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网络群体行为的建模、仿真及实证

网络群体行为的建模、仿真及实证

时间:2023-11-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同步行为的涌现计算模型对同步现象的发现最早可以追溯到Huygens发现钟摆的同步及荷兰旅行家kaempfer发现的萤火虫的同步闪烁。[7]在此基础上,Kuramoto提出一个关于耦合振子同步振荡的简单模型。Kuramoto模型将耦合振子系统中的振子状态x用如下的微分方程来描述:其中,xi(i=1,2,…,n;μ∈(0,0.5],为影响参数。

网络群体行为的建模、仿真及实证

网络群体行为的爆发往往源于某一“导火索”事件,在事件信息传播过程中,参与群体规模由小到大,这一阶段就是群体行为的传播扩散阶段;随着事件信息的进一步传播,大规模的群体采取相同的行为方式或表现出对事件的相同态度,这个阶段为群体行为的产生阶段,涉及群体观点的初步交互;群体行为爆发之后,事件信息会在网络上普遍传播,个体通过观点的交互演化引起网络舆情演化,该阶段为集群行为的发展阶段,主要出现观点交互过程中的极化行为及同步行为。

(1)同步行为的涌现计算模型

对同步现象的发现最早可以追溯到Huygens发现钟摆的同步及荷兰旅行家kaempfer发现的萤火虫的同步闪烁。对同步问题进行开创性研究要归功于Winfree,他在1967年利用耦合振子,把同步问题转化为系统相位变化问题并进行了研究。[7]在此基础上,Kuramoto提出一个关于耦合振子同步振荡的简单模型。Kuramoto模型将耦合振子系统中的振子状态x(t)用如下的微分方程来描述:

其中,xi(t)(i=1,2,…,N)表示N个振子的相位,ci表示振子固有的振动频率,K(>0)为振子间的耦合强度。如果两个耦合振子的相位xi(t)和xj(t)之间以一定的比率m∶n(m和n都是整数)锁定,即<常数,那么就称这两个耦合振子达到了相位同步。

(2)极化行为的涌现计算模型

在极化模型中最经典的是D-W模型和J-A模型,而J-A模型更好地优化了D-W模型,不但考虑了社会评价理论中的同化效应,而且考虑了相斥及中立的情况,和现实的极化现象更为贴切,对极化过程的解释更具有科学意义和现实意义。J-A模型的具体定义如下:

第一,同化规则。

如果随机选取的两个节点a和b之间的态度距离小于d1,即

那么a和b两个节点的态度值相应发生改变,更新为:(www.xing528.com)

其中,i=1,2,3,…,n;μ∈(0,0.5],为影响参数。

第二,相斥规则。

如果随机选取的两个节点a和b之间的态度距离大于d2,即

则a和b两节点的态度值更新为:

其中,μ∈(0,0.5],为影响参数,且有定义:

第三:中立规则。

在其他情况下,a和b两节点的态度值不发生改变。

上述两个模型分别为同步和极化研究领域的经典基础模型,但是模型较为简单,不能实现较为复杂条件下的网络群体事件的建模和仿真,因此,本章以上述两个经典模型为基础,引入社会群体的从众性、网络关系等因素,以求实现复杂网络视角下的网络群体行为建模和仿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