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2015古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一個多分支的古琴流派

2015古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一個多分支的古琴流派

时间:2023-11-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諸城派古琴是一個以諸城爲源頭,以濟南、青島爲主要基地發展起來的古琴流派,又是一個多分支的古琴流派。可見梅庵派古琴既是一個獨立的古琴流派,也可以把它看做是諸城派古琴在山東本土以外的一個分支。此譜是王既甫、王心源、王秀南祖孫三代家傳的琴譜,是諸城派的主要琴譜之一。

2015古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一個多分支的古琴流派

諸城派古琴是一個以諸城爲源頭,以濟南、青島爲主要基地發展起來的古琴流派,又是一個多分支的古琴流派。就省外分支而言,有王燕卿爲代表的分支——梅庵派;就省內而言,有詹澂秋爲代表的分支——濟南古琴,有張育瑾爲代表的另一分支。

王燕卿(王賓魯,1867—1921),山東諸城普橋村人,師承王泠泉,梅庵派創始人。他在繼承金陵派風格特點的基礎上,重視吸收民間音樂元素,大膽革新指法技法,對諸城派琴曲進行了不同程度的加工整理,使其更加具有山東的地方特色。1911年經康有爲推薦,受江謙校長聘請,到南京高等師範學校“梅庵園”教授古琴和琵琶[7]。輯有《梅庵琴譜》,傳授了徐立孫、邵大蘇等許多學生。可見梅庵派古琴既是一個獨立的古琴流派,也可以把它看做是諸城派古琴在山東本土以外的一個分支。

詹澂秋(詹智濬,1890—1973),湖北襄陽人,師承王心葵,濟南古琴代表性傳承人。曾任山東省文史館館員、山東省政協委員和中央音樂學院民族音樂研究所特邀研究員。他技藝高超、德高望重,全面繼承了王心葵的藝術成就和風格特點,是繼“諸城三王”之後齊魯大地最負盛名的現代琴家。1956年中國音樂家協會副主席、北京古琴研究會會長查阜西率“萬里訪古琴”小組,首站來到濟南,採訪了詹澂秋並錄音琴曲16首。其中《石上流泉》、《雙鶴聽泉》、《良宵引》、《秋江夜泊》、小《流水》5首,被收入1962年人民音樂出版社出版的《古琴曲集》,廣爲流傳。輯有《梅雲館琴譜》、《琴歌集》等。據《桐蔭山館琴譜》傳承表所載,傳授學生26人。

1909年諸城派古琴第三代傳人王心葵,到濟南東流水成立“音樂傳習會”傳授古琴,開創了濟南古琴的先河。由於濟南是山東省會的特殊地位,諸城派古琴一經傳入濟南便得到迅速的發展。1919年王心葵赴北京大學任教後,詹澂秋接過古琴傳承的重任,以畢生的精力,把濟南古琴的發展推向了一個新高潮。他是建國前後,諸城派古琴在山東本土承前繼後的一代古琴名家。從《桐蔭山館琴譜》傳承表看,詹澂秋是歷代諸城派古琴傳人中傳授學生最多的一位琴家。可見濟南古琴來源於諸城派古琴,是諸城派古琴在山東本土的主流分支。(www.xing528.com)

張育瑾(1914—1981),山東膠南縣人,師承王心源之子王秀南,是諸城派古琴在山東本土另一分支的代表性傳承人。曾任山東藝術專科學校音樂科副主任、古琴教師,山東海洋學院教學行政科長。1961年曾與詹澂秋一起創辦“濟南古琴研究會”並任會長。他一生潛心研究諸城派古琴,撰寫了多篇學術論文,並與夫人王鳳襄一起整理了《桐蔭山館琴譜》。此譜是王既甫、王心源、王秀南祖孫三代家傳的琴譜,是諸城派的主要琴譜之一。據《桐蔭山館琴譜》所載,傳授學生12人。

諸城派古琴在山東本土最原始、最具權威性的兩個傳承表,是1959年第三期《音樂研究》發表的張育瑾《山東諸城古琴》一文的傳承表,1993年山東文藝出版社出版的《桐蔭山館琴譜》的傳承表。前表是張育瑾經過調查研究,並徵得詹澂秋同意的最早的傳承表,後表是張育瑾去世12年後,由他的夫人王鳳襄和他的學生卞玉鐸籌措出版的。對照前表,後表在詹澂秋的名下增加了6人,在張育瑾的名下增加了9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