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心理危机与后果探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危机与后果探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时间:2023-11-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由于处理危机的方法不同,后果也不同。心理危机表明个体正在努力抗争,力求保持自身与外界环境的平衡。

心理危机与后果探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1.心理危机及其来源

危机是个人面对某种困难的境遇,运用自己的资源与应对机制无法解决问题时,在一段时间内所出现的混乱与解体状态。当个体遭遇重大问题或变化,使个体感到难以解决、难以把握时,平衡就会被打破,正常的生活受到干扰,内心的紧张不断积蓄,继而出现无所适从甚至思维和行为的紊乱,进入一种失衡状态,这就是危机状态。危机意味着平衡稳定的破坏,引起混乱、不安。危机出现是因为个体意识到某一事件和情景超过了自己的应付能力,而不是个体经历的事件本身。通俗地说,这种危机主要是当事人因为生活实践而产生的一种主观失控状态。

心理学家布拉默认为,危机按其来源分包括三方面内容。

(1)情境性危机:是指个人面临着无法预测和控制的超常事件时出现的危机,如各种自然灾难或人为灾难,遭遇交通意外、家庭变故、严重疾病、性伤害、突然失业等。其引起事件通常是随机的、突然的,具有灾难性和震撼性的。

(2)发展性危机:正常成长和发展过程中无法应对的挫折,如新生适应、毕业、择业失败、升学失败、感情受挫等。

(3)存在性危机:指伴随着重要的人生问题而出现的冲突和焦虑。如关于人生目的、人生价值、责任、独立性、自由与承诺等问题的困惑而导致的内心冲突与焦虑,这种危机可能是基于现实的,也可能基于个人的主观感觉

2.人生危机及其后果

心理危机是一种正常的生活经历,并非疾病或病理过程。每个人在人生的不同阶段都会经历危机。由于处理危机的方法不同,后果也不同。一般有四种结局:第一种是顺利渡过危机,并学会了处理危机的方法策略,提高了心理健康水平;第二种是渡过了危机但留下心理创伤,影响今后的社会适应;第三种是经不住强烈的刺激而自伤自毁;第四种是未能渡过危机而出现严重心理障碍。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危机反应无论在程度上或者是时间上,都不会给生活带来永久或者极端的影响。只要给他们以时间,再加上亲友的体谅和支持,他们就能逐步恢复对现状和生活的信心。但是,如果心理危机过强,持续时间过长,会降低人体的免疫力,出现非常时期的非理性行为。对个人而言,轻则危害个人健康,增加患病的可能,重则出现攻击性和精神损害;对社会而言,会引发更大范围的社会秩序混乱,冲击和妨碍正常的社会生活。如听信传言,出现超市抢购、哄抬物价、犯罪增加等。其结果不仅增加了有效防御和控制灾害的困难,还在无形之中给自己和别人制造了新的恐慌源。

3.大学生心理危机的特点

了解大学生心理危机的特点,有助于预防、及时发现大学生心理危机。

(1)易察性(www.xing528.com)

大学生生活在大学校环境当中,学习、生活相对有序和单一。大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教室、宿舍、食堂、运动场等场所度过的,接触的对象主要是同学、老师,并同时受到学校各种纪律的约束,如有异常现象,较容易被同学、老师发现。因此,大学生心理危机具有易察性。

(2)普遍性

每个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都会遇到一些人生重要课题,产生心理失衡,没有人能够幸免。心理危机表明个体正在努力抗争,力求保持自身与外界环境的平衡。虽然不可避免,但是通过设定目标、形成计划、妥善处理,还是可以安全渡过的。

(3)无助性

心理危机的降临,常常使人觉得无所适从,使人的未来计划受到威胁和破坏。由于先前的应对方式无法应对危机,社会支持系统不完善,常常使大学生感到无助、绝望,以致行为紊乱,心理失常。

(4)危险性

危机之中隐含着危险,这也是我们必须注意到的一个重要方面。这种危险可能影响到学生的日常学习与人际交往等,严重的还可能危及学生生命。正常人一般都是处于身心平衡的状态,也就是他们的思维、意志、情感体验与生理参数指标都是处于某种程度的和谐状态。当有不适当的应激发生时,人的原有平衡状态就会受到破坏,这时人就会处在危机状态,会出现思维不清、意志失控、情感紊乱等情况。大学生自杀、杀人等极端危机表现形式当属此类。

(5)潜伏性

大学生心理危机常常并非以直接爆发的方式体现,而是潜藏于个体内心,当遭遇特定应激事件时,容易引发心理危机。例如马加爵杀人事件,由于马加爵不良情绪长期没有得到宣泄,偏差认知没有得到矫正,最终打牌这件小事成为导火索,导致了心理危机的爆发。某大学的林某因为长期不善交流,内心敏感孤傲,最后因为交水费的小事,将同寝室同学投毒至死,令人扼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