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淮南子》:道治天下上|思想史论民廉

《淮南子》:道治天下上|思想史论民廉

时间:2023-11-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淮南子》认为,在专制君主条件下,现实政治发展能否表现出清廉内涵,这同基于广大普通民众之上所形成的政治、社会风气密不可分。由此可知,对《淮南子》而言,民风之美恶,于现实政治的廉洁与否关联密切。这是目前为止国内学界仅有的涉及《淮南子》廉政思想的两次学术会议,侧重于《淮南子》思想与当代中国廉政文化建设的理论探讨。其间学者们所提交的论文,此后均收入安徽省《淮南子》

《淮南子》:道治天下上|思想史论民廉

“民者国之本也”,作为传统王朝政治社会基础,民众在政治中的实际地位与作用,深为《淮南子》所重视。《淮南子》认为,在专制君主条件下,现实政治发展能否表现出清廉内涵,这同基于广大普通民众之上所形成的政治、社会风气密不可分。只有促使民众能够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在政治上认同和体现出“知廉耻”“修礼义”的思想内涵,才能实现“行齐于俗,可随也;事周于能,易为也”的社会廉政氛围,避免产生“廉有所在而不可公行也”[56]的消极情形,以此推动专制君主政治的廉洁发展。出于这种深刻的政治认识,《淮南子》着眼于民心、民生和民风三个方面,阐述其“民廉”思想。

首先,期待清廉政治,渴求“至德之世”,这是民心之所向。《淮南子》认为,“古者至德之世,贾便其肆,农乐其业,大夫安其职,而处士修其道”,在这种社会状态中,不论是君主,抑或各级官吏,都能安于其职,清廉自持,而且“世之主有欲利天下之心,是以人得自乐其间”[57],对广大的普通民众来说,这正是他们梦寐以求的政治理想。在《淮南子》看来,“三皇五帝,法籍殊方,其得民心均也”[58],“尧、舜、禹、汤,法籍殊类,得民心一也”[59],正是由于上古这些圣王们能够在其统治过程中,不贪于个人之享乐,而是“忧百姓之穷”,“衣寒食饥,养老弱而息劳倦也”[60],深刻体现出“为民而归之于君,为君又须重民”[61]的政治理念,因此民众才会拥护其治,安享其利。反之,历史上如夏桀、殷纣与秦始皇那样逆廉政而行贪暴,竭力“挠于其下,侵渔其民,以适无穷之欲”,只能造成“令苛者民乱”的政治恶果,以致于民心丧尽,王朝覆灭。

其次,坚持“清净无为”,实现廉政为民,这是民生之所本。“食者民之本也,民者国之本也”[62],在《淮南子》看来,民众的基本生存与王朝政治的现实发展密不可分,政兴则民利,政乱则民伤,这已被秦汉之际的历史发展充分证明。因此,只有统治者对民众“不忘于欲利之也”,践行清廉之仁政,“应时修备,富国利民”[63],才能“使百姓皆得反业修职”,在“清净无为”、与民休息的社会氛围中改善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条件。对专制君主政治而言,在最大程度上体现出廉政内涵,“上无苛令,官无烦治”,“工无伪事,农无遗力,士无隐行,官无失法”[64],“官无隐事,国无遗利”,这才是根本上既有利于广大民众安定生活,又有益于王朝政治良性发展的“治国之道”“成国之道”。在这种意义上,民生基于廉政,廉政生于民心。

最后,“养民以公”,导民以知“廉耻”,这是民风之所贵。“民无廉耻,不可治也;非修礼义,廉耻不立。民不知礼义,法弗能正也”[65],在《淮南子》看来,民众之是否认同与崇尚“廉耻”之风,这对专制君主政治的现实发展具有重大影响。因此,一方面,统治者必须积极倡导“廉耻”之风,表率那些“行足以为仪表,知足以决嫌疑,廉足以分财,信可使守约,作事可法,出言可道者”的“人之豪也”[66],促使民众能够“决其善志,防其邪心,启其善道,塞其奸路,与同出一道”,实现“民性可善,而风俗可美也”[67]的社会氛围,以此推动和促进王朝政治更好地趋向于廉政发展;另一方面,《淮南子》强调统治者“摄权势之柄,其于化民易矣”,所以应在“廉耻”之风形成中具有典范作用,做到“俭约以率下”,“所立于下者,不废于上;所禁于民者,不行于身”[68],能够“行为仪表于天下”。而且对于专制君主,还必须始终坚持“清净无为,政返于朴”的黄老“治术”,“其导民也,不贵难得之货,不器无用之物”,唯有如此,方能实现“其耕不强者,无以养生;其织不强者,无以掩形。有余不足,各归其身。衣食饶溢,奸邪不生,安乐无事,而天下均平”[69]的理想的廉政状态,让民众从中真正受益。由此可知,对《淮南子》而言,民风之美恶,于现实政治的廉洁与否关联密切。只有积极教化广大的普通民众,促其“好善乐正,不待禁诛而自中法度”[70],形成朴悫重厚之廉风,才能熏染各级官吏,促其在现实政治中更多地表现出清廉自守、仁政为民的合理内涵。

总而论之,“廉政”之于《淮南子》而言,并非只是专制君主与各级官吏之事,更与民众和社会风俗紧密相关,因此在王朝政治发展中,“廉政”实际上具有内在的社会整体性,体现在君、臣与民之间政治互动中。只有以“廉耻”之风促廉政之行,专制君主政治才能在“义者,非能遍利天下之民也,利一人而天下从风”[71]中得到更加稳定的发展。若以现代的政治视野进行审视,《淮南子》这种“民廉”思想十分值得我们重视与反思,对当代中国廉政建设与发展具有可贵的历史借鉴意义。良好的廉政发展,不论是古代,抑或现代,都是一项社会性、整体性的政治工程,离不开各个社会阶层的积极参与。只有执政者与广大普通民众共同具有强烈的廉政意识,自觉规范现实的政治行为,才能“营造一个良好的文化环境条件”,形成社会化的廉政氛围,为廉政制度发挥有效作用提供“重要保证”[72],最终实现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社会和谐、国家昌盛的理想发展状态。

【注释】

[1]初稿发表于《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5期;收入安徽省《淮南子》研究会主编:《〈淮南子〉廉政思想研究》,安徽人民出版社,2013年;荣获2013年淮南市纪委、安徽省《淮南子》研究会主办第二届“《淮南子》与廉政文化建设”二等奖。收入本书时标题及文字内容有修订。

[2]《淮南子集释·要略》,第1437页。

[3]学界对《淮南子》廉政思想已有所关注和探讨,但成果较少,仍有待于深入研究。现有代表性的成果有:周怀宇、李芹《〈淮南子〉廉政思想简论》(《淮南子研究》(第1卷),黄山书社,2006年,第62~68页),高旭《〈淮南子〉的忧乐观及其廉政思想》(《廉政文化研究》,2012年第6期)。值得一提的是,笔者曾在2012年9月、2013年9月参加安徽省《淮南子》研究会举办的“《淮南子》学术研讨会”,会议内容均包括“《淮南子》与廉政文化建设”的征文与研讨。这是目前为止国内学界仅有的涉及《淮南子》廉政思想的两次学术会议,侧重于《淮南子》思想与当代中国廉政文化建设的理论探讨。其间学者们所提交的论文,此后均收入安徽省《淮南子》研究会主编的《〈淮南子〉廉政思想研究》一书,由安徽人民出版社于2013年出版。

[4]《淮南子集释·要略》,第1463页。

[5]《淮南子集释·精神》,第553页。

[6]《淮南子集释·主术》,第611页。

[7]熊铁基:《秦汉新道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363页。

[8]《淮南子集释·主术》,第634页。

[9]同上,第612页。

[10]《淮南子集释·氾论》,第926页。

[11]《淮南子集释·本经》,第600~601页。

[12]《淮南子集释·兵略》,第1048页。

[13]《淮南子集释·主术》,第649页。

[14]戴黍:《〈淮南子〉治道思想研究》,第142页。

[15]《淮南子集释·氾论》,第942~943页。

[16]《淮南子集释·齐俗》,第826页。

[17]《淮南子集释·道应》,第894页。

[18]《淮南子集释·齐俗》,第826页。

[19]《淮南子集释·兵略》,第1055页。

[20]《淮南子集释·俶真》,第148页。

[21]《淮南子集释·人间》,第1237页。

[22]《淮南子集释·俶真》,第143页。

[23]《淮南子集释·诠言》,第1034页。

[24]《淮南子集释·原道》,第62页。

[25]《淮南子集释·诠言》,第996页。

[26]《淮南子集释·道应》,第906页。

[27]《淮南子集释·本经》,第555页。

[28]《淮南子集释·主术》,第652页。

[29]同上,第649页。

[30]《淮南子集释·诠言》,第1002页。

[31]同上,第997页。

[32]《淮南子集释·主术》,第664页。

[33]《淮南子集释·泰族》,第1396页。

[34]《淮南子集释·诠言》,第1039页。(www.xing528.com)

[35]《淮南子集释·诠言》,第1039页。

[36]《淮南子集释·说山》,第1142页。

[37]《淮南子集释·道应》,第869页。

[38]《老子注译及评介·七章》(修订增补本),第83页。

[39]《老子注译及评介·四十四章》(修订增补本),第234页。

[40]《淮南子集释·主术》,第698页。

[41]同上,第699页。

[42]《淮南子集释·氾论》,第966页。

[43]《淮南子集释·兵略》,第1080页。

[44]《淮南子集释·主术》,第659页。

[45]《淮南子集释·泰族》,第1405页。

[46]《淮南子集释·主术》,第656~657页。

[47]《淮南子集释·主术》,第668页。

[48]《淮南子集释·主术》,第664页。

[49]《淮南子集释·说山》,第1149页。

[50]《淮南子集释·精神》,第549页。

[51]《淮南子集释·主术》,第689页。

[52]《淮南子集释·诠言》,第1037页。

[53]《淮南子集释·诠言》,第1008~1009页。

[54]同上,第1035页。

[55]雷健坤:《综合与重构——〈淮南子〉与中国传统文化》,第129页。

[56]《淮南子集释·齐俗》,第767页。

[57]《淮南子集释·俶真》,第156~157页。

[58]《淮南子集释·齐俗》,第800页。

[59]《淮南子集释·说林》,第1231页。

[60]《淮南子集释·修务》,第1319页。

[61]刘泽华:《王权思想论》,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11页。

[62]《淮南子集释·主术》,第685页。

[63]同上,第688页。

[64]《淮南子集释·缪称》,第736页。

[65]《淮南子集释·泰族》,第1405页。

[66]《淮南子集释·泰族》,第1407页。

[67]同上,第1403页。

[68]《淮南子集释·主术》,第662页。

[69]《淮南子集释·齐俗》,第821页。

[70]《淮南子集释·主术》,第677页。

[71]同上,第680页。

[72]焦健:《当代中国廉政制度预设新论》,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364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