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庄子哲学:非攻的力持者

庄子哲学:非攻的力持者

时间:2023-11-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作为华山之冠以自表,接万物以别宥为始。以禁攻寝兵为外,以情欲寡浅为内,其小大精粗,其行适至是而止。盖非别宥,不知见侮之不辱;不知见侮之不辱,则不能以禁攻寝兵。非别宥,不明为人之自为;不明为人之自为,则不能以寡浅情欲。此实宋、伊二氏之第一义谛也。凡人之斗也,必以其恶之为说,非以其辱之为故也。要之,宋、尹二子在当时为力持非攻主义者,且为实行家,惟其所倡“禁暴息兵,救世之斗”之论,盖亦老、墨之遗风焉。

庄子哲学:非攻的力持者

庄子·天下》篇云:

不累于俗,不饰于物,不苟于人,(苟,苛之误)不忮于众,愿天下之安宁,以活民命,人我之养,毕足而止,以此白心。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宋钘、尹文闻其风而悦之。作为华山之冠以自表,接万物以别宥为始。语心之容,命之曰心之行;以聏合,以调海内,请欲置之以为主。见侮不辱,救民之斗,禁攻寝兵,救世之战。以此周行天下,上说下教,虽天下不取,强聒而不舍者也,故曰‘上下见厌而强见也’。虽然,其为人太多,其自为太少,曰:“请欲固置五升之饭足矣!”先生恐不得饱,弟子虽饥,不忘天下。日夜不休,曰:“我必得活哉!”图傲乎救世之士哉!曰:“君子不为苛察,不以身假物。”以为无益于天下者,明之不如己也!以禁攻寝兵为外,以情欲寡浅为内,其小大精粗,其行适至是而止。

此文着重点在“以禁攻寝兵为外,以情欲寡浅为内”,及‘接万物以别宥为始’两句。按“别宥”之说见于《吕氏春秋·先识览·去宥》章,其言曰:

邻父有与人邻者,有枯梧树。其邻之父言梧树之不善也,邻人遽伐之。邻父因请而以为薪。其人不说曰:“邻者若此其险也,岂可为之邻哉!”此有所宥也。夫请以为薪与弗请,此不可以疑枯梧树之善与不善也。齐人有欲得金者,清旦被衣冠往鬻金者之所,见人操金,攫而夺之。吏搏而束缚之,问曰:“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故?”对吏曰:“殊不见人,徒见金耳。”此真大有所宥也。夫人有所宥者,固以昼为昏,以白为黑,以尧为桀。宥之为败亦大矣。亡国之主,其皆甚有所宥邪?故凡人必别宥然后知,别宥则能全其天矣。

“此有所宥也。”高注云:“宥,利也,又云为也。”毕沅云:“注颇难通。疑‘宥’与‘囿’同,谓有所拘碍而识不广也。以下文观之,犹言蔽耳。”按毕说是也。盖非别宥,不知见侮之不辱;不知见侮之不辱,则不能以禁攻寝兵。非别宥,不明为人之自为;不明为人之自为,则不能以寡浅情欲。此实宋、伊二氏之第一义谛也。《荀子·正论》篇云:(www.xing528.com)

子宋子曰:“明见侮之不辱,使人不斗。人皆以见侮为辱,故斗也;知见侮之为不辱,则不斗矣。”应之曰:然则亦以人之情,为不恶侮乎?曰:“恶而不辱也。”曰:若是,则必不得所求焉。凡人之斗也,必以其恶之为说,非以其辱之为故也。今俳优、侏儒、狎徒,詈侮而不斗者,是岂钜知见侮之为不辱哉?然而不斗者,不恶故也。今人或入其央渎,窃其猪彘,则援剑戟而逐之,不避死伤,是岂以丧猪为辱也哉?然而不惮斗者,恶之故也。虽以见侮为辱也,不恶则不斗;虽知见侮为不辱,恶之则必斗。然则斗与不斗邪,亡于辱之与不辱也,乃在于恶之与不恶也。夫今子宋子不能解人之恶侮,而务说人以勿辱也,岂不过甚矣哉?金舌弊口,犹将无益也。不知其无益,则不知;知其无益也,直以欺人,则不仁。不仁不知,辱莫大焉!将以为有益于人,则与无益于人也,则得大辱而退耳!说莫病是矣。……

苟能明侵侮而不以为辱之义,则可使人不斗,而天下治矣。

要之,宋、尹二子在当时为力持非攻主义者,且为实行家,(如宋子说秦楚罢兵等是)惟其所倡“禁暴息兵,救世之斗”之论,盖亦老、墨之遗风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