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地理环境对民族服饰的影响-袍子与靴子

地理环境对民族服饰的影响-袍子与靴子

时间:2023-11-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国东北的狩猎民族,西北地区和青藏高原的游牧民族及部分农耕民族,也外穿长袍,同时足蹬靴子。除气温较高的新疆,男子的袍子长至膝盖下,其他地域袍子都很长,蒙古袍和鄂伦春族的袍长及脚背,藏袍有的比身体还长,骑在马上可护住膝盖乃至小腿。图10富有民族特色的袍子靴子也是上述地区各民族的服饰之一,是适应自然环境的产物。藏族的靴子种类较多,有全牛皮靴、条绒腰花靴和毛棉花氆氇腰及箕巴靴等。

地理环境对民族服饰的影响-袍子与靴子

身着长袍的民族不仅限于信奉伊斯兰教阿拉伯人。我国东北的狩猎民族,西北地区和青藏高原游牧民族及部分农耕民族,也外穿长袍,同时足蹬靴子。

阿拉伯人地处西亚和北非,这里是世界上沙漠最大、最集中的地区。气候干燥,天气晴朗,日照强烈,很少见到阴雨天气,一旦大风骤起则飞沙走石,不见天日。阿拉伯人的宽大长袍非常适合这一气候特征的要求,白色的大袍将身体包起来,既可以遮挡住太阳的强光,保护皮肤不受伤害,也可以遮挡住飞扬的沙石和尘土。

满族锡伯族人多穿旗袍,其样式和结构简单,圆领、大襟、窄袖,四面开禊,带扣绊。袖口上常加上一个半圆形的“袖头”,也称“箭袖”。四面开禊利于马上行动,袖窄则紧趁、利索。冬季射箭时,箭袖放下来可以保护手背和御寒。

鄂伦春族因地处高纬及狩猎的需要,喜爱穿耐磨性强和御寒性高的皮装,多以狍皮制作而成,长袍拖至脚背。男式中间开衩,以适于骑射和奔跃;女式皮袍则两侧开衩齐腰,其衣襟、袖口、底边及开衩处均绣有花卉鸟兽图案,形态粗犷、大气。赫哲族穿的鱼皮长衫(用数张熟好的鱼皮缀连、缝制而成)颇似旗袍,别具风采。

蒙古袍是蒙古族传统服装,多用羊皮制成,比较肥大,既便于骑马时护住膝盖,又能在夜间当被盖,蒙古袍细而长的袖筒在冬天可为骑马人的双手御寒,在夏天可防蚊虫叮咬。红绿绸带扎系腰间,可使腰肋骨垂直稳定和更加强健有力,并有御寒和装饰作用。

青藏高原的藏民均穿藏袍。藏袍的特点是大襟、长袖、肥腰、无兜。牧区多以皮袍为主,城镇居民多以氆氇为料,也有用哔叽等制作的。青藏高原日夜温差大,藏族牧民即使在夏季也多穿着皮袍,以适应天气的骤变,当正午阳光强烈、气温较高时,他们就将袍子缠于腰间,或将右胳膊露在袍外,形成了一种别致、优雅的穿戴风格。冬季寒冷,还可将长长的袖子当“口罩” 护住口鼻。(www.xing528.com)

在多民族聚居的新疆,维吾尔族男子穿的齐膝对襟长袍“袷袢”十分普遍,乌孜别克族称之为“托尼”,哈萨克、柯尔克孜、塔塔克等族也都类似,有棉的,也有用驼毛织成的。

袍子是我国主要的御寒民族服装之一。上述着袍民族的分布区域,均为较高纬度和较高海拔的地区,袍子的结构具有明显的御寒功能。除气温较高的新疆,男子的袍子长至膝盖下,其他地域袍子都很长,蒙古袍和鄂伦春族的袍长及脚背,藏袍有的比身体还长,骑在马上可护住膝盖乃至小腿。袍的袖子一般都很长,藏袍的袖子有的比胳膊还长40厘米左右,长长的袖子既可以护住双手,又可以举起护住面部。斜襟、右衽或左衽可以防止冷空气进入。穿袍者均束腰,主要是为了防止冷空气的上下对流,尤其可以保住身体上部的热量。袍子的原料多选用本地羊皮、羊毛制品(氆氇等)、狍子皮、鱼皮及布、丝绸等,因气温的地域不同和季节变化袍子有皮、夹、单之分(见图10)。

图10 富有民族特色的袍子

靴子也是上述地区各民族的服饰之一,是适应自然环境的产物。蒙古族男女一年四季都穿皮靴,冬天靴里套羊毛毡袜。藏族的靴子种类较多,有全牛皮靴、条绒腰花靴和毛棉花氆氇腰及箕巴靴等。哈萨克族牧民多穿长筒马靴。维吾尔族人多穿半高筒靴。乌孜别克族人喜爱穿“奥台克”(意为皮靴)。柯尔克孜妇女喜欢穿高筒的绣花靴。赫哲族人早年穿的靴叫“温塔”,是用鱼皮做成的,鄂伦春族人穿的皮靴叫“奇哈米”,是用狍子皮做成的。长皮靴可以御寒,也是适应沙漠(地面日温差大)、戈壁、冰雪、草地、山地等恶劣的地表环境,用来保护腿脚,便于行走、登山和骑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