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屈家岭文化的发现及特征简介

屈家岭文化的发现及特征简介

时间:2023-08-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屈家岭文化以1955—1957年发掘的湖北京山屈家岭遗址而得名。屈家岭文化的陶器主要是泥质黑陶和泥质灰陶。屈家岭文化的居民以种植水稻为主,兼营渔猎和采集。为屈家岭文化所特有。屈家岭文化的房子多属于方形和长方形的地面建筑。屈家岭文化墓葬中,成年死者多实行单人仰身直肢葬,也有屈肢葬,无葬具。经科学测定,屈家岭文化后期的年代约为公元前3000—前2600年。

屈家岭文化的发现及特征简介

屈家岭文化以1955—1957年发掘的湖北京山屈家岭遗址而得名。主要分布在湖北地区,以江汉平原为中心。

屈家岭文化的陶器主要是泥质黑陶和泥质灰陶。圈足器发达。凹底器较多,这是同时期的其他文化所缺乏的。器表以素面为主,纹饰中常见凸弦纹绳索状与带状附加堆纹和镂孔,还有少量朱绘陶和彩陶,尤其是薄胎晕染彩陶最具特色。主要器类有鼎、甑、豆、罐、壶、盂、盆、碗、三足碟、杯和缸等。最有代表性的器物是双腹碗、双腹豆、双腹鼎、壶形器、盂形器、高圈足杯、蛋壳彩陶碗、卷边足罐形鼎和深腹圈足罐形甑等。石器常见斧、锛、凿和镞。石斧平面多呈长梯形或长方形,侧边齐平。石凿以方柱体的为代表。石镞主要为两面起脊或扁平的带铤柳叶形。有少量穿孔石斧、穿孔石铲、石镰等。有的地点发现较多的打制石锄。彩陶纺轮是重要的文化特征之一,一般先在两面涂抹橙黄陶衣,再在单面绘以红褐色或红色花纹,彩陶图案主要有同心圆纹、漩涡纹、对顶三角纹、平行的短直线或短弧线纹和卵点纹等。有为数较多的篦点纹空心陶响球和极少的彩陶球。

屈家岭文化的居民以种植水稻为主,兼营渔猎和采集。主要农具是扁平穿孔石铲和石镰。有的地方较多地使用打制的凹腰或双肩石锄。有的地方还发现很少的磨制长方形穿孔石刀。一些建筑遗迹的红烧土中普遍发现稻壳印痕。经鉴定确属人工栽培的粳稻,和现在长江流域普遍栽培的稻种相近。发现了猪、狗等家畜的骨骼。另有形似鸡、羊之类的陶塑,可能是家养禽畜的简朴造型。

制陶工艺有所发展。屈家岭文化后期,很多盆形鼎、豆和碗的腹壁仰折,形成双腹状,器身特点相当一致,下部则根据不同用途分别安接三足或圈足,反映出部分陶器的制作已经趋向定型化。精美的薄胎晕染彩陶多属于泥质黄陶的碗和杯类。在灰、黑、红或橙黄色的陶衣上,用黑彩绘出框格、卵点、条带、垂幛等纹饰,一般是器壁里外均施陶衣和纹饰。这类彩陶的特点是在同一件器物上兼用两三种颜色的陶衣,彩纹浓淡相间,笔道不很整齐、分明。为屈家岭文化所特有。

屈家岭文化的房子多属于方形和长方形的地面建筑。一般筑墙先挖基槽,立柱填土,再以粘土或草拌泥掺加烧土碎块培筑墙壁。居住面下部铺垫红烧土块或黄砂土,以利防潮,表面敷“白灰面”或涂抹细泥并加以烧烤。室内中部或偏一角处筑火塘,有的火塘附近遗留有保存火种的陶罐。室内的柱洞大体排列有序,有的洞底以碎陶片垫实,起着柱础的作用。单间房屋的面积一般为10平方米左右。出现了以隔墙分间的较大住房,有的是出入一个大门的里外套间式房子;有的是长方形双间、多间的连间式房子,各间分别开门通向户外,其隔墙上无门或还设门相通,甚至有多达二、三十间成排相连的。有一座双间式大房子,南北总长14米,东西宽5.6米,室内面积合计70多平方米;形式新颖,建筑结构有了明显进步。它可能是在父系家庭生活的背景下产生的。(www.xing528.com)

屈家岭文化墓葬中,成年死者多实行单人仰身直肢葬,也有屈肢葬,无葬具。屈肢葬仅发现一例。大部分墓有数量不等的随葬品,前期多小型明器,后期有个别墓随葬猪的头骨。有一个墓地90多座墓葬分南、北两区,土坑竖穴墓和少量的瓮棺葬交错分布。土坑墓的墓向大部分为东西向。随葬品一般为4—8件,但少数墓十分丰富。位于南区的3座并列土坑墓,随葬物分别为77件、50件和65件,均有多件朱绘陶器,2座墓内各随葬一件“风”字形穿孔石钺,其中一件还朱绘卷云纹。这三座墓死者生前可能在氏族中居于重要地位。

有的遗址有专门开辟的儿童瓮棺葬墓地,通常用大型圜底陶罐再扣上一件鼎或盆、钵作为葬具,竖埋在小土坑内。一般无随葬品。有的葬具底部中心特意凿出一个孔,可能是作为儿童灵魂出入的孔道。

科学测定,屈家岭文化后期的年代约为公元前3000—前2600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