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甘肃省渭河河流水生生物现状分析和评价

甘肃省渭河河流水生生物现状分析和评价

时间:2023-1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次监测浮游动物4类18种,其中原生动物10种,轮虫类4种,枝角类2种,桡足类1种。浮游动物符合河流水生生物变动规律。

甘肃省渭河河流水生生物现状分析和评价

5.3.3.1 渭河干流水生生物现状分析与评价

5.3.3.1.1 浮游生物

(1)浮游植物现状分析与评价。历史资料记载的渭河干流浮游植物共有6门41属,硅藻门18属,绿藻门10属,蓝藻门6属,裸藻门3属,甲藻门3属,金藻门1属。本次监测到渭河干流浮游植物6门45属,其中绿藻门19属,硅藻门16属,蓝藻门4属,裸藻门3属,甲藻门2属,金藻门1属。峡口水库44属。渭源段37属,文峰段31属,武山段26属,甘谷段28属,麦积区段30属。

历史资料记载自然河段浮游植物的个体数量在39.6万~52.4万个/L,平均个体数量为45.2万个/L,生物量在0.475~0.823mg/L,平均生物量为0.622mg/L。已建成运行的峡口水库浮游植物的个体数量在58万~575.5万个/L,平均个体数量为326.2万个/升,生物量在0.877~1.231mg/L,平均生物量为1.107mg/L。本次监测到渭河干流自然河段浮游植物的个体数量在37.6万~53.2万个/L,平均个体数量为45.6万个/L,生物量在0.463~0.827mg/L,平均生物量为0.629mg/L。已建成运行的峡口水库浮游植物的个体数量在326.7万~336.9万个/L,平均个体数量为322.8万个/L,生物量在0.996~1.031mg/L,平均生物量为0.998mg/L。

通过对比分析,本次监测到峡口水库浮游植物种类多于历史资料记载的结果,个体数量、生物量少于和小于历史资料记载的结果;自然河段监测到浮游植物的种类少于历史资料记载的结果,平均个体数量、生物量略多于和大于历史资料记载的结果。同时,6个断面监测到的浮游植物种类、生物量和个体数量差异较大,自然河段自上而下,浮游植物的种类呈递减趋势,生物量和个体数量呈递增趋势。

由此可见,峡口水库大水面的形成和泥沙的沉降,水温升高,水体透明度增加,水文情势有利于浮游植物的生长和繁殖,本次监测到浮游植物个体数量少,生物量小,是因为本次监测在春节,水温和积温相对较低,不是浮游植物生长旺盛期,浮游植物符合河流水生生物变动规律。

自然河段水文情势变化较大,河流泥沙含量较高,水文情势不利于浮游植物的生长繁殖;本次监测到浮游植物的生物量和个体数量大于和多于历史资料记载的结果,是因为自然河段自上而下受工农业生产的影响,特别是农田施肥灌溉等因素,水体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水体营养物质增加,为浮游植物提供了肥沃的营养环境。同时,自然河段不符合河流浮游植物的生长和繁殖规律,一般情况下,浮游植物随着海拔的降低,种类、生物量和个体数量均呈递增趋势。

(2)浮游动物。历史资料记载渭河干流浮游动物共有4类35属,其中原生动物17属,轮虫类10属,枝角类5属,桡足类3属。本次监测浮游动物4类18种,其中原生动物10种,轮虫类4种,枝角类2种,桡足类1种。

历史资料记载渭河干流自然河段中浮游动物的个体数量在76~92个/L,平均个体数量为83个/L。生物量在0.011~0.082mg/L,平均生物量为0.041mg/L。已建成运行的峡口水库中浮游动物的个体数量在118~298个/L,平均个体数量为143个/L。生物量在0.569~1.263mg/L,平均生物量为0.876mg/L。本次监测到渭河干流自然河段中浮游动物的个体数量在42~71个/L,平均个体数量为56个/L。生物量在0.021~0.074mg/L,平均生物量为0.038mg/L。已建成运行的峡口水库中浮游动物的个体数量在120~127个/L,平均个体数量为124个/L。生物量在0.571~0.578mg/L,平均生物量为0.575mg/L。

通过对比分析,本次渭河干流监测到的浮游动物种类少于历史资料记载的结果,峡口水库、自然河段浮游动物的个体数量和生物量均少于和小于历史资料记载的结果。各监测断面浮游动物的种类、生物量和个体数量差异较大,监测到浮游动物的种类自上而下呈递减趋势,生物量和个体数量自上而下呈递增趋势,特别是轮虫类的种类自上而下呈递减趋势。

由此可见,峡口水库大水面的形成和泥沙的沉降,水温升高,水体透明度增加,水文情势有利于浮游动物物的生长和繁殖。本次监测到浮游植物种类少,生物量小、个体数量少,是因为本次监测在春节,水温和积温相对较低,不是浮游动物繁殖旺盛期,但浮游动物的总量大于历史资料记载的自然河段的总量。浮游动物符合河流水生生物变动规律。

自然河段水文情势变化较大,河流泥沙含量较高,水体中泥沙造成浮游动物的大量死亡,水文情势不利于浮游动物的生长繁殖。同时,自然河段不符合河流浮游动物的生长和繁殖规律,一般情况下,浮游动物随着海拔的降低,种类、生物量和个体数量均呈递增趋势。

5.3.3.1.2 底栖动物

历史资料记载渭河干流底栖动物共有23种,分属3门4目4纲4科19属(种),其中环节动物门的水生寡毛类6种;节肢动物门的水生昆虫11种、甲壳类1种,软体动物1种。本次监测到渭河干流底栖动物7种,分属2门2目2纲2科,主要由节肢动物门水生昆虫(Aquatic msecta)的摇蚊科幼虫及环节动物门的水生寡毛类(Oligochaeta)的水丝蚓组成,未发现陆生昆虫的蛹、端足类、甲壳类、软体类及其他种类。峡口水库最少,自然河段自上而下呈递减趋势。

历史资料记载自然河段种底栖动物的密度为在12~35个/m2,平均密度为在21.6个/m2;生物量在0.012~0.098g/m2,平均密度为0.049g/m2。已建成运行的峡口水库中底栖动物的密度为在7~29个/m2,平均密度为在13.2个/m2;生物量在0.09~0.071g/m2,平均密度为0.033g/m2。本次监测到渭河干流摇蚊科的幼虫的密度在0.7~1.6个/m2,平均密度为1.2个/m2;生物量在0.0017~0.0024g/m2,平均生物量为0.002g/m2,寡毛类的密度在0.25~0.36个/m2,平均密度为0.3个/m2;生物量在0.00074~0.00098g/m2,平均生物量为0.0009g/m2。底栖动物的密度和生物量自然河段自上而下呈递减的趋势,库区最小。

通过对比分析,本次监测到渭河干流底栖动物的种类少于历史资料记载的结果,生物量和密度小于历史资料记载的结果,峡口水库底栖动物种类最少,未监测到渭河干流分布的大型底栖动物钩虾和椎实螺,自然河段监测到底栖动物的种类自上而下呈递减趋势,生物量和个体数量呈递增趋势。

由此可见,峡口水库的建成运行较长,随着泥沙的大量沉降,形成很厚的淤泥层,破坏了底栖动物的生存环境,对底栖动物的生长繁殖了产生了一定的不利影响。底栖动物不符合河流水生生物变动规律。

自然河段受水库大坝的影响,水文情势变化较大,特别是自上而下水位变幅较大,再加上人类开发活动加剧,特别是河道挖沙,工农业用水和污水的无序排放,导致河床结构破坏,下游甚至出现断流现象,自上而下底栖动物的生存环境越来越差,已经无大型底栖动物生存环境。同时,自然河段不符合河流底栖动物的生长和繁殖规律,一般情况下,底栖动物随着海拔的降低,种类、生物量和密度均呈递增趋势。

5.3.3.1.3 鱼类资源

历史资料记载渭河干流共有鱼类25种,分属3目4科,土著鱼类22种,引进鱼类5种。其中鲤形目鲤科15种、鳅科8种,鲶形目和鳉形目各1种。黄河裸裂尻鱼和嘉陵裸裂尻鱼、渭河裸重唇鱼是渭河干流特有的指示性鱼类。

本次现场调查到渭河干流目前分布的鱼类有14种,其种鲤科鱼类10种,鳅科鱼类4种。峡口水库尚有指示性鱼类黄河裸裂尻鱼和嘉陵裸裂尻鱼分布外,其他河段无指示性鱼类分布,鱼类的种群组成、优势种群和优势度与历史资料记载的结果均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不同断面鱼类的种类、质量、种群组成、优势种群和优势度差异较大,自然河段鱼类资源自上而下呈递减趋势。

通过对比分析,渭河干流鱼类资源衰退加剧,鱼类种类减少,峡口水库指示性鱼类渭河裸重唇鱼已无捕捞记录,自然河段已无指示性鱼类分布。省级保护鱼类黄河高原鳅除武山段有分布外,其他河段军无捕捞记录。鱼类的种群数量、种群结构、优势种群、优势度已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由此可见,峡口水库水文情势较好,尚具备指示性鱼类的生存的水生生态环境,鱼类的种群数量和种群组成相对较为稳定,喜库区生活的鱼类为优势种群,优势度明显,一些喜流水生活的鱼类和部分土著鱼类已很难捕到标本

自然河段已无指示性鱼类分布,省级保护鱼类黄河高原鳅分布范围极小。鱼类种类和渔获物少,小型鱼类为优势种群,同时鱼类的生长和繁殖规律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无指示性鱼类分布,鱼类的种群数量和种群组成不稳定,由优势种群和优势度指标。主要原因:一是峡口水库大坝将渭河干流一分为二,形成了两个相对独立的生态岛屿,使河流生态系统片段化,河流生态系统完整性不再存在,阻隔鱼类基因的自然交流,库区蓄水,下游来水量减少,在枯水期渭河干流出现断流现象,导致河流的水文情势变化较大,河流的服务功能弱化;二是自上而下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城镇建设的兴起,向渭河干流不断索取水资源,渭河水流量不断减小,导致水生生态环境发生较大变化,在枯水期,下游出现断流现象,河床裸露;三是部分地区污水无序排放,污染加剧,导致渭河干流水生生态环境恶化;河道挖沙,破坏河床结构,影响鱼类的生长、繁殖、越冬和栖息环境;四是近年来渭河流域干旱少雨,来水量明显减少,再加上夏季洪水泥石流自然灾害不断,导致渭河干流鱼类生产环境质量下降。

5.3.3.2 散渡河水生生物现状分析与评价

5.3.3.2.1 浮游生物

(1)浮游植物。历史资料记载散渡河共有浮游植物4门26属,硅藻门15属,绿藻门6属,蓝藻门3属,裸藻门2属。本次监测到浮游植物4门30属,其中绿藻门12属、硅藻门13属、蓝藻门3属、裸藻门2属。锦屏水库监测到浮游植物30属,自然河段通渭段监测到17属,甘谷段监测到18属。

历史资料记载散渡河浮游植物的个体数量在7.2万~9.8万个/L,平均个体数量为8.1万个/L,生物量在0.052~0.087mg/L,平均生物量为0.064mg/L。本次监测到自然河段浮游植物的个体数量在6.9万~9.6万个/L,平均个体数量为8.0万个/L;生物量在0.049~0.086mg/L,平均生物量为0.062mg/L,浮游植物的种类、生物量和个体数量自上而下呈递增趋势。锦屏水库浮游植物的个体数量在33.6万~33.9万个/L,平均个体数量为33.8万个/L;生物量在0.923~0.931mg/L,平均生物量为0.928mg/L。

通过对比分析,本次监测到锦屏水库浮游植物的种类多于历史资料记载的结果,生物量和个体数量大于和多于历史资料记载的结果,自然河段浮游植物的少于历史资料记载的种类,生物量和个体数量少于和小于历史资料记载的结果。不同断面浮游植物的种类、生物量和个体数量差异较大。

由此可见,锦屏水库水面的形成和泥沙的沉降,水流减缓,水温升高,水体透明度增加,再加上库区淹没,营养物质增加,水文情势有利于浮游动物的生长和繁殖。浮游植物符合河流水生生物变动规律。

自然河段水文情势变化加大,河流泥沙含量较高,周边植被覆盖度低,经常出现断流现象,泥石流和洪水等自然灾害时有发生,不利于浮游植物的生长和繁殖。浮游植物不符合符合河流水生生物变动规律。

(2)浮游动物。历史资料记载散渡河浮游动物共有3类15属,其中原生动物9属,轮虫类4属,枝角类2属,无桡足类。本次监测到散渡河浮游动物3类8种,其中原生动物5种,轮虫类2种,桡足类1种。锦屏水库监测到8种。自然河段通渭段监测到6种,甘谷段监测到5种。

历史资料记载散渡河浮游动物的个体数量在11~15个/L,平均个体数量为13.2个/L。生物量在0.007~0.011mg/L,平均生物量为0.009mg/L。本次监测到自然河段浮游动物的个体数量在7~11个/L,平均个体数量为9个/L。生物量在0.004~0.008mg/L,平均生物量为0.006mg/L。锦屏水库浮游动物的个体数量在21~23个/L,平均个体数量为22个/L。自然河段浮游动物的生物量和个体数量自上而下呈递增趋势。

通过对比分析,本次监测到的浮游动物的种类少于历史资料记载的结果,锦屏水库浮游动物的生物量和个体数量均大于和多于历史资料记载的结果,自然河段浮游动物的生物量和个体数量均小于和少于历史资料记载的结果。不同监测断面浮游动物的种类、生物量和个体数量差异较大,自然河段生物量和个体数量自上而下呈递增趋势。

由此可见,锦屏水库大水面的形成和泥沙的沉降,水温升高,水体透明度增加,水文情势有利于浮游动物的生长和繁殖。本次监测到浮游植物种类少,是因为本次监测在春节,水温和积温相对较低,不是浮游动物繁殖旺盛期,但浮游动物的总量较大。浮游动物符合河流水生生物变动规律。

自然河段水文情势变化较大,河流泥沙含量较高,水体中泥沙造成浮游动物的大量死亡,水文情势不利于浮游动物的生长繁殖。同时,自然河段不符合河流浮游动物的生长和繁殖规律。

5.3.3.2.2 底栖动物

历史资料记载的散渡河底栖动物有10种,分属2门2目2纲2科,其中环节动物门的水生寡毛类3种;节肢动物门的水生昆虫7种。本次监测到散渡河底栖动物5种,分属2门2目2纲2科,主要由节肢动物门水生昆虫(Aquatic msecta)的摇蚊科幼虫及环节动物门的水生寡毛类(Oligochaeta)的水丝蚓组成,未发现陆生昆虫的蛹、端足类、甲壳类、软体类及其他种类。

历史资料记载的散渡河底栖动物的密度为在6~9个/m2,平均密度为在7.4个/m2,生物量在0.004~0.008g/m2,平均密度为0.006g/m2。本次监测到散渡河底栖动物摇蚊科的幼虫密度在0.7~1.4个/m2,平均密度为0.11个/m2;生物量在0.0011~0.0021g/m2,平均生物量为0.0017g/m2。寡毛类的寡毛类的密度在0.2~0.31个/m2,平均密度为0.21个/m2;生物量在0.00046~0.00091g/m2,平均生物量为0.00078g/m2

通过对比分析,本次监测到散渡河底栖动物的种类少与历史资料记载的结果,生物量和密度小于历史资料记载的结果,锦屏水库底栖动物种类最少,不同断面底栖动物的种类、密度和生物量差异较大。

由此可见,锦屏水库由于大水面的形成,水流减缓,泥沙沉降较为严重,库区形成了很厚的淤泥层,破坏了底栖动物的生存环境,水文情势对底栖动物的生长繁殖了产生了一定的不利影响。底栖动物不符合河流水生生物变动规律。

自然河段由于水文情势变化较大,特别是自上而下水位变幅较大,经常出现周期性断流现象,再加上河夏季洪水和泥石流频发,导致大量泥沙落入水体,形成淤泥层,水文情势不利于底栖动物的生长和繁殖;同时,自然河段不符合河流底栖动物的生长和繁殖规律,底栖动物一般情况下,随着海拔的降低,种类、生物量和密度均呈递增趋势。

5.3.3.2.3 鱼类资源

历史资料记载散渡河共有鱼类7种,分属1目2科,全部为土著鱼类,其中鲤形目鲤科4种、鳅科3种。散渡河分布的7种鱼类中,经济价值较高鱼类只有鲫鱼1种,无明显的指示性鱼类和保护鱼类分布。

本次调查到散渡河鱼类6种,分属1目2科,其中鲤形目鲤科为3种,鳅科为1种。锦屏水库优势种为棒花鱼和斑纹副鳅。

通过对比分析,本次调查到散渡河鱼类资源少于历史资料记载的种类,锦屏水库尚有一定的鱼类资源,自然河段鱼类资源极度匮乏,鱼类的种群数量、种群结构、优势种群、优势度已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由此可见,锦屏水库随着大水面的形成,水流减缓,泥沙沉降,水体透明度增加,水温升高,水文条件具备鱼类生存环境,但对鳅科鱼类的生存环境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鱼类资源相对丰富,种群数量和种群组成相对稳定,有优势种群。

自然河段是因为受上游大坝阻隔的影响,水文情势变化较大,再加上夏季泥石流和洪水频发,破坏了鱼类的生存环境。本次调查又在春季,自然河段水流量很小,经常出现断流现象,基本无鱼类的生存环境。鱼类资源极度匮乏,种群数量和种群组成差,无优势种群。

5.3.3.3 葫芦河水生生物现状分析与评价

5.3.3.3.1 浮游生物

(1)浮游植物。历史资料记载葫芦河共有浮游植物5门30属,其中硅藻门15属,绿藻门8属,蓝藻门3属,裸藻门2属,甲藻门2属。本次监测葫芦河浮游植物5门35属,其中绿藻门15属、硅藻门13属、蓝藻门3属、裸藻门2属、甲藻门2属。其中,土牛水库35种,静宁段24种,秦安段23种。

历史资料记载自然河段浮游植物的个体数量在8.6万~9.8万个/L,平均个体数量为9.2万个/L,生物量在0.078~0.099mg/L,平均生物量为0.086mg/L。已建成运行的土牛水库浮游植物的个体数量在52万~146万个/L,平均个体数量为112.3万个/L,生物量在0.124~1.117mg/L,平均生物量为0.986mg/L。本次监测到自然河段浮游植物的个体数量在8.2万~9.6万个/L,平均个体数量为8.8万个/L;生物量在0.072~0.093mg/L,平均生物量为0.083mg/L。已建成运行的土牛水库浮游植物的个体数量在54万~56万个/L,平均个体数量为55万个/L;生物量在0.823~0.829mg/L,平均生物量为0.826mg/L。

通过对比分析,本次监测到土牛水库浮游植物的种类多于历史资料记载的结果,生物量和个体数量小于和少于历史资料记载的结果,自然河段浮游植物的种类少于历史资料记载的而结果,生物量和个体数量少于和小于历史资料记载的结果,不同断面浮游植物的种类、生物量和个体数量差异较大,自上而下浮游植物种类呈递减趋势,生物量和个体数量呈递增趋势。

由此可见,土牛水库大水面的形成和泥沙的沉降,水流减缓,水温升高,水体透明度增加,水文情势有利于浮游植物的生长和繁殖。但本次监测到浮游植物个体数量少,生物量小,是因为本次监测在春节,水温和积温相对较低,不是浮游植物生长旺盛期,但总量大于自然河段。浮游植物符合河流水生生物变动规律。

自然河段水文情势变化加大,河流泥沙含量较高,不利于浮游植物的生长和繁殖;由于不同断面水文情势变化较大,河流的完整性和服务功能受到影响,浮游植物的种类、个体数量和生物量差异较大,同时,自然河段不符合河流浮游植物的生长和繁殖规律。

(2)浮游动物。历史资料记载葫芦河浮游动物共有4类21属,其中原生动物11属,轮虫类5属,枝角类3属,桡足类2属。本次监测到葫芦河浮游动物3类10种,其中原生动物6种,轮虫类3种,桡足类1种。其中土牛水库10种,静宁段和秦安段各8种。

历史资料记载自然河段浮游动物的个体数量在11~18个/L,平均个体数量为14.6个/L。生物量在0.007~0.011mg/L,平均生物量为0.009mg/L。已建成运行的土牛水库中浮游动物的个体数量在77~132个/L,平均个体数量为96个/L。生物量在0.262~0.783mg/L,平均生物量为0.522mg/L。本次监测到自然河段中浮游动物的个体数量在10~17个/L,平均个体数量为14个/L;生物量在0.005~0.009mg/L,平均生物量为0.007mg/L。已建成运行的土牛水库中浮游动物的个体数量在78~83个/L,平均个体数量为81个/L;生物量在0.269~0.273mg/L,平均生物量为0.271mg/L。

通过对比分析,本次监测到的浮游动物的种类少于历史资料记载的结果,土牛水库及自然河段浮游动物的生物量和个体数量均小于和少于历史资料记载的结果,不同监测断面浮游动物的种类、生物量和个体数量差异较大,自然河段生物量和个体数量自上而下呈递减趋势。

由此可见,土牛水库大水面的形成和泥沙的沉降,水温升高,水体透明度增加,水文情势有利于浮游动物物的生长和繁殖。本次监测到浮游植物种类少,生物量小、个体数量少,是因为本次监测在春节,水温和积温相对较低,不是浮游动物繁殖旺盛期,但浮游动物的总量大于历史资料记载的自然河段的总量。浮游动物符合河流水生生物变动规律。

自然河段由于水文情势变化加大,水体泥沙含量较高,不利于浮游动物的生长和繁殖;另外,由于不同断面水文情势变化较大,河流的完整性和服务功能受到影响,浮游动物的种类、个体数量和生物量差异较大。同时不符合河流浮游动物的生长繁殖规律。

5.3.3.3.2 底栖动物

历史资料记载葫芦河底栖动物共有13种,分属2门2目2纲2科,其中环节动物门的水生寡毛类4种;节肢动物门的水生昆虫9种。本次监测到葫芦河底栖动物5种,分属2门2目2纲2科,其中节肢动物门的摇蚊科幼虫3种,环节动物门的水生寡毛类2种。其中,土牛水库3种,秦安段4种,静宁段5种。

历史资料记载自然河段底栖动物的密度为在11~27个/m2,平均密度为在19.4个/m2,生物量在0.011~0.087g/m2,,平均密度为0.045g/m2。已建成运行的土牛水库中底栖动物的密度为在8~28个/m2,平均密度为在14.6个/m2,生物量在0.010~0.074g/m2,平均密度为0.039g/m2。本次监测到摇蚊科幼虫密度在0.8~1.5个/m2,平均密度为1.2个/m2;生物量在0.0012~0.0022g/m2,平均生物量为0.0021g/m2;水生寡毛类密度在0.21~0.32个/m2,平均密度为0.3个/m2;生物量在0.00076~0.00082g/m2,平均生物量为0.0008g/m2。土牛水库最小,自然河段自上而下呈递减趋势。

通过对比分析,本次监测到葫芦底栖动物的种类少于历史资料记载的结果,生物量和密度小于历史资料记载的结果,土牛水库底栖动物最少,不同监测断面底栖动物的种类、生物量和个体数量差异较大。(www.xing528.com)

由此可见,土牛水库的建成运行,泥沙沉降较为严重,库区形成了很厚的淤泥层,破坏了底栖动物的生存环境,对底栖动物的生长繁殖了产生了一定的不利影响。底栖动物不符合河流水生生物变动规律。

自然河段由于水文情势变化较大,特别是自上而下水位变幅较大,经常出现周期性断流现象,水文情势不利于底栖动物的生长和繁殖;同时,自然河段不符合河流底栖动物的生长和繁殖规律。

5.3.3.3.3 鱼类资源

历史资料记载的葫芦河共有鱼类13种,分属1目2科,鲤鱼和鲫鱼既有土著鱼类,也有引进种。其中鲤形目鲤科8种、鳅科5种。其中黄河高原鳅为甘肃省重点保护的水生野生动物。葫芦河分布的13种鱼类中,经济价值较高土著鱼类有鲤鱼、鲫鱼、黄河高原鳅等3种。无明显的指示性鱼类,分布着省级保护鱼类黄河高原鳅。

本次现场调查到鱼类9种,分属1目2科,其中鲤形目鲤科为7种,鳅科为2种。土牛水库优势种为马口鱼和斑纹副鳅种,群组成为幼鱼、成鱼和亲鱼结构。无甘肃省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黄河高原鳅分布。

通过对比分析,本次调查到葫芦河鱼类资源少于历史资料记载的种类,而且多在土牛水库捕获的,自然河段捕到鱼类较少。不同断面鱼类的种类、质量、种群组成、种群数量和优势种、优势度差异较大。

由此可见,土牛水库随着大水面的形成,水流减缓,泥沙沉降,水体透明度增加,水温升高,水文条件具备鱼类生存环境,但对鳅科鱼类的生存环境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有一定的鱼类资源,鱼类种群数量和种群组成相对稳定,有优势种群。

自然河段是因为受上游大坝阻隔的影响,水文情势变化较大,再加上夏季泥石流和洪水等自然灾害的影响,破坏了鱼类的生存环境。本次调查又在春季,自然河段水流量很小,甚至出现断流现象,基本无鱼类的生存环境。鱼类资源匮乏,鱼类种群数量和种群组成不稳定,无优势种群。

5.3.3.4 漳河水生生物现状分析与评价

5.3.3.4.1 浮游生物

(1)浮游植物。本次监测到浮游植物4门27属,其中硅藻门14属,绿藻门8属,兰藻门3属,裸藻门2属。其中噎虎桥段21种,漳县段24种,鸳鸯镇段25种。

本次浮游植物的个体数量在6.3万~7.2万个/L,平均个体数量为6.7万个/L。其中噎虎桥段个体数量在6.3万~6.5万个/L,漳县段个体数量在6.6万~6.9万个/L,鸳鸯镇段个体数量在7.0万~7.2万个/L。生物量在0.075~0.083mg/L,平均生物量为0.079mg/L。其中噎虎桥段生物量在0.075~0.076mg/L,漳县段生物量在0.079~0.081mg/L,鸳鸯镇段生物量在0.081~0.083mg/L。

由此可见,漳河符合自然河流浮游植物的生长和繁殖规律,不同监测断面浮游植物的种类、生物量和个体数量差异符合水生生物变动规律。本次监测到的浮游植物种类少,个体数量少,生物量小。主要原因:一是本次监测在春节,不是浮游植物的生长旺盛期;二是漳河海拔相对较高,终年积温较低,外来营养物质较少,不利于浮游植物的生长和繁殖。

(2)浮游动物。本次监测到浮游动物4类11种,其中原生动物6种,轮虫类3种,枝角类1种,桡足类1种。其中噎虎桥段9种,漳县段10种,鸳鸯镇段11种。

浮游动物的个体数量在11.7~11.9个/L,平均个体数量为11.8个/L。其中噎虎桥段平均个体数量在11.7个/L,漳县段平均个体数量在11.8个/L,鸳鸯镇段平均个体数量在11.9个/L。生物量在0.044~0.048mg/L,平均生物量为0.046mg/L。其中噎虎桥段平均生物量0.044mg/L,漳县段平均生物量0.046mg/L,鸳鸯镇段平均生物量0.048mg/L。

由此可见,漳河符合自然河流浮游动物的生长和繁殖规律,不同监测断面浮游动物的种类、生物量和个体数量差异符合水生生物变动规律。本次监测到的浮游动物种类少,个体数量少,生物量小。主要原因:一是本次监测在春节,不是浮游植物的生长旺盛期;二是漳河海拔相对较高,终年积温较低,外来营养物质较少,不利于浮游植物的生长和繁殖。

5.3.3.4.2 底栖动物

本次监测到底栖动物7种,分属2门2目2纲2科,主要由节肢动物门水生昆虫(Aquatic msecta)的摇蚊科幼虫及环节动物门的水生寡毛类(Oligochaeta)的水丝蚓组成,未发现陆生昆虫的蛹、端足类、甲壳类、软体类及其他种类。3个监测断面底栖动物种类相同。

本次监测到摇蚊科的幼虫密度在7~10个/m2,平均密度为8.6个/m2;生物量在0.0092~0.0094g/m2,平均生物量为0.0093g/m2。寡毛类的密度在1.2~1.4个/m2,平均密度为1.3个/m2;生物量在0.0012~0.0014g/m2,平均生物量为0.0013g/m2。其中噎虎桥段平均密度8.4个/m2,平均生物量为0.0932g/m2。漳河段平均密度10.3个/m2,平均生物量为0.0944g/m2。鸳鸯镇段平均密度11.4个/m2,平均生物量为0.0954g/m2。底栖动物的密度和生物量自上而下呈递减的趋势。

由此可见,漳河符合自然河流底栖动物的生长和繁殖规律,不同监测断面浮游动物的种类、生物量和密度差异基本符合水生生物变动规律。本次监测到的底栖动物种类少,密度和生物量小。主要原因:一是漳河海拔相对较高,终年气温、积温相对较低,水源主要以雪山融雪为主,不利于底栖动物的生长和繁殖;二是漳河水流湍急,地质多为卵石和块石结构,不利于底栖动物的生长和繁殖。

5.3.3.4.3 鱼类资源

历史资料记载漳河共有鱼类19种,分属2目3科。其中鲤形目鲤科10种、鳅科8种,鲑形目鲑科1种。渭河裸重唇鱼、黄河裸裂尻鱼、嘉陵裸裂尻鱼和黄河高原鳅为甘肃省重点保护的水生野生动物。秦岭细鳞鲑、渭河裸重唇鱼、黄河裸裂尻鱼、嘉陵裸裂尻鱼、厚唇裸重唇鱼为漳河指示性鱼类。

本次现场调查到19种鱼类,分属2目3科,鲤形目的鲤科10种,鳅科8种,鲑形目鲑科1种。渔获物组成以裂腹鱼亚科鱼类和秦岭细鳞鲑为主,优势度(按渔获物的重量计)较为明显,优势度达58%以上。鱼类种群数量和种群结构稳定。保护区河段鱼类资源保护较完整,保护区以外河段鱼类资源丰富。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秦岭细鳞鲑和甘肃省重点保护的水生野生动物渭河裸重唇鱼、黄河裸裂尻鱼、嘉陵裸裂尻鱼、黄河高原鳅均有分布。鱼类资源自上而下随着海拔的下降,鱼类资源呈递增趋势,但指示性鱼类裂腹鱼亚科鱼类和秦岭细鳞鲑资源呈递减趋势,鱼类的规格均呈递增趋势。种群组成以幼鱼、成鱼、亲鱼为主。

通过对比分析,本次现场调查到的鱼类与历史资料记载的鱼类种类相同,保护鱼类和指示性鱼类均能捕到标本,保护区河段鱼类资源基本符合自然河段水生生物变动规律,保护区以外河段鱼类资源基本符合自然河段水生生物变动规律。但指示性鱼类的变动趋势不符合自然河段水生生物变动趋势。

由此可见,漳河鱼类资源保护较好,鱼类资源较为丰富,指示性鱼类和保护鱼类均能捕到标本,但指示性鱼类变动趋势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说明自然保护区保护力度较大,鱼类资源保护较好。

5.3.3.4.4 营水生生活的两栖类动物

历史资料记载漳河分布着营水生生活的两栖类动物北方山溪鲵Batrachuperus tibetanus schmich。北方山溪鲵为漳河指示性动物。

本次现场调查到漳河有营水生生活的两栖类动物北方山溪鲵Batrachuperus tibetanus schmich分布。

5.3.3.5 榜沙河水生生物现状分析与评价

5.3.3.5.1 浮游生物

(1)浮游植物。本次监测到浮游植物3门22属,其中硅藻门12属,绿藻门7属,蓝藻门3属,各调查断面均以硅藻门物种为主。其中胭脂河口17种,榜沙村段20种,东泉乡段21种。浮游植物种类自上而下呈递增趋势。

本次监测到浮游植物的个体数量在6.2万~6.9万个/L,平均个体数量为6.5万个/L;生物量在0.071~0.081mg/L,平均生物量为0.077mg/L。其中胭脂河口段个体数量在6.2万~6.4万个/L,生物量在0.071~0.073mg/L。榜沙村个体数量在6.4万~6.9万个/L,生物量在0.076~0.078mg/L。东泉乡段个体数量在6.8万~6.9万个/L,生物量在0.080~0.081mg/L。浮游植物的生物量和个体数量自上而下呈递增趋势。

由此可见,榜沙河符合自然河流浮游植物的生长和繁殖规律,不同监测断面浮游植物的种类、生物量和个体数量差异符合水生生物变动规律。本次监测到的浮游植物种类少,个体数量少,生物量小。主要原因:榜沙河海拔相对较高,终年积温较低,不利于浮游植物的生长和繁殖;榜沙河水流湍急,水质清澈,外来营养物较小,不利于浮游植物生长繁殖。

(2)浮游动物。本次监测到浮游动物4类9种,其中原生动物6种,轮虫类3种。未监测到枝角类和桡足类。其中胭脂河口7种,榜沙村段8种,东泉乡段9种。浮游动物的种类自上而下呈递增趋势。

本次监测到浮游动物的个体数量在10.6~11.4个/L,平均个体数量为11个/L;生物量在0.004~0.0.009mg/L,平均生物量为0.006mg/L。其中胭脂河口平均个体数量为10.6个/L,平均生物量为0.004 mg/L。榜沙村段平均个体数量为11.1个/L,平均生物量为0.007 mg/L。东泉乡段平均个体数量为11.4个/L,平均生物量为0.009 mg/L。

由此可见,榜沙河符合自然河流浮游动物的生长和繁殖规律,不同监测断面浮游动物的种类、生物量和个体数量差异符合水生生物变动规律。本次监测到的浮游动物种类少,个体数量少,生物量小。主要原因:榜沙河海拔相对较高,终年积温较低,外来营养物质较少,水流湍急,不利于浮游动物的生长和繁殖。

5.3.3.5.2 底栖动物

本次监测到底栖动物6种,分属2门2目2纲2科,主要由节肢动物门水生昆虫(Aquatic msecta)的摇蚊科幼虫及环节动物门的水生寡毛类(Oligochaeta)的水丝蚓组成,未发现陆生昆虫的蛹、端足类、甲壳类、软体类及其他种类。3个监测断面监测到的底栖动物均为6种。

本次监测到摇蚊科的幼虫密度在4~8个/m2,平均密度为5.4个/m2;生物量在0.0062~0.0068g/m2,平均生物量为0.0064g/m2,寡毛类的密度在1.0~1.1.3个/m2,平均密度为1.1个/m2;生物量在0.0010~0.0012g/m2,平均生物量为0.0013g/m2。其中胭脂河口平均密度为5.0个/m2,平均生物量为0.063g/m2。榜沙村段平均密度为6.3个/m2,平均生物量为0.064g/m2。东泉乡段平均密度为9.3个/m2,平均生物量为0.9824g/m2。底栖动物的密度和生物量自上而下呈递减的趋势。

由此可见,榜沙河符合自然河流底栖动物的生长和繁殖规律,不同监测断面底栖动物的种类、生物量和密度差异符合水生生物变动规律。本次监测到的底栖动物种类少,个体数量少,生物量小。主要原因:榜沙河海拔相对较高,终年积温较低,外来营养物质较少,水流湍急,不利于底栖动物的生长和繁殖。

5.3.3.5.3 鱼类资源

历史资料记载榜沙河共有鱼类11种,分属2目3科。其中鲤形目鲤科7种、鳅科3种,鲑形目鲑科1种。其中秦岭细鳞鲑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的水生野生动物,也是半洄游性鱼类,具有洄游越冬和繁殖的习性。渭河裸重唇鱼、黄河裸裂尻鱼、嘉陵裸裂尻鱼、厚唇裸重唇鱼和黄河高原鳅为甘肃省重点保护的水生野生动物。秦岭细鳞鲑、渭河裸重唇鱼、黄河裸裂尻鱼、嘉陵裸裂尻鱼为榜沙河指示性鱼类。

本次现场调查到11种鱼类,分属2目3科。渔获物组成以裂腹鱼亚科鱼类和秦岭细鳞鲑为主,优势度(按渔获物的重量计)非常明显,优势度达88%以上。鱼类种群数量和种群结构稳定。保护区河段鱼类资源保护较完整,保护区以外河段鱼类资源丰富。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秦岭细鳞鲑和甘肃省重点保护的水生野生动物渭河裸重唇鱼、黄河裸裂尻鱼、嘉陵裸裂尻鱼、黄河高原鳅均有分布。鱼类资源自上而下随着海拔的下降,鱼类资源呈递增趋势,鱼类的规格均呈递增趋势。但指示鱼类裂腹鱼亚科鱼类和秦岭细鳞鲑在保护区河段外呈递减趋势,种群组成以幼鱼、成鱼、亲鱼为主。

通过对比分析,本次现场调查到的鱼类与历史资料记载的鱼类种类相同,保护鱼类和指示性鱼类均能捕到标本,保护区鱼类资源符合自然河段水生生物变动规律,保护区外鱼类资源基本符合自然河段水生生物变动规律。但指示性鱼类的变动趋势不符合自然河流水生生物变动趋势。

由此可见,榜沙河鱼类资源保护完整,鱼类资源较为丰富,指示性鱼类和保护鱼类均能捕到标本,但指示性鱼类变动趋势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说明自然保护区保护力度较大,鱼类资源保护较好。

5.3.3.5.4 营水生生活的两栖类动物资源

历史资料记载榜沙河分布着营水生生活的两栖类动物北方山溪鲵Batrachuperus tibetanus schmich。北方山溪鲵为漳河指示性动物。

本次现场调查到榜沙河有营水生生活的两栖类动物北方山溪鲵Batrachuperus tibetanus schmich分布。

5.3.3.6 藉河水生生物现状分析与评价

5.3.3.6.1 浮游生物

(1)浮游植物。本次监测到藉河浮游植物4门25属,其中硅藻门12属,绿藻门8属,蓝藻门3属,裸藻门2属,各调查断面均以硅藻门物种为主。其中藉口段22种,秦州区段23种,麦积区段19种。

本次监测到浮游植物的个体数量在7.9万~12.3万个/L,平均个体数量为10.8万个/L;生物量在0.078~0.142mg/L,平均生物量为0.120mg/L。其中藉口平均个体数量为1.9万个/L;生物量平均生物量为0.078mg/L。秦州区段个体数量在11.6万~12.1万个/L,生物量在0.139~0.140mg/L。麦积区段个体数量在12.1万~12.3万个/L,生物量在0.140~0.142 mg/L。

由此可见,藉河不符合自然河流浮游植物的生长和繁殖规律,不同监测断面浮游植物的种类、生物量和个体数量差异杂乱无章。本次监测到的浮游植物种类少,个体数量少,生物量小。主要原因:水文情势变化较大,水体泥沙含量较高,不利于浮游植物的生长和繁殖。

(2)浮游动物。本次监测到浮游动物4类12种,其中原生动物6种,轮虫类2种、枝角类2种、桡足类2种。其中藉口7种,秦州区段8种,麦积区段8种,且秦州区段和麦积区段以大型底栖动物为主。

本次监测到浮游动物的个体数量在5~17个/L,平均个体数量为11个/L。生物量在0.008~0.098mg/L,平均生物量为0.067mg/L。其中藉口平均个体数量为17个/L,平均生物量为0.008mg/L。秦州区段个体数量在7~9个/L,生物量在0.092~0.097mg/L。秦州区段个体数量在5~9个/L,生物量在0.096~0.099 mg/L。

由此可见,藉河不符合自然河流浮游动物的生长和繁殖规律,不同监测断面浮游东区物的种类、生物量和个体数量差异杂乱无章。本次监测到的浮游植物种类少,个体数量少,生物量小。主要原因:水文情势变化较大,水体泥沙含量较高,不利于浮游动物的生长和繁殖。

5.3.3.6.2 底栖动物

本次监测到底栖动物5种,分属2门2目2纲2科,其中节肢动物门的摇蚊科幼虫3种,环节动物门的水生寡毛类2种。其中藉口5种,秦州区段4种,麦积区段3种。

本次监测到摇蚊科幼虫密度在0.9~1.3个/m2,平均密度为1.1个/m2;生物量在0.0019~0.0022g/m2,平均生物量为0.002g/m2。水生寡毛类密度在0.29~0.32个/m2,平均密度为0.03个/m2;生物量在0.00078~0.00082g/m2,平均生物量为0.0008g/m2。其中藉口段密度为1.62个/m2,生物量为0.00302g/m2。秦州区段密度为1.41个/m2,生物量为0.00291g/m2。麦积区段密度为1.19个/m2,生物量为0.00268g/m2

由此可见,藉河不符合自然河流底栖动物的生长和繁殖规律,不同监测断面底栖动物的种类、生物量和密度差异杂乱无章。本次监测到的底栖动物种类少,个体数量少,生物量小。主要原因:藉河水流变幅较大,不利于底栖动物的生长和繁殖。

5.3.3.6.3 鱼类资源

本次现场调查到鱼类10种,分属1目2科。鱼类资源自上而下随着呈递减趋势。种群组成以幼鱼、成鱼、亲鱼为主。无指示性鱼类和保护鱼类分布。

由此可见,藉河鱼类资源不符合自然河流鱼类资源变动规律,从本次现场调查结果来看,藉河鱼类种类相对较少,鱼类资源分布差异不大,种群数量和种群组成不稳定,无优势种群。无指示性鱼类和保护鱼类分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