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环洱海区域传统聚落空间形态研究结果

环洱海区域传统聚落空间形态研究结果

时间:2023-11-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聚落是独特的,其空间也是独创的,被认为是散布在大地上奇特的点群。作为西方社会与自然科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态学”这个始于生物研究方法的形态概念,广泛地应用于传统历史学、人类学等其他学科研究中。以不同时期环洱海区域代表性传统聚落为例,研究其空间形态所体现出的环境生态特征,以及各环境生态因素对传统聚落空间形态演变的影响。

环洱海区域传统聚落空间形态研究结果

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Richthofen)曾指出,“人类定着于地表,并占领地表,其中一种占领样式即为聚落”。英国地理学家海德(Peter Haggett)将“聚落”定义为:“人类占据地表的一种具体表现,是形成地形的重要组成部分。”“聚落”一词起源颇早,汉代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中“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汉代班固汉书·沟洫志》中“或久无害,稍筑室宅,遂成聚落”。聚落是独特的,其空间也是独创的,被认为是散布在大地上奇特的点群。聚落分为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

空间指物质存在的广延性,“寥寥空宇中,所将在玄虚”(《文选·左思·〈咏史诗〉》),“空,廓也”(李善注)。“空”有虚无、空旷、广大之义,既可以向外无限扩展延伸,又可以容纳他物;“间”是充实界面的内实体。空间是复杂多元的,内空间、语言与空间、建筑空间、虚空间、图绘空间、国际空间、探索空间、外部空间等,成为2001年英国剑桥大学达尔文学院年度论坛的空间主题内容。空间是形体向内与向外扩延的一种视觉上与心理上的形体感觉。“形态学(morphology)”一词源于希腊语morphe(形)和logos(逻辑),意指形式的构成逻辑。作为西方社会与自然科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态学”这个始于生物研究方法的形态概念,广泛地应用于传统历史学人类学等其他学科研究中。

空间形态是实体形态与负形空间的综合结果,包含空间的内涵与物体形态的内涵,是物理感受和心理感受的综合结果。空间形态传达的不仅是一种三维的立体形状,同时还具有时间因素、空间因素和人的因素的特征,它是形态与空间、理性与感性、物质与意识的高度统一。空间形态的要素按照空间的本质分为现实空间形态(自然空间形态、人工空间形态)与非现实空间形态(纯粹形态、几何形态、抽象形态、虚拟形态);按照空间的功能分,空间形态的形状要素包括点状体、线状体、面状体、块状体四大基本类型。空间形态的形式美法则、形式感觉、构成原理(空间与功能、结构、时间)、主要表达方式(2.5维、几何形体表达、线性表达、面形表达、仿生形态表达)等成了空间形态的研究方向与发展趋势。空间形态由空间位置、空间布局(空间秩序)、空间界面(空间要素)等组成,并形成相应的空间形态整体特征(空间感),影响了空间使用者的空间认识和行为。(www.xing528.com)

本书中的传统聚落空间形态研究,以环洱海区域的传统聚落为研究对象,从环境生态学的视角,从传统聚落的宏观、中观和微观3个层级出发,以传统聚落的平面形态、街巷、公共建筑、民居院落空间为主,探讨环洱海区域传统聚落空间形态的演变。运用分形理论中的计盒维数研究方法,通过可量化的数据分析,比较传统聚落空间形态变化的特点,探讨其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以不同时期环洱海区域代表性传统聚落为例,研究其空间形态所体现出的环境生态特征,以及各环境生态因素对传统聚落空间形态演变的影响。将环境生态系统的理论与传统聚落的可持续发展相结合,尝试构建环洱海区域传统聚落的生态可持续发展模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