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网络群体行为涌现过程的建模、仿真及实证:相关文献综述

网络群体行为涌现过程的建模、仿真及实证:相关文献综述

时间:2023-11-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对群体态度极化的研究中,准确描述参与群体态度演化的心理过程及群体成员每一次做出选择的心理动向对研究结果意义重大。Chau et al.[45]参照社会评价理论设计了J-A模型,并通过仿真计算探讨了群体的态度演化规律。

网络群体行为涌现过程的建模、仿真及实证:相关文献综述

在新媒体背景下,Kleiner[33]探讨了公众舆情两极分化是否能够刺激个人参加合法的示威活动,认为公民的信仰和价值观会因为舆情两极化的刺激而变得活跃。王宏波等[34]认为,在舆情传播中对群体极化现象的抑制有利于加强对舆情传播的管理,营造公平正义环境,从而减少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焦德武[35]深入解析了舆情出现极化现象的原因,认为网络本身的特征是群体极化现象产生的物质基础,外部力量进一步促进了它的发展;史波[36]分析了网络舆情监督中群体极化现象的成因,提出了规避群体极化、更好地发挥网络舆情监督作用的策略;张桂霞[37]认为,群体表现出强烈的群体极化倾向,是群体性质、群体心理、选择性信息接受机制、网络议程设置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这些研究较多地从宏观角度来探讨群体性事件中的极化现象,但无论是原因的寻找还是策略的提出都没有较为可靠的实验分析和数据作为支撑。在对群体态度极化的研究中,准确描述参与群体态度演化的心理过程及群体成员每一次做出选择的心理动向对研究结果意义重大。例如:刘青[38]从新闻心理学传播学和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探析网络舆情中群体极化现象的成因,认为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能更有效地帮助政府和媒体进行舆情监测,更好地引导舆情;郭小平[39]研究了公共事件发生过程中出现的不同程度的群体极化倾向,认为造成群体极化现象与网络传播的窄化、网民的非理性从众等因素有关;Asch[40,41]从人关于物体大小的看法是如何受到别人的观点影响的实验中,得出在高度模糊不清的情况下,人们会表现出从众行为,但是当情况足够清晰时,人们还是表现出相当的从众行为。从心理学角度出发剖析群体的极化现象,可以非常准确地描绘个体在整个事件中的心理过程,但仅仅从心理学角度难以对极化现象的整体发展趋势进行探究,且对除群体心理以外的因素的把握不够准确。

经典极化模型主要有Deffuant et al.[42-43]提出的D-W模型及Jager et al.[44]提出的J-A模型。D-W模型考虑了当个体态度较为接近时,他们的态度会逐渐靠近而统一,并依此构建模型讨论了不同态度阈值对群体态度极化的影响,模型仿真表明高的阈值倾向于使态度统一,而较低的阈值则倾向于产生多个态度的小集团。Chau et al.[45]参照社会评价理论设计了J-A模型,并通过仿真计算探讨了群体的态度演化规律。Li et at.[46]用更接近真实社交网络结构的可调BA网络模型作为Agent邻接模型,同时在J-A经典模型的基础上将个体的态度值由单维拓展到多维。但这些经典模型和现实场景的结合不够密切,例如经典模型将所有个体看成同质个体,而现实中每个个体都具有不同的特性,每个个体之间相应的亲疏关系[47]在经典模型中也没有表现。同时,经典模型的仿真结果和实际相差较大,应用性较弱。研究发现,在经典模型的仿真结果中,个体最终的态度值分布在一个或几个值上,而在实际中,群体即使在极化后,仍会有少数个体的态度值呈现分散状态。(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