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Revit制图实践-主体族模型元件

Revit制图实践-主体族模型元件

时间:2023-11-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表3.6模型元件—主体族图3.75墙体、楼板成图流程1)墙体和楼板Revit 中的墙体和楼板都是复合材质,即包含了核心结构层、保温层、填充层、面层等各构造层次信息,选择不同的详细程度可以控制构造层次信息的显示方式,“粗略”模式下只显示断面轮廓边缘线,但该断面轮廓表达的是核心层、面层、填充层等的整体厚度,与只表达核心层的制图习惯不符。

Revit制图实践-主体族模型元件

主体族包括基本建筑构件,例如墙、楼板、天花板和楼梯等族类型(见表3.6)。主体元件属于Revit 的预定义部分,是可载入族的主体,比如墙体族就是门和窗族的主体,天花板就是某些灯具族的主体。主体元件保存在模板和项目中,而不是从外部载入,因此不能新建、修改、复制、删除,在模板或项目文件中主要靠复制粘贴或者传递项目标准的方式共享。虽然元件本身是不可编辑的,但元件包含的族类型是可以编辑的,比如墙体族包含几种不同墙体结构和厚度的族类型,设计人员可以根据需求删减或新建。通常Revit默认模板文件中的主体元件类型都比较简单,可根据各地区标准和公司需求进行修改并保存在模板文件中,这样设计人员在使用过程中就可以直接引用一些标准化的基本元件。既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对设计及建模过程的标准化也可以起到积极的作用。

主体族还包含项目及系统设置,例如标高、轴网、图纸、视口等。本章针对制图需求,根据实际设计的工作流程及特点,将模型元件分为视图特有元件、基准元件及模型元件,并阐述其设置与制图输出效果之间的关系。因此此处只针对基本建筑构件中的主体族进行说明,有关其他系统设置族类型可参考视图特有元件及基准元件章节。

表3.6 模型元件—主体族

图3.75 墙体、楼板成图流程

1)墙体和楼板

Revit 中的墙体和楼板都是复合材质,即包含了核心结构层、保温层、填充层、面层等各构造层次信息,选择不同的详细程度可以控制构造层次信息的显示方式,“粗略”模式下只显示断面轮廓边缘线,但该断面轮廓表达的是核心层、面层、填充层等的整体厚度,与只表达核心层的制图习惯不符。实践当中,有时会将核心结构层和饰面层分开用不同的墙体类型建模,又或者将结构模型链接到建筑模型中,然后只绘制非结构的墙体和楼板饰面部分。这些方法都有利有弊,好处是分开处理可灵活地控制其显示方式及明细表的输出;坏处是为修改带来不便,任何改动都要重复进行以保证模型空间关系的一致性。这一点从软件的角度,建议改进,像楼梯模型构件一样,将墙体的子分类进一步细化,方便满足不同项目阶段的需要。

(1)组成分析

图3.76 有对墙体的结构层进行尺寸标注,而图3.77 则对楼板的结构层进行了尺寸标注。250mm 的墙体由200mm 的核心结构层和两个25mm 的面层组成,185mm 的楼板则由130mm 的核心结构层和55mm 的面层组成。构造层的数量、名字、厚度、材料都可以根据项目要求进行具体的定义。

Revit 在对象样式中的默认设置是墙体截面线宽度单位为6,投影线宽度单位为1;楼板截面线宽度单位为4,投影线宽度单位为1。综合考虑该剖面比例为1∶10,对应该比例下的线宽值,则墙体剖切线宽度为1.4mm,投影宽度为0.18mm;楼板剖切线宽度为0.7mm,投影线宽度与墙体一致。所谓公共边即为不同构造层之间重合的边线,为了清晰显示构造层之间的分别,公共边宽度值为1。

墙体的类型编辑器与楼板类似,但多一个垂直结构修改功能。如图3.76 所示墙体底部的墙饰条就是使用该功能引入轮廓线族而实现的,同理也可以引入分隔条等垂直结构构件。引入垂直结构构件后,该墙体类型即包含了该垂直构件的信息,不管在建模时使用如何的平面布局,直线或弧线,同一平面或互有高差,Revit 都会在墙体模型中自动计算并生成该垂直构件的形态。

图3.76 Revit 墙体结构及剖面表达

图3.77 Revit 楼板结构及剖面表达

如图3.78 所示是该墙体在不同详细程度模式下的显示效果。“粗略”模式下墙体显示厚度为250mm,外轮廓线粗实线显示;“中等”模式下则显示出构造层信息,分别为200mm 的结构层和两个25mm 的面层。Revit 无法做到只显示核心结构层。

图3.78 不同详细程度下墙体与楼板元件的显示

(2)可见性

墙体和楼板的可见性由可见性控制中的模型类别控制,也可以用过滤器通过不同条件控制,比如厚度、阶段、防火属性等。

(3)显示控制

墙体、楼板的显示控制受多个编辑器影响。对象样式和类型编辑器是模型构件显示形式的第一层控制,对象样式中定义了墙体与楼板的轮廓投影线及剖切线的线宽、线型、颜色,类型编辑器中则定义了不同材料剖切面的填充图案。模板设置中可根据需求直接在这两个设置面板中修改,任何修改都会应用到整个项目文件中。

图3.79 墙体在对象样式、类型编辑器、可见性设置中的设置

实际应用中,经常需要模型构件在不同的视图中以不同的方式显示,或不同的构件在同一视图中显示出统一的效果,比如一个平面中包含多个不同类型的墙体和楼板族,但制图要求在平面中所有剖面填充显示为浅灰色。这时候就可以在可见性设置中进行修改,因为可见性设置的控制优先级高于对象样式和类型编辑器,并且作用于特定视图,不会影响整个项目文件中模型构件的表达。这样既可以满足制图的需求,也可以保留建模时定义的不同墙体和楼板类别的信息。

根据图形设置优先级,还可在阶段设置、过滤器、替换图元中用其他设置替换对可见型设置中的属性。如图3.80 所示从左至右,优先级逐渐升高,右边设置逐步替换左边设置。除对象样式外,其他均只作用于单一视图。

2)天花板和屋顶

Revit 在进行不规则屋顶设计时更可以体现其三维空间平台的优势,既可以在任意剖切高度生成平面,也可以更直观地表达到各连接部位外观的效果。天花板设计也是如此,各种隔断及吊顶与平面的契合程度、在三维空间中的外观效果以及与机电及结构组件的综合协调等,都是在实践中可以充分发挥三维建模平台优势的部分。

图3.80 墙体的图形控制优先级替换

回到制图部分,天花板和屋顶都是复合结构的主体模型元件,在类型属性中可以编辑其构造层次、填充样式及其他属性。在属性栏中则可以控制工作平面、基准标高、坡度等。天花板平面和屋顶平面中墙体、柱、门窗等的表达与平面略有差异,无法全部由对象样式控制,这时就需要灵活运用其他图形显示设置以达到制图标准要求的效果,并通过制作视图样板的方式控制相同视图的图面表达。

图3.81 天花板、屋顶成图流程

(1)组成分析

图3.82 为天花板对象样式设置及类型编辑器,构造层次分为结构层及面层。结构层厚度为40mm,面层则为600mm×600mm 的铺装,厚15mm。Revit 在对象样式中的默认设置是天花板截面线宽度单位为5,投影线宽度单位为2。平面比例1∶100,天花板显示为投影线,线宽0.18mm;剖面比例1∶20,天花板显示为截面线,线宽为0.7mm。填充样式中交叉线宽设置为600mm×600mm。(www.xing528.com)

图3.82 天花板对象样式设置及类型编辑器

图3.83 为屋顶对象样式设置及类型编辑器,示例为钢屋架结构屋顶,构造层次包括面层密封膜、保温层及结构层的金属板和钢筋托梁层。平面比例1∶100,剖面1∶20。同理,根据线宽设置和对象样式可计算出屋顶平、剖面中,投影线宽为0.18,剖面线宽为0.7。“粗略”模式下可只显示天花或屋顶轮廓线,“中等”或“精细”模式下可显示构造层。同样,在天花板和屋顶中,Revit 也无法做到只显示核心结构层。

(2)可见性

天花板和屋顶的可见性由可见性控制中的模型类别控制,也可以用过滤器通过不同条件控制,比如厚度、阶段、防火属性等。

(3)显示控制

天花板和屋顶的显示形式受图形显示优先级的控制。图3.84 为屋顶构件在可见性设置、阶段设置、过滤器、替换图元中进行不同设置后的显示效果,从左至右,优先级逐渐升高,右边设置逐步替换左边设置。除对象样式外,其他均只作用于单一视图。

图3.83 屋顶对象样式设置及类型编辑器

图3.84 屋顶的图形控制优先级替换

3)楼梯

楼梯也是Revit 的预定义主体模型元件之一,设置较为复杂,不仅可以通过参数控制其基本属性,还可引入其他入族文件细化设计,比如用轮廓族模拟不同形式的楼梯突沿。Revit 有两种建立楼梯的方法,一个是以元件建立楼梯(Stair by Component),另一个是以草图建立楼梯(Stair by Sketch),以满足不同设计情景的需要。简单来说,以元件建立的楼梯各组成部分具有更强的关联性,以草图方式建立的楼梯则更为灵活多变,元件楼梯也可在需要的时候转换成草图楼梯,而草图楼梯则不可转换成元件楼梯。

图3.85 楼梯成图流程

(1)组成分析

楼梯的类型编辑器里定义了楼梯各个部分的几何关系,比如最大踢面高度、最小踏板深度、最小梯段宽度、梯段类型、平台类型、支撑、剖切标记等,梯段类型编辑器里可进一步设置有关梯段的各种属性,比如踏板厚度、轮廓、边缘长度、轮廓及材质,踢面的厚度、轮廓及材质,下侧表面形式等;平台类型里则可以定义平台的厚度、材质等。

图3.86 新建元件楼梯类型170max(R)_280min(T)。在类型属性编辑器中,将最小踏板深度设置为280mm;最大踢面高度设为170mm;梯段最小宽度为1000mm。在用户界面里选择梯段命令,用绘制楼梯路径的方式新建楼梯模型。选择楼梯,在属性栏中可发现,Revit 已通过综合计算楼层高度和踏板、踢面的设定值计算出楼梯的踏步数量为30、实际踏板深度为280mm 及实际竖板高度为166.7mm。接着在楼梯的类型属性编辑器的梯段及平台设置中,将整体厚度定义为180mm;结构深度定义为180mm;突沿轮廓定义中选择“球鼻形突沿”轮廓族文件,设置其长度为38.1mm,并只在楼梯前缘显示;踏板厚度设置为57mm。这个数值需要结合突沿样式及相关标准决定;踢面到踏板的连接类型选择“踏板延伸至踢面下”。检查平面及剖面的尺寸数值,确定楼梯的几何属性设置符合项目要求及建筑条例。

(2)可见性设置

楼梯的可见性由可见性控制中的模型和注释类别控制。进入模型平面视图,在可见性中选择楼梯类别并打开子类别菜单,可通过选择复选框来确定显示内容(见图3.87)。有些子分类内容是相对于特定视图的,大部分楼梯的子分类都是针对平面的,比如剖切线、轮廓线、楼梯路径等。又因为可见性设置优先级高过对象样式,只会对单一视图有影响,因此在某一视图对楼梯元件子类别的调整不会对其他视图造成影响(见图3.88)。

图3.86 楼梯类型编辑器

图3.87 楼梯元件子类别及平面显示效果

图3.88 楼梯元件子类别及剖面显示效果

(3)显示控制

对象样式和类型编辑器同样是楼梯元件的第一层控制,对象样式中定义了楼梯的踢面、踏步、轮廓、前缘线等的线宽、线型、颜色;类型编辑器中则定义每一个组成部分的几何属性、材料及每种材料剖切面的填充图案。模板设置中可根据需求直接在这两个设置面板中修改,任何修改都会应用到整个项目文件中。它们从最宏观的层面定义的模型的显示方式,表达了最直观的制图效果。

至于其他优先等级更高的设置,则更多是供设计人员在建模过程中灵活使用以起到分析协调的功效,当然也可以视图模板的形式存在项目模板文件中,以提高制图效率。如图3.89 所示,分别对可见性、过滤器、替换图元进行设置。

图3.90 清晰显示不同设置对图面效果的影响,可见性设置中楼梯踢面线的线型设置为虚线,替换了原对象样式中的实线设置;过滤器中设置所有踢面高度大于160mm 的楼梯投影线要以红色显示,这个设置替换了可见性设置中对子类别的所有定义,前缘线、踢面线被统一成红色的实线;最后在替换图元中,再次修改投影线及投影样式,可以看到这个设置再次替换了之前的定义,最终呈现出不同的效果。

图3.89 楼梯在对象样式、可见性设施、过滤器、替换图元中的设置

图3.90 楼梯的图形控制优先级替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