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环洱海区域传统聚落空间形态分析

环洱海区域传统聚落空间形态分析

时间:2023-11-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自然环境决定了环洱海区域的传统聚落多集中于洱海西岸,苍山的地质构造必然会对传统聚落的营建产生影响。环洱海区域传统聚落的选址从山坡地区向平坝地区过渡,除洱海水位下降的原因之外,地震对传统聚落的破坏也是人们选择搬迁的主要因素之一。人们利用苍山、洱海之间的自然环境,在环洱海区域传统聚落内引入苍山溪流的水灌溉农田,利用水流的力量建水碓房,引溪流入城,用于防火等;修建水闸,根据当地季节特点灵活理水等。

环洱海区域传统聚落空间形态分析

洱海以东为云贵高原之云南高原主体,山体与洱海之间为狭长的坝区,坝区面积较小,山体坡度较陡。自然环境决定了环洱海区域的传统聚落多集中于洱海西岸,苍山地质构造必然会对传统聚落的营建产生影响。

地质学的角度看,苍山是中国唐古拉-昌都-兰坪-思茅褶皱带和东部中国南部板块-扬子古板块碰撞汇合区,处于澜沧江断裂带(板块缝合线)、金沙江缝合带、红河断裂带、哀牢山断裂带结合部。苍山为被断层围陷的断块山,核部为变质岩体的复式背斜,西翼为一组西倾的逆冲断层与次级褶皱,东翼为早期东倾逆冲断层,后期转化为正断层;北段为洱海断裂;南端西洱河近东西向断裂。苍山、洱海在地形上表现明显的山-盆组合格局,这是区域地貌的最大特色(图4.6)。苍山总体属于构造侵蚀地貌,从北到南连绵约50km,由海拔4000m左右的十九峰组成,其间东坡有十八溪切入。主要有冰川地貌、峡谷地貌、花岗岩峰林/峰丛地貌、岩溶地貌、构造地貌等。复杂的地质构造运动使洱海地区多次发生地震,对传统聚落的构建也提出了抗震设防的要求。环洱海区域传统聚落的选址从山坡地区向平坝地区过渡,除洱海水位下降的原因之外,地震对传统聚落的破坏也是人们选择搬迁的主要因素之一。南诏太和城遗址虽然有较好的地势用于军事防御,但常年的地震与水患也使人们在兴建羊苴咩城和大厘城时,选择相对平缓的平坝地区。传统聚落建筑的建造也突出抗震的结构,加强建筑的整体抗震能力。

图4.6 苍山地质构造分析图

来源:大理白族自治州苍山保护管理局《苍山志》

苍山属亚热带,汛期(5—10月)受西南暖湿气流的控制。由于这支气流十分潮湿,水汽含量极为充沛,所以在雨季造成大量降水。枯季(11月至次年4月)控制环洱海区域的主要气流为西方干暖气团。这支气流来自伊朗、巴基斯坦和印度半岛,经青藏高原南侧进入大理地区。在这支气流的控制下,形成了苍山地段天气晴朗、云少、降水少、日照充足、风大的气候特征。在枯季时有北方冷空气南下,苍山顶部有降雨降雪过程,一般在海拔3000m左右时,有较大降雨降雪过程。进入汛期,苍山溪流的水会带着沙石顺流而下,淹没农田,冲毁城壕与房屋。这使人们在传统聚落的选址过程中,逐渐根据气候变化与季节交替时的自然规律,积累理水与治水的经验,以运用于传统聚落的营建。(www.xing528.com)

人们利用苍山、洱海之间的自然环境,在环洱海区域传统聚落内引入苍山溪流的水灌溉农田,利用水流的力量建水碓房(图4.7),引溪流入城,用于防火等;修建水闸,根据当地季节特点灵活理水等。这些宝贵的环境生态智慧,都是在对自然环境充分理解的基础上掌握自然规律,并与传统聚落的发展相协调,最终形成的宝贵经验。

图4.7 喜洲古镇十字街示意图

来源:董承汉《喜洲珍闻纪实(增订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