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人体神经系统传导通路

人体神经系统传导通路

时间:2023-11-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神经系统内存在着两大类传导通路:感觉传导通路和运动传导通路。两者的传导通路相同,由3级神经元组成:①第一级神经元是脊神经节细胞。③第三级神经元是背侧丘脑腹后外侧核。1)躯干、四肢痛温觉、触压觉传导通路:①第一级神经元是脊神经节细胞。视神径或动眼神经损伤,可引起瞳孔对光反射的变化。③第三级神经元是下丘,其发出纤维经下丘臂终于内侧膝状体。

人体神经系统传导通路

神经系统内存在着两大类传导通路:感觉传导通路和运动传导通路。

(一)感觉传导通路

感觉传导通路是人体在活动过程中,通过感受器不断地感受机体内、外环境的刺激,转化为神经冲动,通过传入神经元传向中枢,经中间神经元的轴突所组成的感觉(上行)传导束,传至大脑皮质,产生感觉。在感觉传导过程中,全身所有感觉(除嗅觉)都要投射到丘脑,经丘脑再将感觉投射到大脑皮质。根据丘脑各部向大脑皮质投射特征的不同,可把上行传导通路分为两类,即特异性投射系统和非特异性投射系统(图12-3-37)。

图12-3-37 感觉投射系统示意图

蓝色为特异性投射系统;红色为非特异性投射系统

1.特异性投射系统 由于每一种感觉的投射路径都是专一的,具有点对点的投射关系,故称特异性投射系统。特异性投射系统具有以下结构和功能特点:①每一种感觉的投射路径都是专一的,与大脑皮质的特定感觉区具有点对点的投射关系。②从外周感受到的感觉一般通过3级神经元的传递,到达大脑皮质所对应的感觉区。③主要功能是引起特定的感觉,并激发大脑皮质发出神经冲动(表12-3-1)。

(1)躯干、四肢意识性本体感觉、精细触觉传导通路:意识性本体感觉亦称深感觉,是指肌、腱、骨骼和关节等处的位置觉、运动觉和振动觉。精细触觉是指辨别两点间距离、物体的纹理粗细等。两者的传导通路相同,由3级神经元组成(图12-3-38):①第一级神经元是脊神经节细胞。其周围突随脊神经分布于肌、腱、关节等处的本体感觉感受器和皮肤的精细触觉感受器,中枢突经脊神经后根进入脊髓,在后索上升,形成薄束(来自T5以下)和楔束(来自T4以上),止于延髓薄束核和楔束核。②第二级神经元是薄束核和楔束核。由此二核发出的纤维左右交叉,称内侧丘系交叉。交叉后的纤维上行形成内侧丘系,止于背侧丘脑的腹后外侧核。③第三级神经元是背侧丘脑腹后外侧核。其发出纤维组成丘脑中央辐射,经内囊后肢,主要纤维投射到大脑皮质中央后回的中、上部和中央旁小叶后部。

(2)痛觉、温度觉、粗触觉传导通路:痛觉、温度觉、粗触觉传导通路也称浅感觉传导通路,传导躯体、四肢和头面部痛温觉、触觉和压觉,由3级神经元组成(图12-3-39)。

1)躯干、四肢痛温觉、触压觉传导通路:①第一级神经元是脊神经节细胞。周围突分布于躯干、四肢皮肤的感受器,中枢突经后根外侧部进入脊髓,终于脊髓后角。②第二级神经元是脊髓后角。其发出的纤维上升1~2个节段后,经白质前连合交叉至对侧上升,形成脊髓丘脑侧束和脊髓丘脑前束,向上终止于背侧丘脑腹后外侧核。③第三级神经元是背侧丘脑腹后外侧核。其轴突组成丘脑中央辐射,经内囊后肢,投射至大脑皮质中央后回中、上部和中央旁小叶后部。

2)头面部痛温觉、触压觉传导通路(图12-3-40):①第一级神经元主要是三叉神经节细胞。周围突组成三叉神经的感觉支,分布于头面部皮肤和黏膜的感受器,中枢突组成三叉神经感觉根进入脑桥。②第二级神经元是三叉神经脊束核和三叉神经脑桥核。两核发出的纤维交叉至对侧上行,组成三叉丘系,终于背侧丘脑腹后内侧核。③第三级神经元是背侧丘脑腹后内侧核。发出的纤维组成丘脑中央辐射,经内囊后肢,最后投射到大脑皮质中央后回下部。

(3)视觉传导通路和瞳孔对光反射通路

1)视觉传导通路:①第一级神经元是视网膜双极细胞。其周围突分布于光感细胞(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中枢突与节细胞形成突触(图12-3-41)。②第二级神经元是节细胞,其轴突在视神经盘处集合成视神经,入颅腔形成视交叉,延续为视束,终于外侧膝状体。在视交叉中,来自两眼视网膜鼻侧半的纤维交叉,来自视网膜颞侧半的纤维不交叉,交叉后的视束内含有同侧眼视网膜的颞侧半纤维和对侧眼视网膜的鼻侧半纤维。③第三级神经元是外侧膝状体。其发出的纤维组成视辐射,经内囊后肢投射到大脑皮质距状沟上、下的视觉区。

图12-3-38 躯干和四肢深感觉传导通路 

图12-3-39 躯干和四肢痛、温、粗触、压觉传导通路

图12-3-40 头面部痛温觉、触压觉传导通路

图12-3-41 视觉传导通路

视觉传导通路在不同部位受损,可引起不同的视觉障碍:①一侧视神经损伤,可引起同侧眼全盲。②视交叉中央部损伤,可引起双眼颞侧视野偏盲。③一侧视交叉外侧部损伤,可出现同侧眼鼻侧视野偏盲。④一侧视束及以后部位损伤,可引起双眼对侧视野同向性偏盲。

2)瞳孔对光反射通路:光照一侧眼的瞳孔,可引起两眼瞳孔缩小的反射,称瞳孔对光反射。光照侧的称直接对光反射,对侧的称间接对光反射。

视神径或动眼神经损伤,可引起瞳孔对光反射的变化。例如:一侧视神经损伤时,光照患侧眼时,两侧瞳孔均不缩小;但光照健侧眼时,双眼的瞳孔都能缩小,即患侧眼直接对光反射消失,间接对光反射存在。一侧动眼神经损伤时,由于反射途径的传出部分中断,无论光照哪一侧眼,患侧眼的瞳孔都无反应,即患侧眼直接对光反射和间接对光反射均消失。

(4)听觉传导通路(图12-3-42):①第一级神经元是蜗神经节内的双极细胞。其周围突分布于内耳的螺旋器,中枢突组成蜗神经,与前庭神经一起入脑,止于蜗神经核。②第二级神经元是蜗神经核,其发出纤维,大部分在脑桥内交叉形成斜方体至对侧,与对侧蜗神经核发出的纤维共同形成外侧丘系,上行的大部分纤维止于下丘,小部分纤维直接止于内侧膝状体。③第三级神经元是下丘,其发出纤维经下丘臂终于内侧膝状体。④第四级神经元是内侧膝状体,发出的纤维组成听辐射,经内囊后肢,终止于大脑皮质颞横回的听觉区。

图12-3-42 听觉传导通路

由于听觉传导通路第二级神经元发出的纤维将左、右两耳的听觉冲动传向双侧听觉中枢,所以一侧外侧丘系、听辐射或听觉区损伤时,不会产生明显的听觉障碍。

2.非特异性投射系统 上述经典感觉传导通路的纤维经过脑干时,发出许多侧支,与脑干网状结构的神经元发生突触联系,经多次换元,抵达丘脑的髓板内核群,由此发出纤维,弥散地投射到大脑皮质的广泛区域,这一投射途径不具有点对点的投射关系,称非特异性投射系统。其主要功能是维持和改变大脑皮质的兴奋状态(图12-3-37,表12-3-1)。(www.xing528.com)

表12-3-1 特异性投射系统与非特异性投射系统比较

人类各种感觉的产生需在特异性投射系统与非特异性投射系统的共同作用下才能完成,两者在功能上是相互依赖而不可分割的。只有使人处于清醒条件下,才能有效接受各种刺激,并能意识到各种不同感觉的存在。

3.痛觉 痛觉是人体受到伤害性刺激时产生的一种不愉快感觉,通常伴有情绪变化和痛防卫反应。

(1)皮肤痛觉:当伤害性刺激作用于皮肤时,可先后引起两种痛觉。先出现的是快痛,它是受到刺激后立即出现的尖锐的“刺痛”,特点是产生和消失迅速,感觉清楚,定位明确。慢痛为强烈的“烧灼痛”,一般在刺激后0.5~1.0s出现,持续时间较长,常常难以忍受,常伴有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呼吸改变及情绪变化。在外伤时,这两种痛觉相继出现,不易明确区分,但皮肤炎症时,常以慢痛为主。

(2)内脏痛与牵涉痛:当内脏器官受到伤害性刺激时产生的疼痛感觉,称内脏痛。

内脏痛具有以下几个特点:①内脏痛的痛阈高:使疼痛发起缓慢,持续时间较长。对机械性牵拉、痉挛、缺血、炎症等刺激敏感,而对切割、烧灼等刺激不敏感。②内脏痛的感觉弥散,定位不正确。③内脏痛常引起牵涉痛:有时,某些内脏疾病往往引起远隔的体表部位发生疼痛或痛觉过敏的现象,称牵涉痛。例如,心肌梗死或心绞痛时,可出现心前区和左上臂尺侧疼痛;胆囊炎、胆结石时,可出现右肩胛部疼痛;阑尾炎时,初期可出现脐周围或上腹部疼痛。了解牵涉痛的部位,对诊断某些内脏疾病具有一定的意义(图12-3-43,表12-3-2)。

图12-3-43 内脏感觉传导及牵涉痛的机制

表12-3-2 发生牵涉痛的常见疾病与体表疼痛部位

(二)运动传导通路

运动传导通路是指从大脑皮质或皮质下中枢发出的纤维,下行至脑干或脊髓运动神经元,再经周围神经到达效应器的一系列神经结构。其中,控制骨骼肌躯体运动的神经通路包括锥体系和锥体外系两部分。

1.锥体系 锥体系主要支配骨骼肌的随意运动,由2级神经元组成,即上、下运动神经元。上运动神经元的胞体位于中央前回和中央旁小叶前部的锥体细胞,其轴突组成下行的锥体束。其中,下行止于脑神经运动核的纤维称皮质核束;下行止于脊髓前角的纤维称皮质脊髓束。下运动神经元为脑神经运动核和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

(1)皮质核束:主要由中央前回下部的锥体细胞分出纤维,经内囊膝部、中脑的大脑脚,大部分纤维终止于双侧脑神经运动核,小部分纤维仅终止于对侧的面神经核下部和舌下神经核(图12-3-44)。因此,除支配眼裂以下面肌的面神经核下部和舌下神经核只接受对侧皮质核束的支配外,其他脑神经运动核均接受双侧皮质核束的纤维。

图12-3-44 皮质核束 

图12-3-46 皮质脊髓束

临床上常将上运动神经元损伤引起的瘫痪称核上瘫;而将下运动神经元损伤引起的瘫痪称核下瘫。核上瘫时,受双侧皮质核束支配的肌则不发生瘫痪,仅出现对侧眼裂以下面肌和对侧舌肌瘫痪,表现为病灶对侧鼻唇沟变浅或消失、口角下垂并歪向病灶侧、流涎、不能鼓腮、露牙、伸舌时舌尖偏向健侧。核下瘫可导致同侧面肌全部瘫痪,表现为除上述面神经核上瘫的症状外,还有损伤侧额纹消失、不能皱眉、不能闭眼。损伤侧舌肌瘫痪,伸舌时舌尖偏向患侧(图12-3-45)。

图12-3-45 面肌、舌肌瘫痪

(2)皮质脊髓束:由中央前回中、上部和中央旁小叶前部等处皮质锥体细胞发出纤维,经内囊后肢、大脑脚和脑桥基底部至延髓锥体。在锥体下端的锥体交叉,绝大部分纤维交叉至对侧下行于对侧脊髓外侧索内,形成皮质脊髓侧束;小部分未交叉的纤维在同侧脊髓前索内下行,形成皮质脊髓前束。

皮质脊髓侧束逐节止于同侧的前角运动细胞,支配四肢肌。皮质脊髓前束的大部分纤维经白质前连合逐节交叉至对侧,止于前角运动细胞,支配躯干和四肢骨骼肌的运动。皮质脊髓前束的小部分纤维始终不交叉,而止于同侧前角运动细胞,支配躯干肌(图12-3-46)。因此,躯干肌接受双侧大脑皮质支配,一侧皮质脊髓束在锥体交叉以上损伤,主要引起对侧肢体瘫痪,而对躯干肌的运动没有明显影响。

锥体系中上、下运动神经元损伤都可引起随意运动的障碍,出现肢体瘫痪,但是临床表现不同。上运动神经元损伤(核上瘫)表现为:除随意运动障碍,浅反射(如腹壁反射、提睾反射等)减弱或消失外,由于上运动神经元对下运动神经元的抑制丧失,可出现肌张力增高,称痉挛性瘫痪(硬瘫),同时会出现深反射亢进,病理反射(如Babinski征)阳性。因肌肉尚有下运动神经元的支配,早期肌萎缩不明显。下运动神经元损伤(核下瘫)表现为:随意运动障碍,浅、深反射消失,无病理反射,因失去神经直接支配,肌张力降低,称弛缓性瘫痪(软瘫),肌肉萎缩(表12-3-3)。

表12-3-3 上、下运动神经元损害后的临床表现比较

2.锥体外系 锥体外系是指锥体系以外影响和控制躯体运动的所有传导路径,其结构复杂。锥体外系的主要功能是调节肌张力,协调肌群活动,维持和调整姿势及习惯性、节律性动作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