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调查报告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调查报告

时间:2023-11-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有关的研究发现,近年来,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大学生的比例逐年上升,常见的表现主要有强迫症状、抑郁、人际关系敏感、敌对和焦虑等。北京地区的调查显示,大学生的抑郁症患病率已经达到23.66%。据北京16所大学的调查显示,因精神疾病休学、退学的人数分别占总的因病休学、退学人数的37.9%和64.4%,精神疾病在不少高校中已成为大学生辍学的主要原因。对于大学生而言,常见心理问题如下。二是创伤事件带来的心理影响。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调查报告

有关的研究发现,近年来,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大学生的比例逐年上升,常见的表现主要有强迫症状、抑郁、人际关系敏感、敌对和焦虑等。北京地区的调查显示,大学生的抑郁症患病率已经达到23.66%。据北京16所大学的调查显示,因精神疾病休学、退学的人数分别占总的因病休学、退学人数的37.9%和64.4%,精神疾病在不少高校中已成为大学生辍学的主要原因。对于大学生而言,常见心理问题如下。

1.怯懦

胆小怕事,遇事易退缩,容易屈从他人,甚至逆来顺受,无反抗精神;进取心差,意志薄弱,害怕困难;感情脆弱,经不住挫折与失败。一个学生,一旦形成怯懦性格,往往怀疑自己的能力,怯于与人交往甚至自我封闭,从而形成不良的人际关系,反过来又会加深怯懦。

2.自卑

对个人能力和品质评价偏低。常伴有一些特殊的情绪体验,如害羞、不安、内疚、忧伤、失望等。自卑感强的学生,处处感到不如别人,无所作为,悲观失望,甚至对那些稍加努力就可以完成的任务,也往往因自叹无能而轻易放弃。

3.狭隘

受一点委屈或在小事上就斤斤计较,耿耿于怀,极易受外界暗示,极易引起内心心理冲突。感情脆弱,意志薄弱,办事刻板,谨小慎微。

4.嫉妒

看见别人某些方面(才华、成就、相貌等)比自己强而产生的一种羡慕,也不甘心自己无法赶上别人而恼怒的情感及相应的行为。

5.敌对

遇到挫折引起强烈不满时表现出来的一种反抗态度。往往把老师、同学的建议和帮助理解为与自己过不去,认为周围的人都在轻视自己、伤害自己,因此极为不满。

6.猜疑

极度的神经过敏,遇事易疑神疑鬼。例如,有些同学看到其他同学背着自己讲话,就疑心他人在说自己的坏话;看到老师有时对自己的态度冷淡,就会怀疑老师对自己的看法等。

猜疑的苦恼

1.来访者的基本情况

钱某,女,19岁,工学院二年级学生。觉得周围的人都讨厌自己,不喜欢和自己交往,想孤立自己。

2.主诉及主要内容(www.xing528.com)

来访者是辅导员带来的,原因是来访者与男朋友分手了,怀疑是同宿舍同学的挑拨,对同学指桑骂槐,引发纠纷。来访者入学已经一年半了,但和周围的同学关系总是特别不好,特别是与宿舍同学的关系特别不好。“我总是觉得她们5个合伙要孤立我。有一次,她们几个在宿舍,我在外面听到她们谈得很热闹,但我一进门,她们马上就停止了,她们肯定在议论我。还有她们干什么都不叫我。仅仅是宿舍的人还好,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班的同学好像都不喜欢我,讨厌我。有的人见我就掉头走开,像躲瘟疫一样。她们为什么都跟我作对?”

经过进一步咨询,我们知道其父母都是老实本分的农民,性格懦弱,其小时候常受邻居的欺辱,而且不敢据理力争,只是忍气吞声。还有她上高一刚住校不久,一位舍友丢了钱,她拙嘴笨舌,不会像别人那样清楚地表达,一紧张,就更说不出话来。舍友就说:“你没拿,紧张什么?肯定心里有鬼。”从此她就不能听到谁丢钱,也不断提示自己别人的东西千万不能动。于是每天都很小心,尽量少跟别人接触,免得惹上是非。和别人交往时,总是不能真心地投入,怀有戒备之心,别人看起来,好像拒人千里之外。

3.分析诊断和指导

这是一个由心理创伤事件而引发的猜疑性社交心理障碍的案件。来访者之所以形成好猜疑的个性以及由猜疑个性导致的同学交往障碍,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由于父母及家庭氛围,其从小常常感到紧张和不安,这种情绪极易使个体对自我价值产生怀疑,而变得敏感和多疑。再加上青春期个体自我意识强烈,特别关注自我评价,这种低自我价值感就加强了来访者不确定和猜疑的个性。二是创伤事件带来的心理影响。别人对自己的误解和猜疑,使自己产生了错误的认知,由不被人信变为不信人,人际交往中没有真诚信任,其人际交往肯定会出问题。

为帮助来访者摆脱苦恼,我们采取以下指导措施。

(1)认清症源(即症状来源),消除错误认知。我们让来访者充分认识到:环境可能对我们产生影响,但它不可能决定一个人。决定和影响人的主要方式是自己的认知方式和思想基础。我们出生和以前的成长环境是无法选择和更改的,但是我们现在长大了,要认识到哪些是我们成长的助力,哪些是我们成长的阻力。对于那些阻碍我们成长的东西,要通过改变认知,调整状态,走向正常的适应道路。使来访者从深层次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和力量,树立摆脱猜疑和苦恼的信心。

(2)正确看待问题,冷静分析原因。觉得自己不受欢迎,或是别人想孤立自己,这可能是自己敏感多疑所致,实际上并不是这样的。这就要消除主观猜疑和偏见,从而拥有良好的人际交往。但是,如果事实上自己真的不受同学欢迎,也不要紧张和焦虑,应该冷静地从自己的为人处世、性格特征、思想方面找原因。

(3)学会全面看问题,加强沟通。任何事物都会有其多面性,既要看到其不好的一面,又要看到其好的一面和发展变化的一面。千万不要戴上有色的眼镜看人。要用坦荡的胸怀待人接物。一切结论产生于调查研究之后,没有充足的证据,绝不做结论,更不要疑神疑鬼。

(4)培养健康生活情趣。例如,多读一些品位高雅的图书、看书画展、欣赏音乐、参加一些有益身心健康的社会公益活动,以及努力进行体育锻炼等。这样,生活充实了,心情愉悦了,就不会胡思乱想、疑神疑鬼。

7.抑郁

抑郁是指鲜言寡语、孤独沉默、郁郁寡欢、闷闷不乐,对一切事物都缺乏兴趣,对未来失去信心,一点细小的过失或缺点也会带来无尽的懊悔,遇事总往坏想,自怨自艾,认为自己是不幸的、被遗弃的人。

8.人际交往障碍

随着自我意识的增强,大学生们不愿意再依赖家长、老师,希望用自己的眼光去观察社会,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结交朋友,但由于心理的成熟度有限,适应能力不强,因此在人际交往中会出现一些异常心理,造成人际交往障碍。

(1)自我中心。人际交往是双方的,在交往过程中双方都要获得一定的满足,才有可能继续维持交往。如果只想自己从交往中获得好处,而不顾及对方的意愿和利益,这种交往必定会失败。以自我为中心的交往主要表现为:强调评价标准的自我性,即我认为是什么就是什么;注重自己目的的实现,即我想获得什么利益就应获得什么利益。

(2)心理不相容。心理不相容即在人际交往中因为他人与自己观点不一致,自己不能引起他人的认同而苦恼焦虑。在心理上有不相容障碍的人,总是将自我束缚在一个狭小的交往范围之内,对他人的一些个性特点往往“看不惯”,因而懒得交往。

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具有人际交往障碍的人常常会为一些在旁人看来微不足道的小事挑起争端。更严重者,当意见相左时,容易意气用事,甚至激化矛盾,将事情引向极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