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遏制自杀危机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遏制自杀危机

时间:2023-10-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自杀是心理危机的突出表现。自杀不仅仅是对生命的自我毁灭,更是一个没有改正机会的错误。大学生自杀比例虽然不大,但危害和影响非常大,主要有以下几方面。而在中国,大多数精神卫生工作者所持的观点是,自杀并不主要是精神卫生问题,而是一个社会问题。经济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以及全球化也给中国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带来一些负面影响。中国的自杀现象带有浓重的传统文化色彩。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遏制自杀危机

任务背景

自杀行为的形成相当复杂,涉及生理、心理、文化环境因素,根据精神医学研究报告,自杀的人70%有忧郁症,精神疾病者自杀概率更高达20%。

社会环境因素中社会的脱序现象——暴力、犯罪、离婚、失业等,以及个别情况因素中的家庭问题、婚变、失落、迁移、失业、身体疾病、其他自杀事件的影响与暗示等,都是影响自杀的成因。研究显示,任何单一因素都不是自杀之充分条件,只有当它们和其他重要因素合并发生时才发生。

任务驱动

大学生自杀的影响和危害有哪些?

自杀是心理危机的突出表现。对于自杀这一概念,不同学科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和研究角度,对其定义有所不同,但是它们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总的来说,自杀行为有以下一般特点:

(1)主体和客体具有同一性:行为主体的行为指向是行为主体本身,即“自己杀死自己”。

(2)行为动机是出于“自愿的”“故意的”“有意识的”。行为主体对自己所采取的行为将要引起的结果是肯定的、期待的,让自己死亡是行为的最终目的。

(3)实现自杀目的的手段可以是积极的(如跳楼等),也可以是消极的(如绝食等)。因而,行为结果可以是一定行为的直接导致,如跳楼引起的直接死亡,也可以是一定行为的间接导致,如绝食引起的饥饿和其他综合病症导致的死亡。

凡是具有上面三个条件的行为就是自杀。由此我们可将自杀定义为:任何由个体自己自愿或故意完成并知道会产生死亡结果的某种积极或消极行为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死亡叫做自杀。

自杀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不仅仅是一个精神卫生问题,更是一个重要的教育问题和严重的社会问题。自杀不仅仅是对生命的自我毁灭,更是一个没有改正机会的错误。它给家庭和亲人带来的不仅仅是悲痛,也严重破坏了他们以后的家庭幸福和生活质量。自杀也是社会环境中一种不稳定的因素,自杀率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社会整体状况和社会的稳定,也部分反映了一个地区、一个社会文明进步的水平。

大学生自杀比例虽然不大,但危害和影响非常大,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国际上的研究表明:自杀者95%以上都有精神疾病。而在中国,大多数精神卫生工作者所持的观点是,自杀并不主要是精神卫生问题,而是一个社会问题。大学生是青少年的榜样,他们的自杀行为会对其他青少年产生不良的示范作用,引发模仿性自杀。对经济的影响表现在直接和间接两方面:直接影响是消耗了医疗卫生资源;间接影响表现在大学生的自杀成功意味着生命的结束,国家和家庭为其投入的教育费用遭受损失。

大学生的自杀给家庭和亲人带来的不仅仅是悲痛、愧疚、恐惧等,也严重破坏了以后的家庭幸福和生活质量。尤其是当前大学生很多都是独生子女,对于自杀者的家人和亲戚朋友,他可能就是全部,就是百分之百,他的自杀身亡,对家庭的打击是无法挽回的,甚至是毁灭性的。

社会和家庭期望学校教育有益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应该使人幸福而不是痛苦。发生学生自杀事件,学校不仅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做好善后处理工作,影响了教学、生活秩序和学校的稳定,也影响了学校的声誉。同时大学生的自杀的涟漪效应也会引起大学生群体的不安,甚至效仿。

就一般意义上来讲,自杀行为与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密不可分。法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埃米尔·迪尔凯姆在《自杀论》一书中强调自杀行为与社会集团和个人之间的结合度有关,提出社会整合力的强弱是自杀的重要影响因素。

社会环境对大学生自杀的影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方面。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我国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我国面临着人口增长和由此产生的就业压力等问题。在市场导向下,强化了竞争意识,但某种意义上弱化了集体意识、淡化了人与人的关系。此外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和城市内部的社会不平等、贫富两极分化加大,对整个社会的发展形成一定的冲击。而这些都在大学校园有了相对应的反映,对大学生产生了一定的冲击。(www.xing528.com)

(2)政治方面。经济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以及全球化也给中国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受西方社会的影响,各种现代思想浪潮正在向全球渗透。经济上的自由主义,文化上的多元主义,政治上的新自由主义、新保守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构成了中国政治理论发展的压力。全球化从经济、文化和科技等方面显示了中国和西方发达国家的巨大差距,唤起了人们对于改变现状的政治渴求。在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压力下,人们对社会主义政治的民主化、法制化和现代化的要求越来越高,十分渴望对现有政治体制加快进行改革,这些社会思潮对大学生也产生着一定的影响。

(3)文化方面。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全球交往的日益深入,文化交流及相互碰撞机会大大增强。随着农业文化经工业文化向信息文化的过渡,中国传统文化开始了现代变迁。在青年文化系统中,中国传统文化遭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而西方文化对当代中国青年社会观念的形成影响巨大,它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生活方式、行为选择标准等各个层面影响着中国青年的精神世界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化既以观念形态反映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产关系等过程,又以观念形态植根于人们的思想意识之中,成为人们的深层心理结构。每个人都自觉不自觉地受本民族文化的熏陶,形成心理积淀,同时也受外来的影响。自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与社会文化有一定关系。中国的自杀现象带有浓重的传统文化色彩。此外,受西方某些社会思潮的影响,近年来,一部分大学生在重视生命权利的同时,也将放弃生命视为自身的一种权利,他们认为自己有选择生或死的自由。

家庭被认为是“制造人类性格的工厂”,它作为大学生童年生长环境和多年来成长的重要环境,时刻都是与大学生发生紧密联系的最小社会组织,对大学生心理状况和行为模式的影响十分强大和深远。家庭环境和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影响是逐渐的,潜移默化中成为导致大学生自杀的重要因素。这里家庭环境包括家庭成员的关系、家庭结构的变化、家庭教育教养方法方式、家庭的贫困及家庭的经济变故、家族自杀史等。有研究表明,家庭中有自杀史的大学生较其他人更具有自杀的危险性,是同龄人的九倍,因为家庭中的自杀史可能成为一些大学生学习和模仿的榜样,从而使他们较其他人更易在挫折面前选择自杀行为。

作为与大学生的现实生活关系最密切的学校环境,无疑会对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和行为特征产生直接而明显的影响。心理健康教育在整个学生接受教育阶段都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长期以来,中小学教育忽视心理素质的培养,不少高校也没有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没有建立起相对完善的心理咨询机构,更没有建立心理危机预警和干预机制,在对生命本身意义的教育上关注不够,导致大学生缺乏必要的心理卫生知识和心理调适方法,导致一些原本可以被消灭于萌芽状态的心理异常问题得不到及时的解决,使自杀迹象没能被及时发现而酿成悲剧。

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分析大学生自杀的原因时,不难发现,主体内在因素对其自杀行为起着决定性的影响。主体内在因素大致可分为生理因素、精神因素、思想因素和心理因素。

(1)生理缺陷方面。在大学校园里,由于生理某方面缺陷而产生很大压力的学生,也有一定的数量。譬如,相当多身材矮小的大学生,由于自身形象的缘故,他们心理压力很大,难以克服自卑的心理,总感觉自己低人一等,较长时间不适应大学生活中频繁的人际交往,产生挫折感。

(2)久病厌世方面。大学生和普通人一样,如果长期生病或病情严重,而当事人又对忍受病痛缺乏心理准备,对继续生存缺乏信心,对亲朋好友的情感缺乏理解和重视,就有可能过激地采取自杀轻生的行为;还有些当事人久病之下,心情烦乱,心理健康状况恶化,一时情绪失控,采取轻生行为。

自杀与抑郁症有密切关系。抑郁症是一种能影响整个机体的病症。抑郁症最危险的症状就是有自杀企图和行为。抑郁症,也称忧郁症,患病率占世界人口的5%左右。患者常有痛苦的内心体验,是“世界上最消极、悲伤的人”,自杀者中,60%左右患有抑郁症,所以它被称为“第一号心理杀手”。此外自杀也受精神分裂症影响。根据美国对加利福尼亚州自杀者的调查,说明精神分裂症病人的自杀率较常人高五倍。据统计,我国自杀未遂及自杀死亡者中患精神疾病(主要是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症)的比例分别是42%和64%。精神障碍是造成大学生自杀的主要内在原因。

(1)世界观的消极与混乱。在对世界是善还是恶的问题上,一般来说,有自杀行为的大学生至少在思想上没有一个比较客观公正的认识。当个人的不幸降临时,他们往往任由自己的情感泛滥,将个人消极的感受无限扩展到整个世界,从而对世界的基本面貌作出否定的认识和评价。在对世界的基本态度上,他们更多的是向它索取,而不是奉献。对人生责任感的认识模糊甚至淡化。许多自杀大学生在自杀时并没有想到自己的亲人、老师、学校和社会,甚至是没有任何只言片语提起过。缺乏社会责任感和家庭责任感也是他们自杀的深层原因。

(2)思想方法的片面性、狭隘性,缺乏灵活变通性和批判性。一部分大学生在思考问题时容易走进误区并在遇到挫折时采取极端手段。大学生正处在思维方式由形式逻辑思维向辩证逻辑思维方式的转变,不稳定且不成熟。大学生思维水平的这种飘忽不定的状态,表现在他们平时十分喜欢思考,然而又不善于思考,在认识自己,认识人和事物的时候容易发生片面、偏激和固执的倾向,容易在非理性的思考中将自己导入误区,更有甚者出现如“绝对化”“泛化”等不良的思维模式,这可能造成终生的危害。

(3)意志力薄弱。按照科学的划分,意志力应当属于心理学范畴。但是,意志力又并不单纯属于心理领域,在更多的情况下,它与个体的思想状况联系更加紧密,与个体的世界观、人生观、人生追求和道德责任感等相辅相成。大学生自杀者多存在心理脆弱、意志力薄弱的问题。暂时的情感受挫或者是陷入一些司空见惯的困难,他们就赶快逃避现实,成为一个怯懦、畏难的人。

(4)对生命的态度是大学生自杀的重要原因。伊丽莎白·卢卡斯说过:“如今有一种比艾滋病更易传染,更致命的疾病,那就是否定生命。”当代大学生所面临的压力是广泛的,处处存在着竞争,当他持有生活质量重于生命存在的观点时,在遇到逆境时选择自杀方式进行自我解脱也就容易理解了。

(1)性格特征。内向型性格,通常的表现是少言寡语、不好主动与人交谈和交往,倾向于内部思考,关注主观世界,好沉思、善内省、孤僻、少交际,常沉浸在自我欣赏和自我陶醉中,易害羞、寡言、较难适应环境的变化。内向型性格的人由于与外界的信息交流比较少,因而受到外界关注的可能性也较小,当他们陷入某种困境或采取自杀行动时,由于他们通常不会采取求救行动,被外界发现和救助的可能性也较小,故而这种人的自杀常常显得突兀和不可防范。

(2)气质特点。气质是个人心理活动的稳定的动力特征,影响个体活动的一切方面。通常以感受性(对外界刺激是否敏感)、耐受性(承受能力的高低)和情绪兴奋点(容易沉浸在某种情绪中)的高低作为不同气质类型的主要特点。在气质上表现出敏感、多疑、脆弱、孤僻、谨小慎微等特点的大学生更有自杀的潜在可能性。

(3)缺乏心理弹性。由于缺乏挫折锻炼,许多大学生心灵脆弱,缺乏弹性,各种需要、期望值以及自尊心不能够保持适度,不能够适应社会环境和客观现实,不能够随着情况的变化及时主动地自我调节,缺乏必要的可塑性、伸缩性、包容性和适应性。只能胜不能败,只能顺不能逆,只能荣不能辱,只能伸不能屈,在欲求不能满足、期望落空、自尊心遭受打击的情况下,不能尽快恢复心理平衡。这种状态如果得不到及时纠正,就会对受挫者的身心健康乃至生命构成危险,成为自杀行为的心理基础。

(4)大学生的其他某些心理特征也会引起自杀行为。消极心理品质是自杀行为发生的潜在因素。心理上处于第二次“断乳期”的青年大学生,是美国心理学家霍尔所说的“疾风怒涛”的年龄阶段,容易产生一些比较典型的心理特征。譬如心理矛盾冲突增多,不稳定的情绪以及高成就动机受挫形成的心理落差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