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学生心理健康:预防大学生心理危机

大学生心理健康:预防大学生心理危机

时间:2023-11-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当一个人出现心理危机时,当事人可能及时察觉,也有可能后知后觉。大学生心理危机是大学生个体或群体面临或认为自己面临某种重大生活事件,认为自己不能解决、处理和控制时产生的严重心理失衡状态。在个体的成长过程中,危机事件的不可避免性决定了心理危机的不可避免。(四)大学生心理危机的预防与干预1.大学生的心理危机预防应对危机的最好方式是预防。一切有助于防止心理危机出现的设计、措施都是危机预防。

大学生心理健康:预防大学生心理危机

(一)心理危机的含义

危机是不可控制的事件,一般来说,危机具有两面性,危机意味着危险与机遇并存。一方面,危机是危险的,因为它可能导致个体严重的病态,包括伤人和自伤;另一方面,危机也是一种机会,因为它带来的痛苦也迫使当事人寻求改变。如果当事人能够利用这一机会,则危机干预能够帮助个体成长和自我实现

心理危机,可以指心理状态的严重失调,心理矛盾激烈冲突难以解决,也可以指精神面临崩溃或精神失常,还可以指产生心理障碍。当一个人出现心理危机时,当事人可能及时察觉,也有可能后知后觉。一个自以为遵守某种习惯或行为模式的人,心中也有可能潜藏着心理危机。例如,染有严重不良瘾癖的人,常常潜伏着心理危机,当去戒除瘾癖时,心理危机便会暴露无遗。

大学生心理危机是大学生个体或群体面临或认为自己面临某种重大生活事件,认为自己不能解决、处理和控制时产生的严重心理失衡状态。临床实践研究表明,大学生心理危机包括以下三个核心要素:第一,大学生面临或认为自己面临某种导致心理压力的重大意外事件,如亲人去世、重病,或本人失恋、落选、重要考试失败等;第二,躯体和意识出现不适感觉,但尚未达到精神病程度,不符合精神诊断要求;第三,遭遇到依靠自身能力无法应对的困境。上述三种情况在个体身上同时出现时,我们则判定该个体就出现了心理危机。心理危机本质上是伴随危机事件的发生而出现的一种心理失衡状态。在个体的成长过程中,危机事件的不可避免性决定了心理危机的不可避免。

(二)心理危机的表现与识别

1.大学生心理危机的表现形式

引起大学生产生不良心态的生活事件集中于学生的相关专业、社会环境、人际交往、未来与前途这几个方面,大学生因不良心态而产生的最常见的负性情绪是忧郁、焦虑、无聊、空虚、痛苦等,大学生常用的对付负性情绪的排解方式是沉思和与别人聊天。心理危机的主要的表现形式为以下几点:

(1)肌肉紧张、头痛、心痛。

(2)睡眠紊乱、无食欲、消化不良。

(3)极度的焦虑。

(4)反应力减慢,不能集中注意力思考、推理、判断问题。

(5)抑郁、情绪低落、淡漠。

(6)逃避现实、强迫观念、强迫行为。

(7)社会退缩,放弃以前的兴趣。

(8)愤怒、自责和羞耻。

2.如何识别心理危机

如何才能快速地识别心理危机,并及时地给予产生心理危机的人帮助和反馈也是目前被很多人关注的。如果某些人出现以下征兆,就意味着需要关注和帮助:

(1)直接表露自己处于痛苦、抑郁、无望或无价值感中。

(2)易被激惹,过分依赖,持续不断地悲伤或焦虑,常常流泪。

(3)注意力不集中,成绩下降,经常缺勤。

(4)孤僻,人际交往明显减少。

(5)无缘无故地生气或与人敌对。

(6)酒精或毒品的使用量增加。

(7)行为紊乱或行为怪异

(8)睡眠、饮食或体重明显增减,过度疲劳,体质或个人卫生状况下降。

(9)日记或其他发挥想象力的作品所透露出的主题为无望、脱离社会、愤怒、绝望、自杀或死亡。

(10)任何书面或口头表达出的内容像是在临终告别或透露出自杀倾向,如“我会离开很长一段时间……”。

(11)出现自残或自杀行为。

(三)大学生心理危机产生的原因与影响

1.产生原因

大学生由于自身的局限性及心理与生理发展的不平衡,当他们面临来自个人、家庭、学校、社会的压力和生活事件时,容易引发不良心态,从而产生一些负性情绪。这些负性情绪持续到一定时间,就可能诱发心理危机。如果不及时疏导,不仅会对其身心造成危害,甚至会导致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大学生产生心理危机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学习成绩连续下降。

(2)学习、生活、行为反常且延续时间过长(2~6周)。

(3)突发性的应激事件或长期的压力情境造成的巨大压力。

(4)经历亲人去世、失恋等重大事件

(5)家庭经济条件差造成的较大心理压力

(6)不能及时疏泄心理压力而造成的极度压抑。

(7)现实与理想的冲突而产生的巨大落差。

(8)对学校的教学、管理的极度不满。(www.xing528.com)

2.造成的影响

当个体面对危机时会产生一系列身心反应。危机反应主要表现在人的生理上、情绪上、认知上和行为上。

(1)生理方面:肠胃不适、腹泻、食欲下降、头痛、疲乏、失眠、做噩梦、容易受惊吓、感觉呼吸困难或窒息、哽塞感和肌肉紧张等。

(2)情绪方面:常出现害怕、焦虑、恐惧、怀疑、沮丧、忧郁、悲伤、易怒、绝望、无助、麻木、否认、孤独、紧张、不安、愤怒、烦躁、自责、过分敏感或警觉、无法放松、持续担忧、担心家人健康、害怕染病和害怕死去等。

(3)认知方面:常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缺乏自信、无法做决定、健忘、效能降低,不能把思想从危机事件上转移等。

(4)行为方面:反复洗手、反复消毒,社交退缩、逃避与疏离、不敢出门、害怕见人,暴饮暴食,容易自责或怪罪他人,不易信任他人等。

对大部分的人来说,危机反应无论是在程度上还是时间方面,都不会给生活带来永久或是极端的影响。他们需要的只是有时间去恢复对现状和生活的信心,加上亲友间的体谅和支持,多数危机会在几周内顺利解决。但是,如果心理危机过强,持续时间过长,会降低人体的免疫力,出现非常时期的非理性行为。对个人而言,轻则危害个人健康,增加患病的可能,重则出现攻击性和精神损害,导致自杀行为;对社会而言,会引发大范围的社会秩序混乱,冲击和妨碍正常的社会生活。

(四)大学生心理危机的预防与干预

1.大学生的心理危机预防

应对危机的最好方式是预防。一切有助于防止心理危机出现的设计、措施都是危机预防。

(1)建立心理档案。心理档案是指对个体心理发展变化特点、心理测验结果、学校心理咨询与辅导记录等材料的集中保存,这些材料按照一定的程序排序,组成一个有内在联系的体系,如实反映大学生面貌。通过建立心理档案,可以及时发现处于严重心理危机状态之中的学生,还可以把潜在危机对象纳入时刻观察和预防的体系当中。

(2)建立预警指标体系。心理危机预警指标体系主要是通过一系列的指标评判,有所选择或有所先后地关注、干预特定个体。预警指标主要包括:①个体发展状态,包括学习动机、兴趣、信心、机遇、人格、气质和个人应对挫折方式等;②社会环境,主要包括与家庭成员关系、家教环境、对学习生活的满意度及对社会的认同度;③人际交往,包括与同学、老师的关系,对亲情、友情、爱情的看法和满意度;④负性情绪,包括负性情绪类型、强烈程度、持续时间、排解方式、刺激源、躯体症状。

(3)建立健全危机干预组织机构。学校各部门统一认识,建立健全的危机干预体系,保证学生的要求在第一时间内迅速反馈并得到解决。在每一个层面建立防范学生心理危机发生的机制,并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积极防御、主动干预,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理。

(4)制订完整的心理危机干预预案。心理危机干预预案是当心理危机事件出现时,可以按其所预定的处理方法、路径和程序来处理事件的规范性措施。它是实施危机干预的基本依据,是危机干预得以成功的重要保证。

(5)注重挫折教育。开展挫折教育和挫折心理训练,可以有效提高大学生的挫折容忍力。大学生要树立辩证的挫折观,促使挫折向积极的方向转化。可以组织大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劳动锻炼、实习设计及情景模拟教育等活动,增强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和耐挫能力。

(6)丰富校园文化。充分利用大学生强烈的参与意识、乐于展示自我的天性,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从而使大学生展现才华,培养多种兴趣。

2.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目标及措施

心理危机干预是指针对处于心理危机状态的个人及时给予适当的心理援助,使之尽快摆脱困难、提高心理平衡水平的助人过程。

处于危机干预中的个体,通常会经历三个阶段的心路历程:第一阶段(立即反应),当事者表现出震惊、麻木,或不相信;第二阶段(完全反应),感到激动、焦虑、痛苦和愤怒,也可能有罪恶感、退缩,或抑郁;第三阶段(消除阶段),接受事实并为将来作好计划。危机过程持续不会太久,如亲人或朋友突然死亡的沮丧反应一般在6个月内消失,否则应视为病态。

针对危机过程的这些状态,心理危机干预在其心理处于第一阶段时就要进入,以求达到心理危机干预的如下目标:

(1)防止过激行为,帮助当事人减轻情感压力,降低自伤或伤人的危险。

(2)帮助当事人调动、组织支持系统应对危机,避免出现慢性适应性障碍,恢复到危机前的功能水平。

(3)促进交流与沟通,提高当事人的危机应对能力,使其更加成熟。

一般来说,危机干预的目标在于帮助当事人克服危机,再建心理平衡,重新面对生活。可以说,其最低目标是在心理上帮助当事人解决危机,使其功能恢复到危机前的水平。最高目标是提高当事人的心理平衡水平,使其高于危机前的平衡状态。

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关注重点高危个体,建立健全大学生心理档案。通过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测量,掌握容易产生心理问题的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特别关注有严重生理和心理疾病及有自杀倾向的学生,以及在学习和生活中受到打击和意外刺激的学生。对发现有问题的学生采取重点辅导、及时矫治的措施,在敏感时段应主动关注以下12类群体:

(1)遭遇突发事件而出现心理或行为异常的学生,如家庭发生重大变故、遭遇性危机、受到自然或社会意外刺激的学生。

(2)患有严重心理疾病,如患有抑郁症、恐怖症强迫症癔症焦虑症精神分裂症、情感性精神病等疾病的学生。

(3)有自杀未遂史或家族中有自杀者的学生。

(4)身体患有严重疾病、治疗过程很痛苦、治疗周期长的学生。

(5)学习压力过大、学习困难而出现心理异常的学生。

(6)个人感情受挫后出现心理或行为异常的学生。

(7)人际关系失调后出现心理或行为异常的学生。

(8)性格过于内向、孤僻,缺乏社会支持的学生。

(9)严重环境适应不良导致心理或行为异常的学生。

(10)家境贫困、经济负担重,深感自卑的学生。

(11)由于身边的同学出现个体危机状况而受到影响,产生恐慌、担心、焦虑、困扰的学生。

(12)其他有情绪困扰、行为异常的学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