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武术内功修炼的实践效果

武术内功修炼的实践效果

时间:2023-11-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因而本节主要阐述以风格将武术分类的内家和外家。武术内家和外家之说的产生也绝非偶然,这与明清的太极拳、八卦掌、形意拳的出现都密切相关。此时,拳术的分流势在必行,而内家和外家之说,恰好适应了这一需要,使中华武术流派形成。内家、外家之说对推动中华武术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由于黄宗义其子对所谓内家、外家也没有做明确的规定和明确清晰的阐释,此说一经问世就引起了武术界组织上、思想上的混乱。

武术内功修炼的实践效果

武术的流派分类,历史上曾用过多种方法,诸如明末清初的内家外家分类,民国初年的以江河流域、以地理位置的分类法等。这些分类即使有其道理,也曾对人们认识武术流派的风格特点起过积极的引导作用,但都不够全面和完善。现代较科学的分类方法已取代了过去的分类法,然而旧的流派分类法毕竟是一种历史存在,曾对武术都有过一定的影响。因而本节主要阐述以风格将武术分类的内家和外家。

明末清初,著名学者黄宗义为武术家王征南作有“墓志铭”时写道:“有所谓内家者,以静制动,犯者应手即扑,故别少林外家。”其子黄百家曾从王征南习武练功,后根据王征南意著《内家拳法》流传后世。《内家拳法》详细地叙述了内家拳的源流、特点、技法。之后,内家外家之说也在武术界广泛地流行,直至清代末期成了约定俗成的分类说法。武术内家和外家之说的产生也绝非偶然,这与明清太极拳、八卦掌、形意拳的出现都密切相关。太极拳、八卦掌、形意拳,其不论风格、技术都和以少林拳为代表的富于阳刚之气的拳术拳法不同,它们的拳法意蕴更深奥,技术更玄妙,出拳更飘逸,更洒脱,其呈一派地道的中国道家风范。也正因为如此,中华武术完成了文化上的全面嬗变,形成了风格迥异、具有互补性的两类拳术。此时,拳术的分流势在必行,而内家和外家之说,恰好适应了这一需要,使中华武术流派形成。

内家、外家之说对推动中华武术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由于黄宗义其子对所谓内家、外家也没有做明确的规定和明确清晰的阐释,此说一经问世就引起了武术界组织上、思想上的混乱。各拳术家也开始随即自动“对号入座”,以内功自居的把自己的拳术划入了内家,以外功显著的自然归入外家,接下来,就开始出现了争论谁高谁低的问题。这种争论甚至持续了近两个世纪,直到现在,仍未彻底休战。根据武术史来看,清末民初是武术界发展中最混乱的时期,即使这种混乱由多种因素造成,但也与武术乱归内家外家有关。武术界的这种归附之风,一方面反映出了武术界的小农归宗意识,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了武术人士潜在的急于自我认可的心态。由于认识上的混乱,对内家外家的解释出现了大相径庭的说法。一种认为内家以训练精、气、神的内功为主,外家以练筋、骨、肉为主;一种认为内家拳是太极拳、八卦拳、形意拳的总称,而外家则指少林拳,诸如在章乃器《科学的内功拳》中说:“内功拳是形意拳、太极拳、八卦掌、意拳等的总称。它的锻炼方法,是要内外兼修心身交益,锻炼的效果,不在肌肉的发达,而在内脏的坚实和舒适。所以,对于专重外廓发达的外功拳,而称之为内功拳。”另一种观点认为,少林和尚剃度出家,若习武则称为“外家拳”,世俗人所习练的武术称“内家拳”,如在《少林拳术秘诀》中有说:“所谓之内家,即尘世间普通之称,如佛门之所谓在家是也。外家者,即沙门方外之谓,以示与内有别也。”当然,这种说法与黄宗义父子的本意大相径庭。实际上,任何一个完整的拳术流派都必须具备内外两种功法,内功包括练气、练意、练神以及对武术境界的领悟和理解之法;外功包括强体增力之法、训练身体反应灵敏之法和包括套路在内的技击技法。所以,练筋骨肉为外家、练精气神为内家的说法,只不过是按表面分配。(www.xing528.com)

但是,中华武术确实存在着两种风格截然不同的拳术,这两种拳术都注重内壮外强,只不过外在的表现形式有较大的区别,即一种为阳性形式。阳性拳以刚为主,以动制动,或以动制静,快打快攻,拳法凌厉,拳式勇猛。诸如南拳、长拳等。另一种为阴性形式。这种拳术以柔静为外在表现形式,强调以静制动,以柔克刚,充分发挥意念的主导作用,诸如太极拳、八卦拳等。从这一理论来看,内家、外家之说还是有其存在价值的。当然,内家、外家都是中华武术的两种表现形式,不存在谁高谁低,只要功深技高,都能成为克敌取胜和养生健体的法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