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调查+结果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调查+结果

时间:2023-11-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般而言,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类。当这种困扰超过大学生的承受限度时,就会产生心理健康问题,出现失眠、注意力不集中、焦躁、神经衰弱等症状。(四)网络成瘾问题网络成瘾是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而广泛出现的一种新型的心理问题。网络成瘾的基本症状:上网时间失控、欲罢不能,可以不吃饭不睡觉,但是不能不上网;患者即使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也仍无法自控。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调查+结果

当前,大学心理健康现状很令人担忧,不同程度患有各种心理疾病的大学生的比例相当高。心理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大学生正常学习生活的最主要问题之一。一般而言,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一)适应问题

1.学校环境的适应问题

现在的大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是家里的“掌上明珠”,而且在过去的几年里,“考上大学”是他们的最大任务,自己只要把学习搞好就行,其他一切生活上的事情都由父母“包办”。但进入大学,意味着他们开始独立生活,对众多的事情需要自己拿主意、做决定,要自己动手解决。这无疑会给每个大学生带来不同程度的困扰。当这种困扰超过大学生的承受限度时,就会产生心理健康问题,出现失眠、注意力不集中、焦躁、神经衰弱等症状。现在日益增多的大学生父母“陪读”现象主要是由环境适应问题导致的。每年因为环境适应问题导致的大学生休学、退学现象也屡见不鲜。

2.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的适应问题

与高中阶段相比,大学阶段的学习内容更加深入和抽象,学习方法以独立思考、自主学习为主。部分大学生进入大学后,一时还不能适应这种转变,仍然沿用高中阶段的学习方法,结果造成学习成绩不理想。这对于刚刚经过高考、自认是优等生、信心十足的大学新生,自然难以接受,从而出现自卑、嫉妒、焦虑等心理问题,严重的还会产生攻击行为。

3.生活习惯的适应问题

尤其是南方、北方学生换位就学,以宿舍为单位的群体生活等,带来饮食方面的显著差异和生活习惯的不适应等,也会造成部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此外,大学生活更加自由,基本上不受父母和老师的约束,部分学生由于缺乏自控能力,沾染上了追求享乐、盲目攀比的恶习,这也容易导致心理健康问题。现在有个别大学生为追求享受甚至产生偷盗等违法犯罪行为,值得我们警惕。

(二)人际关系及个性问题

1.人际交往方面的问题

大学生是个准社会群体,生活在这一群体中的大学生必须独立地进行人际交往。大学生的人际关系涉及师生、同学、亲友等不同层次,但以同学关系尤其是宿舍同学关系最为重要。大多数学生由于学习目标或志趣相同,都能融洽相处。但也有个别学生因为曾遭受过挫折,或自卑等,过于封闭自己,逃避人际交往,产生心理健康问题。还有些学生因为生活习惯不同,与其他同学产生摩擦,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地处理,也会造成心理健康问题。还有些学生总是担心自己是不是被老师、同学喜欢,过于重视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常常惴惴不安。个别学生比较敏感,或者自尊心过强,老师、同学的稍微带点批评的话就会使其难以承受,产生心理问题。

2.个性方面的问题

大学生的人格特征在遗传和后天因素的影响下已经初步形成。部分大学生存在一些不良的人格特质,这一方面严重影响着他们的学习、人际关系、社会性活动;另一方面当个体意识到这些不良特质及其后果,但又无力改变时往往会表现出心理防御反应及自我否定,结果导致心理问题。

(三)学习和就业压力问题

对大学生来说,学习是一项重要任务,是实现人生价值的主要途径。当学习成绩没有达到自己的期望值时,就会产生心理压力。这种压力超出个体承受能力时,就会产生心理问题,出现烦恼、抑郁和自卑等情绪。当前,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到来,“宽进严出”成为必然趋势,高考的激烈竞争有所缓和,大学阶段的学习竞争增强,各高校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要求提高,学生的学习压力必然增大。在实际的工作中,我们发现因为学习压力过大导致的心理问题占到大学生心理问题总数的30%以上。同时,现在就业竞争加剧,大学生又非常重视工作地区及薪资的高低,有时候还要兼顾家人和恋人。因此,在临近毕业之际,他们往往烦躁不安,甚至悲观绝望,做出一些出人意料的行为。

(四)与性有关的心理问题

1.性意识的困扰

大学生的性生理已经发育成熟,加上现在媒体发达,各种直接或间接关于性的信息很容易接触到,大学生或多或少都会受到性意识的困扰,出现如性吸引、性幻想、性梦、性压抑等问题。当这些问题超过个体的控制限度时,尤其是在不科学性观念的误导情况下,就会产生心理问题。

2.性行为问题(www.xing528.com)

随着人们观念的改变,大学生发生性行为已不再被视为洪水猛兽。如,江苏省疾控中心对全省8所高校进行的“江苏大学生性行为发生现状”显示,7.1%的大学生有过性行为。浙江省“大学生性病、艾滋病关联知识、危险意识、性行为及态度”课题组历时三年的调查发现,该省平均13.1%的大学生已经发生过性行为。部分发生过性行为的大学生,因为缺乏科学的性知识,如担心怀孕,或者怀孕流产后担心以后不孕等,造成诸多心理压力,严重的也会导致心理问题。

3.失恋问题

当今大学校园广泛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不在寂寞中变态,就在寂寞中恋爱。”恋爱已经成为大学校园的一种普遍现象,与之相伴的失恋现象也越来越多。失恋对大多数大学生来说,无疑是一次巨大的打击,会使他们的情绪、自我评估、人际交往、学习和生活规律等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严重的就会造成心理问题,甚至导致心理危机。失恋问题是当前导致大学生自杀事故的一个主要原因。

(四)网络成瘾问题

网络成瘾是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而广泛出现的一种新型的心理问题。网络成瘾的基本症状:上网时间失控、欲罢不能,可以不吃饭不睡觉,但是不能不上网;患者即使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也仍无法自控。常表现为情绪低落、头昏眼花、双手颤抖、疲乏无力、食欲不振等。

2020年9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40亿,较2020年3月增长3 625万,互联网普及率达67.0%,较2020年3月提升2.5个百分点。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9.32亿,较2020年3月增长3 546万,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99.2%,与2020年3月基本持平。初中、高中/中专/技校学历的网民群体占比分别为40.5%、21.5%;受过大学专科及以上教育的网民群体占比为18.8%,如图2-1所示。

图2-1 我国网民学历结构分布

部分大学生因为自控能力不强,沉迷于网络上集声、光、电、色于一体的游戏、聊天,个别学生还陷入网络色情的“泥淖”,对网络产生了严重的依赖心理,不仅影响了学业,危害了正常的人际交往,而且往往容易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2018年,我们随机抽取云南省昆明市某应用型本科院校不同专业大一学生1 100名,采用李欢欢编制的《大学生网络游戏认知——成瘾量表》开展调研,回收有效卷1 078份,有效率98%,其中男生481人(44.6%),女597人(55.4%),年龄(19.2±1.3)岁。通过调查发现,高职生网络游戏非适应性认知维度平均得分为14.57±6.02,游戏成瘾行为维度平均得分为9.71±3.90,总均分为24.28±9.498,按李欢欢的诊断标准,121名高职生可初步诊断为网络游戏成瘾,总比率为11.2%。在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9个因子中,高职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全国常模除精神病性外,其余8个因子均有显著差异(P<0.01)。此外,网络游戏成瘾组在各因子分上均明显高于非成瘾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01),如表2-1所示。

表2-1 某应用型本科院校高职生、网络游戏成瘾组心理健康状况比较

注:***表示 P<0.001;**P<0.01;*P<0.05,下同。

2019年,我们采用熊婕、陈武等编制的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MPATS),量表共包括16个条目,涉及4个因素:戒断症状、突显行为、社交抚慰和心境改变,将得分≥48分的被试界定为手机成瘾,整群抽取云南省三所高职院校不同专业大一学生8 100名,收回有效问卷8 072份,有效率99.7%,其中男生3 241人(40.2%),女生4 831人(59.8%),专业包括经济管理类、工程类、医学类、人文艺术类等,年龄(18.7±1.2)岁。根据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MPATS)的成瘾标准,符合手机成瘾组的高职生有1 542人,网络成瘾检出率为19.1%。其中男生496人(占男生的15.3%),女生1 046人(占女生的21.7%),男女生检出率有极其显著差异,女生成瘾率高于男生(X2=50.578,P<0.001)。成瘾组与非成瘾组在手机成瘾量表上的总分及标准差分别为55.30±6.530和32.12±8.847,二者有极其显著差异(t=116.399,P<0.001)。

从表2-2可知,成瘾组与非成瘾组在人格神经质、宜人性、责任心维度上有极其显著差异(P<0.001)。具体来说,在神经质成瘾组得分显著高于非成瘾组。在宜人性、责任心上,非成瘾组得分显著高于成瘾组。成瘾组与非成瘾组在攻击总分、愤怒、敌意、躯体攻击、言语攻击上有极其显著差异(P<0.001),成瘾组得分显著高于非成瘾组。由此可见,网络成瘾、手机网络成瘾问题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表2-2 两组高职生大五人格与攻击行为各维度得分比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