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三高祠:宋代名人范蠡纪念地

三高祠:宋代名人范蠡纪念地

时间:2023-11-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三高祠与鲈乡亭旧影范蠡像“三高”之名始于宋熙宁三年,知县林肇将范蠡、张翰、陆龟蒙三人画像绘于鲈乡亭壁上。当时人认为,范、张、陆三人都洞悉世事,急流勇退,保持高风亮节,称为“高士”。宋乾道三年,知县赵伯虚重建三高祠于钓雪滩上,由范成大撰《三高祠记》。宋宝祐三年,知县曹良朋重建三高祠,王份后人王栗捐地,使三高祠的范围得以扩大,山阴陆壑记。元延祐七年,知州陈璧修三高祠。清道光末年,知县左仁重建三高祠。

三高祠:宋代名人范蠡纪念地

三高祠,祀吴越春秋时越国大夫范蠡、西晋大司马东曹掾张翰和唐代湖州、苏州刺史幕僚陆龟蒙,在垂虹桥北侧的钓雪滩上,原在垂虹桥西堍底定亭南。

三高祠与鲈乡亭旧影

范蠡像

“三高”之名始于宋熙宁三年(1070),知县林肇将范蠡、张翰、陆龟蒙三人画像绘于鲈乡亭壁上。当时人认为,范、张、陆三人都洞悉世事,急流勇退,保持高风亮节,称为“高士”。宋元祐年间(1086—1094),王辟代行县令之事,建三高祠,并绘三人之像于墙上。元符二年(1099),主簿程俱重建。元符三年(1100),知县石处道在祠内塑三高士像,并亲自撰记。宋建炎(1127—1130)初,祠遭战火毁。宋绍兴三年(1133),县尉杨同、祝师龙重建。宋乾道三年(1167),知县赵伯虚重建三高祠于钓雪滩上,由范成大撰《三高祠记》。宋淳熙六年(1179),知县陈翥修,并刻三高画像于石。宋嘉泰三年(1203),知县王益祥修。宋宝祐三年(1255),知县曹良朋重建三高祠,王份后人王栗捐地,使三高祠的范围得以扩大,山阴陆壑记。

元延祐七年(1320),知州陈璧修三高祠。泰定元年(1324)八月,官吏请以陆龟蒙裔孙陆元吉为祭祀主奉,陆置祭田五十亩,并作记。元末,祠毁于兵火。明洪武元年(1368),知州孔克中重建,大梁赵钧作记。成化八年(1472),知县王迪修。清乾隆七年(1742),道士吴锦源募修。当时规定,官方在每年春秋两季第二月初五致祭。祝文曰:

张翰像(www.xing528.com)

陆龟蒙像

“功高南越,遂成烟水,之游迹远。东曹遽动,莼鲈之兴。官辞补阙,名号天随。景仰三公之高风,激厉多士之清操。事迹显于前代,祠祀奉于当朝洁牲,既陈惟神是鉴。”

乾隆年间,乾隆帝下江南来吴江两度吟咏了垂虹桥畔的三高祠,一首题于乾隆二十二年(1757),诗曰:“碑记今观范成大,画图昔咏李公麟。三吴共仰三高节,避世常为住世人。”三高祠于宋乾道三年(1167)由范成大作记;李公麟是北宋的著名画家,作有《吴中三贤图》(三贤即指“三高”:范蠡、张翰和陆龟蒙),乾隆帝曾为其题句。另一首题于乾隆二十七年(1762),诗曰:“避祸何曾忘货殖,思莼直是见几图。天随不赴蒲轮召,一例三高安勉殊。”第一、二、三句依次写了“三高”。

清道光末年,知县左仁重建三高祠。咸丰十年(1860),祠被毁。光绪年间(1875—1908),松陵人吴仁杰等将祠改建在西门外文昌道院东南隅之鲈乡亭。安徽无为人、光绪年间吴江知县蒋犀林题有一联:“秋色满东南,看滩回钓雪,桥卧长虹,廿五年宦迹重经,大好停车爱枫晚;乡心动寥廓,忆屋绕春山,村堆黄叶,三十载归田来赋,且教借箸味莼羹。”常熟人、民国初年任吴江知事的丁祖荫也题有一联:“逝水如斯,愧我重来问道晚;高山仰止,始知今日布衣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