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课堂艺术:科学思维方法揭示教材隐性联系

课堂艺术:科学思维方法揭示教材隐性联系

时间:2023-11-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哲学的科学思维方法告诉我们,人的认识过程是形成概念,进而构成判断和推理,逐步把握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过程。近年高考突出了对推理能力的考查,因而在教学中,利用概念和书本中的某些语句,进行判断和推理,推论出新的知识联系,从中不断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方法。教材在阐述时,往往通过一些看似不重要的语句来阐述知识的关系,抓住这些语句,将之作为推理的前提,遵循推理规则,可以挖掘出知识间内在的隐性联系。

课堂艺术:科学思维方法揭示教材隐性联系

哲学科学思维方法告诉我们,人的认识过程是形成概念,进而构成判断和推理,逐步把握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过程。推理是一种获得新知识的方法。近年高考突出了对推理能力的考查,因而在教学中,利用概念和书本中的某些语句,进行判断和推理,推论出新的知识联系,从中不断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方法。

概念是反映对象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它深刻反映着一类事物的本质属性,我们获得新认识的起点,通过对概念的内涵的分析,进行判断和推理,可以将概念延伸到与之相关的其他知识。如经济常识中的“经济效益”,从概念中的“社会需要的劳动成果”及教材“生产出适合市场需要的商品和劳务”中判断:经济效益是来自能得到社会承认的产品(即其价值能让渡成功),而非产出的所有产品。比较经济效益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两者的区别是明显的,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者的生产效率”,它不论是否交换成功,因而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并非劳动生产率高的就等于经济效益高,而经济效益高的必定是劳动生产率高。(www.xing528.com)

教材在阐述时,往往通过一些看似不重要的语句来阐述知识的关系,抓住这些语句,将之作为推理的前提,遵循推理规则,可以挖掘出知识间内在的隐性联系。如经济常识第五课中的“财政收入与国民收入”,引导学生从教材的“在国民收入的总量中,一部分要归国家占有”及“强制性地征收一部分社会产品,形成国家掌握的收入”中推出:“财政收入是国民收入中的一部分”;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推论:国民收入是社会净产值,是社会总产值的一部分,来自社会生产部门,那么财政收入也应来自社会生产部门,因而制约财政收入的根本因素是社会生产水平,即经济发展水平。这样,通过财政收入与国民收入的内在联系的挖掘,形成一个内在联系的整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