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结果

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结果

时间:2023-11-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研究发现,大学生面临的心理压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目前,相当多的大学生选择报考研究生,往往就是因为面临择业的苦恼。与男生相比,女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压力普遍更重。这种现象在大学生群体中不但存在,而且还有进一步增强的趋势。

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结果

(一)大学生面对的主要心理压力

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承受压力是不可避免的。并且,绝大多数的大学生承受着较大的心理压力。研究发现,大学生面临的心理压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学习压力

学习是大学生面临的最主要压力之一。由于大学生普遍都是中学时的优等生,大多具有自信、好强的心理特点。并且由于随着入学就已隐约感到就业形势的严峻,大学生们中的绝大多数都希望能够继续保持良好的学习成绩,以保持自己一贯的学习优势地位,也为未来的就业创造有利条件。但是,大学里,强手如林,尖子荟萃,再加上大学里的学习方法明显不同于中学,大学老师也很少进行学习方法的讲授,因此,较多的大学生对大学的学习方法迟迟不能适应,这就导致同学们学习效果不佳,只能充当一名普通学生的角色,于是压力感、危机感、失落感会油然而生。

2.就业压力

由于高校毕业分配制度的改革,以及社会上下岗职工的大量存在,不可避免地给高校学生带来了就业的心理压力,并且随着年级的增长,这种压力会与日俱增。可以说,许多大学生对目前的市场调节、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分配方式还远未适应,同学们普遍担心毕业时找不到理想的工作。也有的同学担心自己不能找到与专业对口的工作,从而使大学几年的学习时间白白浪费。尤其是冷门专业的同学,社会需求量相对较小,因此,他们的压力就更大一些。目前,相当多的大学生选择报考研究生,往往就是因为面临择业的苦恼。他们因为一时找不到理想的工作所以只好继续求学,以暂时回避现状。与男生相比,女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压力普遍更重。虽然,她们中的大多数在学习上与男生同样刻苦努力,成绩优秀,但由于社会上传统观念的影响以及女大学生就业时常常遭到用人单位冷遇的现状,许多女大学生从进入大学起就产生了巨大的心理压力。

3.人际交往压力

由于同学们来自不同的地域,不同的生活习惯、性格特征、个人爱好、家庭背景等使同学们的人际关系变得很复杂,因此,许多同学存在人际交往方面的困惑。同时,一些同学成绩虽然优异,但因为从小缺乏人际交往教育,在交往认知、交往知识和技能方面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以至于不能妥善地处理人际交往中的冲突。另外,随着市场经济文化对大学校园的冲击,大学生方方面面竞争的加剧,原本单纯的同学关系变得非常微妙,因此,不少同学为人际关系而苦恼,常常抱怨“太累了”。在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发现,前来咨询的同学中几乎有60%都是为了解决人际交往压力的。

4.生活适应压力

在生活上,有些同学从小娇生惯养,从未离开过父母的照顾,对于诸如打扫卫生、洗衣服等一类的日常小事往往都无法适应。另外一些学校的生活条件不能满足大学生的生活要求,譬如食堂饭菜质量太差,学生宿舍拥挤、吵闹,这些方面,也常常导致远离父母过完全独立生活的大学生产生极大的心理压力,影响正常发展。

5.经济压力

大学生的经济压力主要表现在:十年寒窗苦,一朝进入大学,但高额的学费常常使一些条件不太好的家庭不堪重负,加上不断增多的日常生活费用,一些家庭甚至负债累累。对此,大部分同学虽然已经步入了大学校门,但会时时感到内心不安。也有这样一种情况,有的同学自身经济条件不好,又不能正确对待,面对大学里经济条件优越的同学就会产生自卑,这使他们的内心充满矛盾,承受更大的心理压力。

6.身心因素压力

大学生身体方面的压力主要有:一些同学身体健康状况不佳,缺乏维持正常学习的旺盛的精力,一些同学对自己的相貌、身高、体型不满意,感到忧心忡忡等。大学生心理方面的压力表现:过分争强好胜的人格因素使一些同学常感到身心疲惫,有的同学心理素质太差,脆弱的心理承受能力使其在困难面前产生较大的压力反应,也有一些同学自我认识不良,导致自卑、行为退缩,更多的同学的心理压力源于时时出现的心理冲突。譬如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独立与依赖的冲突、闭锁与开放的冲突。冲突越复杂,心理压力就越大。

(二)大学生心理压力来源

1.学习困惑(www.xing528.com)

高职院校里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与中学有很大的不同。中学的授课方式是以教师教学为主,学生自己理解少、练习多,学生完全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然而大学则不同,教师上课来,下课走,内容多,教材有取舍。授课方式是以教师指导性讲解、学生自学为主。这要求高职大学生应转变学习方法,适应大学教学,改变过去那种态度上的被动,从而做到主动自觉。然而许多学生特别是刚进大学的新生往往缺乏必要的心理准备,仍然抱着过去学习的心理,沿用高中的学习方法。在经历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便有茫然失措的感觉,进而不知道该怎么去学,由兴奋转为自卑、消沉,部分学生处于难以适应的境地,久而久之倍感学习之压力,产生厌学心理,进而导致认知偏差,不能适应新的学习环境,产生心理挫折,在学业上出现令人失望的事情。

2.专业发展困惑

专业发展问题影响部分同学的学习积极性,这种情况在高职院校表现得较为突出。一类是由于高考填志愿盲目。盲目追求所谓的热门专业,如电信、计算机、电子、商务等专业。但是进入大学后,才发现热门专业并不符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学习时产生压力,困难重重。另一类是由于高考分数没有达到自己理想专业的分数线,只能服从分配,调剂到学校生源不足的冷门专业。这类同学觉得自己以后的前途暗淡,不能安心学习。这两类同学中有的屈服于现状,极度冷淡自己不喜欢的专业。在学习上得过且过,毫无钻研精神,有的悲观厌世,长期失眠,精神错乱,甚至出现违法犯罪、自杀等行为。

3.经济困难

目前,因家庭困难造成经济紧张而陷入困境的学生在学校占有相当大的比例。高额的学费和生活开支增加了他们的心理压力,来自边远和贫困地区的同学更是如此。部分同学家里砸锅卖铁,四处借债。他们的兄弟姐妹小小年纪就辍学打工供他们读书,他们背负着全家人的期望而读书,这些同学从吃穿乃至言行举止上都与城市同学有很大的反差。经济的窘迫,使这些同学的心理负担十分沉重,他们感到苦闷和压抑。这种现象在大学生群体中不但存在,而且还有进一步增强的趋势。

4.就业困难

毋庸讳言,高校学生找不到工作是很正常的事情。大学生在选择单位时会产生迷茫,不知所措,而且在与有关单位接触的过程中难免有种种不顺利,有的同学因此背负了沉重的心理负担。

5.大学生自身因素

一是心理承受能力差。个别同学承受挫折的能力缺乏,遇到各种困惑和矛盾时不能正确处理,经常陷入焦虑、抑郁等情绪中。心理障碍、自残、轻生、伤人等问题程度不断发展加深。二是心理自控调节能力较差。高校大学生不能适应现实,在现实中面对挫折与落差,心理调节能力极差,很多高校大学生遇到或大或小或多或少的挫折,都会陷入苦闷和焦虑中。

(三)心理压力对大学生的影响

1.积极作用

压力可以促使大学生警醒,从而增强其适应性。一般而言,压力引起的紧张反应可以大大提高大学生对环境的警觉水平,使其注意力集中,思维敏捷,情绪适度,从而促使大学生适应环境变化的需要,增强其对环境的适应性。压力可以促进大学生的发展、提高。因为压力是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当大学生面对一定的心理压力时,必须积极、努力,才能摆脱压力,改变现存的压力环境。因此,可以说,一定的压力正是促使大学生积极进取、不断发展和提高的重要动力。生活中如果没有压力,大学生也就缺少了发展的动力。增强大学生抵抗压力的能力。调查表明,在大学阶段,曾经体验过压力的同学,他们将来步入社会后似乎比没有经受过压力的同学更能够应付压力情景。这是因为在以往的压力状态中,他们学到了处理压力的有效方法,积累了处理压力的丰富经验,同时,增强了面对压力的勇气和力量。这样,在以后的压力情境中,就大大减少了心理冲突,增加了抵御压力的能力,使大学生的心理走向成熟。压力有助于大学生之间建立良好的亲密的关系。研究表明,压力情境下,人与人之间表现出更多的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互相支持,从而有利于彼此维持一种比较接近的良好的关系。压力促进了群体的结合,极大地增进了群体的凝聚力。因此,无论从大学生个体的角度还是从社会维持与发展来看,压力都具有重要作用。

2.消极作用

当压力超过一定限度时,过度的压力反应或长期压力反应的累积,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只有一定的破坏作用。研究发现,长期处在压力情境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会降低,严重的会出现心理障碍。例如,情绪持续低落,兴趣丧失,反应迟钝,对自己的进步、人生的价值漠然置之,麻木不仁,看破“红尘”;与人交往过程中,常表现出紧张,动作不自然,思维不清,脾气古怪,讨厌别人;或孤立自己,怀疑自己的能力,轻视自己,自责,自信心降低,夸大自己的失败,甚至导致彻底的自我否定,并引发自伤、自毁或伤害别人,破坏大学生的生理健康。在长期的心理压力下,人的免疫功能将大大下降,患病的可能性大大增加,有可能罹患如心脏病、消化性溃疡、紧张性头痛、偏头痛神经衰弱肌肉痉挛、类风湿、尿频、皮炎等,严重危害大学生的身体健康。另外,长期处于压力状态下,还容易养成消极的生活习惯,如通过吸烟降低紧张水平,通过酗酒、贪吃、过度工作来消极回避紧张状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