隆十一年(1746年)三月,止于乾隆十五年(1750年)九月,历时四年半,耗银千两。舒成龙亲自取桥名为“文运”,乃寓文运亨通,人才辈出之意。来龙桥位于文明湖东北角,东西向跨于竹皮河上。始建于乾隆十一年(1746年)三月,止于乾隆十九年(1754年)七月,耗时达九年又四个月,计费五百金。舒成龙曾感慨地说:“西桥者,荆门来龙之所也,无西桥是无州治矣。南桥者,圣宫(学宫)出入之区也,无南桥是无圣宫也。”于是创修文运桥以振文风,构建来龙桥以通地脉。

子陵八角两河口桥,始建于清乾隆六十年(1795年),每逢霖雨暴涨,河水汹涌,冲毁桥基,虽屡有修补,但难以永固。同治九年(1879年)夏,王庭桢奉命代理荆门知州,巡视其地,见桥毁坏严重,急切地想恢复旧貌。于是亲自实地勘察,另找新的基地,决定移建新桥,历经一年而桥成。此桥系3墩4孔青石板平桥,至今仍完好地飞架两岸之间。两河口桥的修建,体现了知州王庭桢为百姓办实事的高尚品德,现在仍具有借鉴意义。

帝王皇权的象征。始建于明嘉靖二年(1523年)的钟祥明显陵石桥,工艺精湛,气势非凡。显陵桥计有五组17座石拱桥。由北至南计,第一组计5座,3大2小。第二组至第五组,每组桥各为3座。主轴线上每组的3座桥均系中间桥宽、高、长,两侧桥约窄、矮、短。平面呈“金锭”形。九曲御河俗称九曲河,是陵区的主要排水设施,由东北向西南蜿蜒行进,贯通整个陵园。九曲河全长1687米。中轴线上的弯曲神道长290米。(www.xing528.com)

九曲御河上架设五组石拱桥,相配而称“九五之尊”。“九五”,《易》卦爻位名。“九”谓阳爻。“五”,第五爻,指卦象自下而上第五位。《易·乾》曰:“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孔颖达疏:“言九五,阳气盛至于天,故云‘飞龙在天’。此自然之象,犹若圣人有龙德,飞腾而居天位。”后因以“九五”指帝位,体现皇权思想。

明显陵17座石拱桥,设计巧妙,布局得当。构造稳健,技艺精美。河桥互配,寓意深刻。为整个显陵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美好传说的载体。荆门古桥,大多有其自己的故事,为后人津津乐道。绿林姑嫂桥,相传为姑嫂二人各修一桥。此举赢得了乡民的称扬,感动了神仙。一天,南海观音菩萨专程来到此地,将姑嫂二人带回南海,教她俩修炼成了仙人。石桥驿的双剑桥,相传桥下河中常有一蛟作怪,使洪水泛滥,阻碍交通,冲毁良田。禹王知道后,用双剑将蛟斩杀,并将双剑点化成了一座桥梁。这就是双剑桥的来历。后港聚仙桥始建于明万历年间。相传水怪通天犀牛,纠合老蛟精、金鸡精蝴蝶精于长湖之中,兴风作浪,日晦月昏,鱼鳖无以存身,百姓无以安宁。八仙闻讯,会聚后港,巧布疑阵,合力收擒,于是波平浪静,得享太平。故建桥以感念八仙的恩德。

风雅诗文的传诵。桥梁作为物质文明的存在,当然也伴随精神文明的弘扬。风雅诗文的传诵自然成为桥梁文化的一道风景线。郢中升仙桥的知名度很高。清代雍乾间钟祥贡士曾渭专门撰写了一篇《升仙桥记》,讲梅福升仙的典故,记升仙桥的风情状况,赞桥为郢中八景之一。此文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同时有不少吟咏升仙桥的诗词流传至今。明袁宗皋五绝《仙桥夜月》云:“飞仙何处去,空寓仙桥名。夜静桥头月,光涵玉宇清。”此诗巧起善结,明白晓畅。明王慎修七绝《仙桥夜月》写得形象生动:“星桥百尺彩虹飞,月色波光两映辉。不见仙人来鹤驭,凭栏清露湿沾衣。”从这两首明诗可知,升仙桥在明代是安然无损的。一首佚名的四言诗《仙桥夜月》直写典故,颇见情切:“梅公炼丹,池凝青泥。梅公升仙,此桥之媚。月明依然,鹤归来迟。”清梅立中的五律《仙桥夜月》问起问结,深含情致:“桥在人何往,清宵皓月悬。上书多慷慨,避世即神仙。妙乐听前观,流光悟逝川。滔滔天下是,谁知个中玄。”清毛际可调寄意中人词《仙桥夜月》:“仙尉当年再上书,早太息,炎精否,王家新腊几多时,都付东流水。还说炼丹,此地任游踪,吴头楚尾,桥连古渡,月映横塘,萧然高寄。”上阕忆官场,下阕咏仙迹,意境幻彩,婉转叹息。这些诗词丰富了升仙桥的文化底蕴。

东宝石桥驿桥清光绪二十二年的《重修石桥碑记》,系知州诸可权所撰,考证桥的发展历史,辨别桥的形制优劣,引经据典,生动别致,是一篇展示桥文化的重要文献。碑文后所载5人赞美石桥落成的6首七言诗,或律或绝,文采焕然。文生张宗铭的七律诗:“天缺北方地陷东,补苴罅漏在人工。一从秋水官桥复,遂使春山驿路通。箧倒囊倾情不吝,徒行与涉惠无穷。丰碑屹立口碑颂,振起急公好义风。”全诗意象丰富,结构严谨。文生罗文进的七绝诗:“新桥一道卧清涟,恍似长虹下大川。旌表何须来北阙,济人功德古今传。”前叙后议,起结自然。贡生上官达三的律诗,情致高远,意象生动:“满将义气占英光,载向通衢建石梁。龟贝十两倾笥箧,虹霓一道递荆襄。休说慈航能普渡,如斯驿路亦康庄。”僧竹峰的七绝诗,意境淡泊,禅机深藏:“古桥倾圮不知年,义士捐囊结此缘。自昔济川舟楫利,何如虹影卧清涟。”陈绶萦作诗二首,其律诗云:“年年此渡苦人行,今日平桥忽创成。济世勋猷资鼎建,输财义气任囊倾。鼍梁架作康庄道,驿路欢腾歌颂声。为报千秋功合德,丰碑久远勒芳名。”全诗以旧景起句,铺垫巧妙。其绝句云:“石驿村前古渡滨,舆梁已旧且重新。荆襄一路往来客,伫立平桥问善人。”此诗以“问善人”结尾,升华了主题。这些诗作已成为石桥驿桥文化精彩的亮点。

以上对荆门古桥的综述,作为本书之序!

丙申仲秋焦知云于咏梅山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