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网络信息强迫包括的主要内容

网络信息强迫包括的主要内容

时间:2023-04-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们可以把以上现象看成是网络信息强迫症的表现。网络信息强迫是一个新名词,指个人面对大量信息时产生的一种不确定和不安全感,为了不错过自认为有价值或很重要的信息,逼迫自己不断关注搜集到的所有信息。网络信息强迫是强迫症众多症状的一种前期表现,其产生有着深层的心理原因。网络信息强迫是以反复出现强迫观念和强迫动作为基本特性的一种神经障碍。网络信息强迫是一种内部的动因或动力,是人的行为的直接原因。

网络信息强迫包括的主要内容

在信息社会里,网络媒介是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面对周围环境日新月异的变化,人们心理上的茫然和无归属感日益明显,这使得人们对媒介的依赖不断增强,而主体意识的凸显又进一步强化了人们对媒介的依赖。一些青少年面对来自网络的海量信息,会感到困惑,甚至不知所措,已明显地表现出网络信息强迫症:

1.频频查看信息

长时间上网浏览信息,不断刷新网页、邮箱,点击网页链接,甚至同时打开多个网页。

2.唯恐漏掉信息

上课时不时掏出手机查看有无未接来电或邮件提示,睡觉时开着手机,早晨起床后立即查看信箱。

3.喜欢收集信息

收集的信息很庞杂,甚至连明星绯闻、逸事,小道消息,也有意识地记下来作为消遣的谈资。尤其是学习成绩差一些的同学,往往以此作为炫耀的资本,看似有知识而实际上没有内涵。

4.热衷发布消息

把搜集来信息向四处发布,QQ、电子邮件、手机短信、聊天室、BBS及平时闲聊都是发布信息的渠道,交流信息成为其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交流就觉得生活变得乏味。

5.害怕切断信息

如遇到手机忘带、欠费停机,网络出现故障,名片夹丢失等就会心情浮躁、焦虑不安。(www.xing528.com)

我们可以把以上现象看成是网络信息强迫症的表现。网络信息强迫是一个新名词,指个人面对大量信息时产生的一种不确定和不安全感,为了不错过自认为有价值或很重要的信息,逼迫自己不断关注搜集到的所有信息。如果某人信息成瘾达到一定程度,成为一种可怕的过度依赖时,他就会患上一种以强迫观念和强迫动作为特征的神经症即强迫症。网络信息强迫是强迫症众多症状的一种前期表现,其产生有着深层的心理原因。

网络信息强迫是以反复出现强迫观念和强迫动作为基本特性的一种神经障碍。有这种表现的青少年能认识到冲动来自于自我,能意识到自己的想法和行为是异常的,但却无法摆脱。这种强迫观念和强迫动作往往与人的人格特质和心理动机密不可分。

先从人格特质上看。当前,青少年承受着社会、家庭、学校压力,可以说压力无处不在地包围着青少年,竞争激烈、淘汰率高,在具有偏执人格或完美主义人格的青少年身上很容易产生网络信息强迫现象,甚至引发强迫症。因为,情感易于变化、自制力差的青少年,由于缺乏主动性与适应性,不善于随机应变,且急于求成,也易沉溺于网络新奇信息之中;热情敏感、有较高期望的人,渴望得到别人的肯定,容易产生定位错位,制定一些不切实际的目标,当发现目标与现实有较大的差距时,就会借助网络强化自己,出现信息依赖;胆小怕事、内心脆弱、敏感多疑、缺乏信心、遇事谨慎的人,在长期紧张和压抑中为缓解焦虑和恐惧,容易从众,保持与“网络一族”信息的一致性;正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如果性压抑得不到有效疏导或因考试压力过大产生考试焦虑,有一些人就会患上焦虑症,期望利用网络的隐蔽性解决自身问题。具有这些人格特质的青少年,当他们内心的冲突遇到下意识的防御焦虑的生理心理机制时,网络就成了能很好地满足其情感寄托需要的避风港,他们就产生了网络信息强迫心理,表现出网络信息强迫症。

再从心理动机上看。网络信息强迫是一种内部的动因或动力,是人的行为的直接原因。一个人的行为并非简单地由单一动机引起的,可能是多个动机共同导致的结果。这里仅从心理动机的角度对网络信息强迫现象进行如下分析:

第一,猎奇心理。猎奇心理是指个体对新奇事物注意、探索和进行行为活动的内在驱力。用猎奇来形容青少年的心理是十分恰当的。无边无际的网络世界,充满种种神秘,诱使好奇的少年睁大猎奇的双眼。网络信息内容具有新颖而庞大、传播与更新快捷、覆盖面广的特点,带给精力旺盛、求知欲强、好奇心强的青少年以传统媒介所从未带给过他们的感受,这极大地刺激了他们的好奇心。对网络信息和新事物的好奇引起他们的广泛关注和兴趣,既促使他们学习和掌握网络知识和技能,也激起了他们猎奇的欲望。这种猎奇心理如果得不到很好的控制,他们就会沉溺于网络信息中不能自拔。

第二,好胜心理。好胜心是指人对自己认为重要或有价值的事,愿意去做,而且力求达到完美的一种内在心理。好胜心理激起了青少年对信息的占有欲望。这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有密切关系。很多家长和老师对青少年高标准、严要求,以使其将来在学习、工作与生活上更顺利,这导致了青少年对自我定位的不明确,产生了“处处要走在前面,事事要抓到主动权”的心理。而收集更多信息可以使他们在人际交往或者学习中获得更多的优越感和主动权。在交流信息的同时也在不断刺探着对方的现状,随之就会强迫自己收集更多信息以超越对方,这也是许多青少年主动成为“信息强迫”对象的原因。

第三,从众心理。这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社会心理和行为现象。从众“是指个人因受群体压力的影响,而在知觉、判断、信仰及行为上表现出与群体大多数成员相一致的一种社会现象。青少年由于身心的全面发育成长,成人感也随之产生,既出现了强烈的独立性要求,同时也在积极寻求群体归属感。追求时尚生活,如何休闲,乃至看什么书、做什么运动、吃什么美食等都是一个个信息资源堆出的集合体。有的青少年对上网本无兴趣,但是经常听上网同学谈他们的种种心得和收获,听到他们议论上网如何有趣,不上网如何遗憾,为了与他人保持一致,不显得落伍,他们也尝试上网,在虚拟的空间里寻找认同和归属感。

第四,危机心理。由于外界的压力过大,在激烈竞争的环境下,一个最新的信息可能就是一个提升成绩、升学就业的机会,而信息在考试中的利用价值越高,其对学生形成的压迫也就越大。一些青少年迫于升学和就业的竞争压力,常怀有危机意识,认为要想立足社会,就必须花更多时间和精力努力学习;要了解目前最新的考试信息,就必须搜集最新的考试资讯;要想不被别人落下,要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得知己知彼。这种心理引发了青少年对网络信息的情感倾注,他们频频上网,常常被莫名其妙的紧张和焦虑包围,久之,就会无法自控。

网络信息强迫现象虽属于阶段性的信息强迫,但它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具有消极影响。第一,网络信息强迫易造成思维惰性,影响思维方式。青少年由于对网络信息过度依赖,倾向于吸取已有的现成的东西,不愿意花时间考虑缘由,因为对他们而言上网总是仓促的,搜集信息是重要的,思考时间被大大地压缩了,时间长了,思维就会失去独立性、批判性。此外,人的思维方式会受到源源不断的信息的干扰,当信息超过人的正常负荷时,人的思维不仅会发生深度和广度变化还容易出现混乱。第二,网络信息强迫不利于青少年的人格完善。人格发展是一个社会化过程,社会环境对一个人的人格发展的内容、方向、水平等均构成影响。过于敏感的,容易沮丧、焦虑或烦躁的,胆小的、孤独的青少年,如果在现实中不能满足自己情感寄托的需要,就容易从虚拟的网络中寻求满足,这种倾向越明显就越不利于青少年的人格完善。第三,网络信息强迫弱化了青少年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网络信息强迫使青少年经常主动或被动地接触一些反动言论和负面信息,容易对国家和社会产生怀疑,对人生和理想产生困惑。很多青少年认为“说粗话、撒谎没有什么”,甚至产生“在网上什么都可以做”的网络无道德的认识。同时,网络的安全防护较弱,利用漏洞窃取信息和进行破坏的行为也使青少年产生在网络上可以为所欲为的错误认识。这些严重影响并扭曲了青少年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第四,网络信息强迫会影响青少年身心发展。青少年身心发展尚未成熟,模仿力、求知欲强,但判断力、自控力弱。网络信息强迫使一些青少年沉迷于甚至模仿网络色情、暴力等;上网时间过长,大脑神经中枢长时间处于高度兴奋状态,会造成机体免疫功能降低,易诱发肠胃神经官能症、焦虑、抑郁等疾病,这些对其学业和身心健康都不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