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淮南子:身体超脱与仙道思想

淮南子:身体超脱与仙道思想

时间:2023-11-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40]《淮南子》认为真正的修“道”,必先修“形”,而“形”也只有经由全“形”不亏的阶段,再进入“离形去知”的阶段后,才能与“道”相居,“洞于化通”,达到仙道化的生命境界。也即是说,对“形”的重视与存养,并不是《淮南子》养生修炼的终极目的,而仅是一座超越生命世俗限制的必经桥梁。这种对“形”的遗弃,实质上就是对人类身体的自然桎梏的仙道化否定与超脱。

淮南子:身体超脱与仙道思想

庄子的“治身”思想一脉相承,《淮南子》对“形”的存养反思,同样没有止步于长寿延命的世俗目的,而是在汉代历史条件下,向着超越性的生命信仰方向更为深入的推进。如庄子一样,《淮南子》在“啮缺问道”的寓言中,再次重申“正女形”的观点,将“形”与“道”的神仙化实现相结合,认为修“形”对于修“道”成仙具有特殊意义:

啮缺问道于被衣,被衣曰:“正女形,壹女视,天和将至。摄女知,正女度,神将来舍。德将来附若美,而道将为女居。憃乎若新生之犊,而无求其故。”[39]

仍借“颜回”之言,阐释“坐忘”的修道方式,并对“形”的特殊表现论说:

仲尼遽然曰:“何谓坐忘?”颜回曰:“堕支体,黜聪明,离形去知,洞于化通,是谓坐忘。”仲尼曰:“洞则无善也,化则无常矣。”[40](www.xing528.com)

《淮南子》认为真正的修“道”,必先修“形”,而“形”也只有经由全“形”不亏的阶段,再进入“离形去知”的阶段后,才能与“道”相居,“洞于化通”,达到仙道化的生命境界。也即是说,对“形”的重视与存养,并不是《淮南子》养生修炼的终极目的,而仅是一座超越生命世俗限制的必经桥梁。由重“形”而离“形”,由修“形”而修“道”,由“形”得而“道”得,《淮南子》这种“形”“道”兼修,以“形”入“道”的生命哲思,在某种意义上,已经为后世道教所主张的“蜕解”成仙的得道途径,开辟和奠定了初始的思想基础。出于这种仙道化的认识,《淮南子》在养生修炼上将“养形”视为仅次于“养神”的重要地位,“治身,太上养神,其次养形”[41],并在“王乔、赤松子”等人的成仙路径上,明确提到“遗形”而“游”的可行性,“今夫王乔、赤诵子,吹呕呼吸,吐故内新,遗形去智,抱素反真,以游玄眇,上通云天[42]。这种对“形”的遗弃,实质上就是对人类身体的自然桎梏的仙道化否定与超脱。

“形”何以为“生之舍也”,这是《淮南子》生命哲学阐释的首要问题。由于黄老政治的积极影响,西汉前期的社会经济发展稳定繁荣,统治阶层对生命修养与信仰的关注也日益突出。受这种时代氛围的作用,作为王者之书的《淮南子》在“养形”观念上虽然渊源于老庄,但又比后者更加丰富深入,也更具有世俗性、信仰性。《淮南子》将“形”视为生命之“舍”,既满足了汉人通过“养形”实现长寿延命的世俗要求,也为那些渴望修道成仙之人,提供了遗“形”脱“舍”而得道的实现途径,这充分反映出汉人对现实生命的双重精神诉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