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西部生态移民问题调查结果

西部生态移民问题调查结果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不过,在生态移民中解决了经济问题并不意味着万事大吉。“三江源”地区生态移民主要发生在民族地区,这就与民族问题联系在一起。从目前情况看,“三江源”地区移民的大多数定居在一些小城镇周围,这当然有利于民族人口的城镇化,但同时也引发出一系列令人深思的问题。

西部生态移民问题调查结果

二、典型区域生态移民问题

在“三江源”地区,因生态环境的变迁,形成大规模的被动人口迁移,是20世纪末才出现的人口变动现象。为了解决生态难民的生存问题,青海省提出了通过搬迁区内1/4的人口,对严重退化草原永久性禁牧和阶段性禁牧,逐步恢复草原自然调节功能,有效改善三江源生态环境的目标。但是,从三江源自然保护区迁出的55万生态移民有三大特点:一是在总人口中牧业人口占48.2万人,且长期从事单一、粗放式的游牧生产。二是95%以上的人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绝大部分搬迁牧民不会说汉语,与外界的语言沟通存在问题。三是群众普遍信教,藏传佛教在本地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影响。移民迁移后必然面临牧民传统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陈旧的思想观念与现代生产生活方式、生态保护之间的不协调问题。加之,迁入地城镇建设滞后,社会事业发展不足,难免引发一系列制约移民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移民文化素质低,缺乏新的生产技能

“三江源”地处青海省南部,是全省文化教育最落后的地区,牧民平均受教育程度不足三年,成人文盲率高达45%,而且有些牧民把孩子上学当作一种负担,不愿让孩子上学。当地政府为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提高入学率,想尽一切办法动员适龄儿童入学,但有的家长为了完成任务,甚至出钱雇用别人的孩子去顶替上学。据统计,迁出的总人口中藏族人口约占88.5%,绝大部分不会说汉语。而且,移民基本上没有什么技能,生存手段单一。搬迁到果洛藏族自治州生态移民新村居住的达白对未来充满担忧:世代放牧为生的人,没有其他特长,要想在城里站住脚,就必须学习技术,而这对于一个40多岁的人来说,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如果5年后,他们在城镇找不到工作,政府又停发补助金,也许他们只能搬回草原。在牧民们搬迁后,当地政府也非常重视对牧民新技能的培训,如开展摩托车修理、汽车驾驶等一些免费技术培训。然而,在培训中只有极少数牧民能够很快学会并且掌握技术,大部分人必须经过3~5次的培训才能学会,而且效果不尽如人意。对此,有的牧民直接说“我只会放牧,其他的怎么也学不会”。同时,由于牧民一般都是直接搬到州政府所在地或其他小城镇等发展条件相对较好的地域,这些城镇市场容量极其有限,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这且缺乏市场竞争能力的牧民往往处于被动和不利地位。

(2)移民转产安置难,就业渠道狭窄

三江源移民迁入地区远离大中城市和工业基地,环境相对封闭。由于自然条件差、经济基础薄弱,整体投资环境不理想,其城镇建设比较落后。而迁入地中小工商业发展不足,特色经济发展薄弱;人们没有外出务工的风气,劳动力流动不畅,再加上外出务工成本高,人力资源素质低,工作难找等,真正离开家乡跨地区务工或者流动者非常少,劳务输出对当地移民脱贫治富的作用非常有限。而且,当地民族手工业发展滞后,难以起到弥补工业空白和缓解就业难的作用,导致移民转产就业渠道狭窄,大部分迁移的劳动力处于闲置状态,不能顺利进入生产领域。

(3)移民传统生产生活方式适应难(www.xing528.com)

生态移民所涉及的问题是多种多样的,经济是移民建设的核心问题。不过,在生态移民中解决了经济问题并不意味着万事大吉。改变牧民千百年来遵循的传统生产、生活方式是一件相当艰巨的任务,这往往比教会一种生产技能更加困难。“三江源”地区生态移民主要发生在民族地区,这就与民族问题联系在一起。这些问题包括生存方式、民族语言文字的使用和发展、受教育的权利、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所需的环境等。从目前情况看,“三江源”地区移民的大多数定居在一些小城镇周围,这当然有利于民族人口的城镇化,但同时也引发出一系列令人深思的问题。一部分少数民族人口进城后,由于语言环境、生活方式、生产经营方式、人际关系等方面的突然变化,等待他们的将是更多的意想不到的麻烦和困难。

(4)移民子女受教育问题突出

由于政府补贴有限,相当一部分移民没有富余资金送子女上学。加之迁入地城镇学校容量有限,无力接纳所有进城移民子女入学。据对杂多县的调查,县城中学在师资力量和教学设备许可的情况下,最多只能接纳320名学生,目前在校生已有250多名。县城小学容量也只有800名,目前在校生778名,接近饱和。而进城移民子女在校就读的只有374名。如果按每户1.5名适龄儿童计算,仍有三分之二的适龄儿童徘徊在校门外。

(5)移民生态意识和法制意识淡薄

首先,迁移群众的思想观念改变难度较大。移民长期生活在牧区,受生活习惯、本土文化以及宗教的影响,他们的思想观念还停留在生存、温饱问题上,还不能意识到制定远景规划和实施长远目标的重要性。同时,牧民法制意识淡薄,缺乏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没有建设和发展绿色屏障的迫切愿望。迁移牧民在缺乏稳定收入来源的情况下,必然会向自然界索取,从而加快生态环境的恶化。达才是2003年搬到玉树州东口的200多户牧民中的一员,由于后续产业发展缓慢,达才现在还没有固定的工作做。他在等待挖虫草的时节,全家的收入就来自一年一个半月的挖掘冬虫夏草。在玉树、果洛地区,虫草收入占牧民家庭总收入的30%~40%。据了解,挖虫草一般所用的工具是镢头和小铲,发现虫草后,为了不破坏虫体,会将虫体周围的草皮连土一起挖出,将草皮和土抖落后,取出虫草,极少有人会将草皮和土回填。这样一来,挖一根虫草最少会破坏30cm2左右的草皮。专家指出,这些坑洞将来不仅寸草不生,而且还会不断沙化,逐渐使整片草原退化。所以说,牧民在生存无法保障的情况下,竭泽而渔似乎是一种必然的选择。

三江源地区人口总量虽不多,但因生态环境脆弱,人口压力相对较大。关于该地区合适人口规模的问题,不少学者根据土地生产能力和水资源保障能力进行了预测,但由于实际情况千差万别,难以进行准确的量化分析,至今尚未形成公认的结论。一般而言,根据草场超载放牧和退化情况,人们经验性地认为,三江源地区的现有人口规模(约60万)肯定已超过了其合适人口规模。因此,三江源地区人口可持续发展一方面要严格实施计划生育政策,降低人口自然增长率,另一方面还必须实施移民工程,减少现有人口规模。关于三江源地区人口布局调整,有以下几点建议:一是将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的人口全部迁出,使核心区生态环境在没有人类干扰的情况下得以恢复,发挥其巨大生态功能;二是使三江源其它地区的人口适度聚居,以利于对人们不合理生产行为进行控制,对生活垃圾进行集中处理,三是积极进行劳务输出,使三江源地区户籍人口规模保持基本稳定,但常住人口数量快速下降,较快减小人口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压力。与此同时,三江源地区要提高人口素质,增强人们生态环保意识。提高人口素质对三江源地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积极影响:首先,人口素质提高有助于转变人们的生育观念,有效降低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其次,人口素质提高有利于增加人们的就业渠道,农牧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速度就会加快,草原牧场的人口承载压力就能减小;再次,人口素质提高可以增强人们的生态环保意识,就会自觉采取可持续的生产生活方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