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医康复学:肌肉萎缩及病因简析

中医康复学:肌肉萎缩及病因简析

时间:2023-10-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导致肌肉萎缩的原因不一,包括肌源性,神经源性及废用性等,故肌肉萎缩认为各种肉痿的结局。现代医学认为肌萎缩的病因可是肌肉的病变、神经损害或长期废用所致。但痿证以筋骨痿软为主证,后期一般均不疼痛,而痹证则多有疼痛症状,肌肉萎缩乃因长期废用而逐渐形成的,二者病因病机及临床表现各有所异。肝肾亏虚引起的肌肉萎缩多见于一些先天性或遗传性肌病,亦可见于久病体虚的病人。

中医康复学:肌肉萎缩及病因简析

一、概述

肌肉萎缩是指横纹肌营养障碍,肌肉纤维变细甚至消失等导致的肌肉体积缩小。人体遭受外伤,邪毒侵袭或正气亏损后,发生以肢体筋脉弛缓、肌肉瘦削、手足痿软无力及麻木为特征的病证,中医统称为痿证。临床以下肢痿弱、步履艰难,甚则不能随意运动者较为多见,故《内经》有“痿蹙”之称。

导致肌肉萎缩的原因不一,包括肌源性,神经源性及废用性等,故肌肉萎缩认为各种肉痿的结局。《素问·痿论》指出肉痿的主要病因是“脾气热”,明代张景岳认为“元气败伤”亦可致痿,而邹滋九则将肝肾亏虚作为痿症的主因。现代医学认为肌萎缩的病因可是肌肉的病变、神经损害或长期废用所致。

二、病因病机

引起肌肉筋骨痿弱、血脉失养及皮肤麻木的病因是多方面的,有外伤劳损、外感邪毒及内伤脏腑等方面。肺热津耗与湿热浸淫属外感,脾胃虚弱与肝肾亏损属内伤。但外伤、外感致病,日久必然影响脏腑;而正气不足亦是招致外感的内因,所以各种病因之间又互相联系、互相影响。

《内经》对本病的病因病机、证候分类及治疗原则等,首先作了较全面阐述。《素问·痿论》曰:“五脏使人痿。”即痿证的发生与脏腑的病变关系密切,同时根据肺主皮毛、心主血脉、肝主筋膜、脾主肌肉、肾主骨髓等理论,治疗上提出“治痿独取阳明”等重要原则。这些理论原则,至今仍指导着中医临床实践。

三、临床表现与诊断

(一)临床表现

痿证虽以下肢痿软为多见。亦有手、足、舌、腰俱痿不用。严重者足不能任地,手不能持物,肌肉消瘦,甚至瘫痪。五痿之中,虽以肉痿最常。

痿证与痹证不同。痹证时久,因肢体疼痛,不能运动,可发生废用性萎缩,出现与痿证相似的肌肉消瘦及麻木不仁等症状,故应鉴别。但痿证以筋骨痿软为主证,后期一般均不疼痛,而痹证则多有疼痛症状,肌肉萎缩乃因长期废用而逐渐形成的,二者病因病机及临床表现各有所异。

(二)诊断

痿证之诊断应审证求因,区别不同的类型:

(1)外伤劳损:筋肉发生外伤或劳损后,“恶血留内”,经络阻遏,气血运行不畅,遂致肌肉萎缩。多有明确的外伤史或慢性劳损史。如跌仆闪挫、高处堕坠等,造成脊柱骨盆及四肢骨折,严重者损伤脊髓或神经,即可发生瘫痿。长期劳损筋骨,经脉受损,亦能致痿。临床表现受累肢体瘫痪,皮肤麻木不仁。因气虚血瘀,症见面黄肌瘦、神倦气短,唇舌紫暗,脉虚涩。

(2)肺热津耗:病起发热,由于正气不足,皮毛虚弱,故易感温热毒邪,而致高热不退;或病后留邪,持续低热。肺受热灼,津液耗伤,筋脉失养,导致手足痿弱不用。此即《素问·痿论》所谓“肺热叶焦,发为痿蹙”之意。因邪热犯肺,肺热津伤,而致津液不足以输布全身,症见两足痿弱无力,甚至腰脊手足痿软不用,口渴心烦,咽干咳呛,舌红苔黄,尿少黄赤,脉细数。此症多见于温热病中或病后。

(3)湿热浸淫:居处潮湿,或涉水冒雨,感受外来湿邪,湿留不去,肌肉濡渍,郁久化热,浸淫筋脉,影响气血运行,肌肉弛纵不收,导致痹而不仁,因而成痿。因湿热之邪浸淫筋脉,阻滞气血,症见两足痿软微肿,扪之微热,或足胫发热,喜凉恶暖,肢体困重,面色萎黄,胸脘痞闷,小便热赤涩痛,舌苔黄腻,脉濡数。

(4)脾胃虚弱:足阳明胃主纳水谷,肺之津液来源于脾胃,肝肾之精血亦有赖于脾胃的生化。若脾胃虚弱或因病致虚,脾胃运化失职,津液气血化源不足,肌肉筋脉失养,则肉痿筋缩,不能步履。此外,饮食不节,恣食肥甘,运动过少,脾胃运化迟缓,停湿生痰,客于经络,遂身体肥胖,腰膝麻痹,四肢痿弱,亦可致痿。若原有痿证经久不愈,导致脾胃虚弱,又可使痿证加重。由于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之源不足,症见肢体痿软无力,面部浮肿,面色无华,食欲不振,大便溏薄,舌苔薄白,脉细。

(5)肝肾亏虚:患者先天不足,肾精肝血虚弱,或病久体虚,伤及肝肾,经脉失其濡润,筋肉失其营养,而致痿证。肝肾亏虚引起的肌肉萎缩多见于一些先天性或遗传性肌病,亦可见于久病体虚的病人。病程迁延日久,下肢逐渐痿弱不用,症见头晕目眩,耳鸣,腰脊酸软,遗尿,遗精阳痿,或月经不调,舌红少苔,脉细数。

痿证临床辨证可分为虚证与实证。凡起病急,发展快,如外伤、肺热叶焦、湿热浸淫等,属实证;起病与发展较慢,病程迁延,如劳损、脾胃虚弱、肝肾亏虚等,属虚证。但虚实不能截然区分,临床中常见虚中挟实之证。

四、治疗

痿证的治疗,首先应消除病因,同时采用药物内治、针灸、推拿等综合疗法。除此之外,须适当加强肢体的功能锻炼,以促进痿证的恢复,有利于提高临床疗效。

《素问·痿论》有“治痿独取阳明”之说。所谓独取阳明,即注重调理脾胃,培土固本,脾胃功能健全,食欲良好,营养增进,气血津液生化充足,脏腑功能改善,肌肉筋脉得以濡养,有利于痿证的康复。故临床治疗时,不论药物内治或针灸取穴等,均应重视调理脾胃这一原则。但造成痿证的病因,除脾胃虚弱外,还与湿、热、痰、瘀以及肾阴不足等因素有关,故治法还应包括除湿、清热、祛痰、活血、补肾等。同时根据具体情况,采用祛邪或扶正,或两法兼用。

(一)中药疗法

1.外伤劳损

受累肢体瘫痪,皮肤麻木不仁,面黄肌瘦、神倦短气唇舌紫暗,脉虚涩。

治则:活血化瘀,益气养营。

方药:

(1)圣愈汤加味:方中人参黄芪补益营气,熟地、白芍、当归川芎养血和血,加桃仁、红花、川牛膝活血化瘀,使气血健旺,瘀去新生,筋骨得养。手足麻木、舌痿不能伸缩,为气滞血瘀,去白芍、加赤芍、三七、橘络、木通通络行瘀。

(2)大黄廑虫丸:方中虻虫、水蛭、蛴螬、廑虫逐恶血;桃仁破瘀血;大黄、黄芩荡涤邪热;杏仁润下;芍药、干地黄、干漆、甘草缓中补虚。本方用于劳伤,经络营卫气伤,瘀血久留,肌肤甲错,形体消瘦,手足痿弱。

(3)补阳还五汤:本方重用黄芪为主药,气足才能推动血行,营养周身。配合当归、川芎、芍药、桃仁、红花活血行血;地龙通经络。组成补气活血、疏通经络的方剂。

(4)复元活血汤:方中柴胡疏肝理气;当归养血活血;山甲破瘀通络;桃仁、红花祛瘀生新;蒌根润燥散血;甘草缓急止痛;大黄荡涤瘀血。故有疏肝通络、活血祛瘀生新之功。

(5)加减牛膝散:方中牛膝、归尾、丹参、桃仁活血祛瘀;香附、檀香行气理气;台乌、延胡通络止痛。本方具有祛瘀通经、行气止痛之作用。

(6)活血祛瘀汤:方中当归、红花、桃仁、地鳖虫、三七活血祛瘀;乳香、没药止痛;狗脊、自然铜、骨碎补接骨续损;路路通舒筋活络。本方适用于损伤初期。

2.肺热津耗

两足痿弱无力,甚至腰脊手足俱痿软不用,口渴心烦,咽干咳呛,舌红苔黄,尿少黄赤,脉细数。

治则:清热润燥,养肺生津。

方药:

(1)清燥救肺汤加减:方中人参、麦冬养肺生津;石膏桑叶、杏仁、麻仁清热润燥。若有发热、小便赤痛、舌赤,加生地、白芍、玄参、茅根清热滋阴;如舌干、口燥,加沙参石斛山药玉竹、生地益胃润肺;如咳呛少痰,加全瓜蒌、桑白皮、枇杷叶等清喉润肺。

(2)清热镇痿汤:方中葛根、生石膏、忍冬藤、金银花、赤芍、菊花、蝉蜕清热解毒;秦艽防风、橘络、丝瓜络祛风通络;山药补气健脾;白僵蚕、全蝎、蜈蚣平肝息风,本方适用于邪毒引起痿证之初期。

(3)益胃汤加减:方中沙参、麦冬、生地、玉竹、冰糖生津润燥,加苡仁、山药、谷芽益胃养阴,从阳明论治,适用于退热后,食欲减退,咽干口燥,证属肺胃阴伤者。

(4)葛根黄芩黄连汤合甘露消毒丹加减:方中葛根、桑叶发散风热;黄芩、黄连、银花清热解毒;羌活、独活祛风湿;前胡清化热痰,甘露消毒丹清热利湿。本方适用于外邪侵袭肺胃二经,表现发热、咳嗽、呕吐、腹泻等证候的患者。

3.湿热浸淫

两足痿软微肿,扪之微热,或足胫发热,喜凉恶暖,肢体困重,面色萎黄,胸脘痞闷,小便热赤涩痛,舌苔黄腻,脉濡数。

治则:清热利湿,祛邪通络。(www.xing528.com)

方药:

(1)加味二妙散:方中二妙散、黄柏、苍术清热燥湿;防己、萆薢导经络之湿从小便而去;龟板、当归、牛膝滋养肝肾。若两足热甚、口燥舌干者,加苦参、知母、麦冬、银花以清热凉血生津。

(2)三妙丸加味:方中三妙丸(苍术、黄柏、牛膝)清热燥湿通络;防己、秦艽、蚕沙、海风藤、银花藤祛经络中风湿热邪;滑石、苡仁利水渗湿;地龙清热熄风通络。本方适用于湿热壅滞经络的患者。

4.脾胃虚弱

肢体痿软无力,面部浮肿,面色无华,食欲不振,大便溏薄,舌苔薄白,脉细。

治则:益气健脾,和中养胃

方药:

(1)参苓白术散加减:方中党参、白术、莲肉、山药、扁豆益气健脾;陈皮茯苓、薏苡仁健脾化湿;红枣养胃,砂仁健胃;桔梗载药上行。若病久体虚,可加黄芪、当归等以补益气血。本方药性中和,无寒热偏胜之弊。

(2)健脾养胃汤:方中人参、黄芪补气;白术、陈皮、山药健脾益气;泽泻、茯苓利水渗湿;当归、白芍补血养血;茴香行气运脾。本方适用于脾胃气虚的患者。

(3)补中益气汤:方中人参、黄芪、甘草补气;当归补血;陈皮理气;升麻、柴胡补卫气而实表,用以升阳益气、调补脾胃。

5.肝肾亏虚

肢体痿软无力,面部浮肿,面色无华,食欲不振,大便溏薄,舌苔薄白,脉细。

治则:滋阴清热,补益肝肾。

方药:

(1)虎潜丸加减:方中黄柏、知母、熟地、龟板滋阴清热;虎骨、锁阳、牛膝益肾壮筋骨,当归、白芍养血柔肝;干姜性温,热盛者宜去之。气血虚弱者,加黄芪、党参、首乌、鸡血藤;久病者阴损及阳,去知母、黄柏,酌加鹿角片、补骨脂仙灵脾、巴戟天、附子肉桂等温阳补肾之品。

(2)补肾壮阳汤:方中熟地、牛膝补血活血;麻黄、白芥子发散风寒杜仲、狗脊、菟丝子、川断壮阳补肾;炮姜、肉桂温肾助阳;丝瓜络祛风通络。故本方具温通经络、补益肝肾之功用。

此外,也可配合应用紫河车粉剂或猪骨髓粉剂,和入米粉、白糖调服,如食欲良好,亦可用新鲜骨髓加黄豆适量煮食。

(二)针灸疗法

(1)体针:治疗原则以调理脾胃、补益后天为主,佐以强筋壮骨、通经活络之法。

取穴:主穴取中脘、胃俞、脾俞、肺俞、心俞、肝俞、肾俞、足三里、阴陵泉、三阴交、解溪、悬钟、涌泉等;上肢取大杼、肩髃、曲池、外关、合谷等;下肢酌加八髎、环跳、殷门、委中、承山、阳陵泉、风市、丘墟等;脊柱取大椎、命门、腰阳关、腰俞等。每次选穴5~7穴,若一侧有病,先取健侧,后取患侧。

中脘、胃俞、脾俞能调理脾胃;足三里、解溪入足阳明胃经;阴陵泉、三阴交入足太阴脾经;肺俞、心俞、肝俞、肾俞可清五脏之热,而治其本;悬钟、涌泉可润宗筋、利关节、濡养筋骨。以上为本证常用穴。配以大杼、肩髃、曲池、外关、合谷主上肢;八髎、环跳,殷门、委中、承山、阳陵泉、丘墟主下肢;大椎、命门、腰阳关、腰俞等入督脉,皆可通经活络、舒筋壮骨。

(2)灸法:灸法可治痿,用艾炷、艾条等按上述辨证选穴施灸,每日1~2次,10次为1个疗程。

(3)梅花针:以手足阳明经为主,太阳经、少阳经辅之。要注意顺经络方向,由内向外,由上向下叩刺。

(4)头针:取双侧头皮运动区的上1/5,以2寸毫针顺时针进行大幅度捻转,以患者瘫痪肢体出现感觉为佳,隔日1次,5~7次为1个疗程。

(5)耳针:取肺、胃、大肠、肝、肾、脾、神门等相应部位,进行强刺激,每次选3~4穴,留针10分钟,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6)埋线:上肢取肩髃、臂臑、曲池、手三里,下肢取髀关、伏兔、足三里、阳陵泉,埋入羊肠线,每次选2~3穴,2~3周后,可再次埋线。

(7)穴位注射:该疗法是将针刺与药物相结合的一种的综合疗法。可根据辨证结合局部取穴法进行选穴,每次选取3~4个穴位。每穴注入维生素B注射液等营养神经或复方丹参注射液等活血通脉药物0.5~1mL,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三)推拿疗法

脾胃是后天之本,采用推拿治疗痿证时,同样着重取阳明经,强健脾胃,以促进其运化,加强营养的吸收。

患者平卧位,暴露病损部位,肢体放置在合适的位置。先对瘫痿的肢体用掌推法,手法要轻,然后用捏法,方向从远端到近端。此外,还可同时运用搓法、揉法等。根据感觉障碍的程度,选用拍法、捶法和掌振法。如感觉消失可用捶法,感觉迟钝可用拍法或掌振法,若感觉异常,甚至疼痛者,只宜掌振法或者不用此类手法。在穴位上采用点穴和指振法,如上肢瘫痿时,取手三里、合谷为主穴,配以缺盆、曲池、尺泽、少海、大陵、阳池、阳溪、阳谷等;下肢瘫痿时,取气冲、足三里为主穴,配以血海、阳陵泉、解溪、太溪、昆仑等穴。最后在瘫痿肢体的各主要关节,采用屈伸法、摇法、抖法等被动运动手法,但用力不宜过大,最后以轻推法结束。若有大小便失常可作腹部揉法和滚法。若面部口眼歪斜,取风池、听官、听会作点穴、揉法等。

(四)练功活动

调畅肢体气血,恢复肢体功能活动是痿证调护的关键。恢复期应积极主动地进行功能锻炼,有助于受累肢体的活动功能恢复,痿证的练功应注意以下事项:

(1)主动活动和被动活动相结合:由上肢到下肢,由近端至远端,各关节作各个方向被动活动。患者必须有意识地尽力主动完成动作,医者同时用口令和鼓励,督促其主动活动,如有困难可协助其完成。

(2)意识放松练习:当有肌肉痉挛时,应作意识放松练习,先练上肢肩、肘、腕,后练下肢髋、膝、踝,依次用意识锻炼肌肉放松。患者可闭目默念“放松”或按医者的口令,有意识放松某个部位,反复数遍。

(3)健侧与患侧活动相结合:健侧肢体帮助或带动患侧肢体活动,如在卧位下,患侧下肢可架在健肢上,由健肢带动患肢抬举。也可两侧同时作对称的活动,或先健肢后患肢(可在医者协助下)交替作相同的动作。练习时患者思想必须高度集中,尽可能有意识地对患肢进行主动活动。

(4)选择适当的练功姿势:若肢体瘦削枯萎,运动无力,卧床阶段可采用卧位被动练功,随时变换姿势,防止畸形的发生。继则采取主动练功训练,如坐位、立位和步行练功。根据病情,还可选用相应的导引、按摩、气功以及五禽戏八段锦等传统体育锻炼方法。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进行锻炼,若上肢活动障碍者,采用伸掌握拳、腕部屈伸、手滚圆球、写字、弹琴等,若下肢活动受限者,采用踝关节背伸、床上抬腿、扶杆站立、蹬车活动等方法进行锻炼。

(5)练功必须循序渐进:练功的活动度由小到大,活动次数由少到多,开始时可反复练习5~10次,然后增至10~20次,最后可达到20次以上。练功要有耐心、信心与决心,动作要和缓轻柔、量力而行,必要时需要有人在旁保护,以防跌倒造成外伤。

五、康复护理

肌肉萎缩患者由于长期卧床,易并发压疮,故被褥要柔软、干燥,应勤翻身、换衣,经常改变患者体位,防止发生压疮。

肌肉萎缩患者由于自身免疫机能低下,或存在着某种免疫缺陷,因此抵抗能力低下,容易并发感冒、肺炎呼吸道感染,常使病情反复或加重,病程延长,如不及时防治,预后不良,甚至危及生命。因此,应特别注意保暖,预防感冒;卧床患者在注意翻身的同时应定时辅助拍背排痰,喂食时要选择合适的食物,速度要慢,必要时由胃管进食,避免引起肺炎。

同时应注意加强患者的心理护理,使患者保持乐观愉快的心情,避免长期或反复精神紧张、焦虑、烦躁、悲观等情绪变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