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特点,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特点,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时间:2023-04-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当理想受挫不能成为现实时,必然产生强烈的心理矛盾。这种心理特征上的双重性使大学生的情感生活更为复杂。而在上大学后的生活事件中,压力事件和缺乏社会支持事件是影响心理健康的主要生活事件。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特点,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第二节 大学生适应与发展中常见的问题

一、生活适应不良

进入大学后,大学新生面临的第一个巨大变化就是生活环境的转变。我们在实践中发现,现在的大学新生,由于中学时代家庭的“特殊关照”,学校的“重点培养和保护”,使得相当一部分人的独立生活能力很差。新生入学日,私家车造成交通阻塞,庞大的亲友团护送新生入学这类现象已不再是新闻。有些大学新生缺乏良好的集体生活习惯,依赖性强,集体观念不够;有些大学新生在生活上大手大脚,讲排场,比阔气,浪费现象严重;有些大学新生不愿洗衣服,生活懒散,缺乏规律,等等。在某大学的寝室内,一位阿姨正在汗流浃背地打扫房间。她告诉记者她是一位大一新生花钱请来当计时工的。她已经在寝室里收拾了一上午。寝室里另外几个学生见她打扫得干净,也都让她帮忙打扫床铺和书桌,“要是这些寝室的学生都雇我干活,我这几天的收入是十分可观的”。

然而,大学生活对大学生独立生活的能力提出了更高、更严格的要求。除学习之外,还要安排自己的业余生活,进行内容广泛的社交,参加文体社会实践活动,生活信息量大大增加,真正开始独立生活。一些学生就表现出不适应,连最基本的生活自理都觉得麻烦。另外,一些学生表现出许多不良的生活习惯,诸如睡懒觉、逛街、打牌、熬夜、沉迷于网络等。大部分时间都浪费在消遣活动中,对学习也逐渐失去了兴趣。时间长了,这些生活方式也成为习惯,很多学生几乎淡忘大学还能干点其他更有意义的事情了。另外,长期保持这种生活方式,渐渐地也就失去了兴趣,只是习惯而已。因此,很多同学觉得大学生活空虚、无聊。

故事

“暴食”的大一女生

一天下午,一个清秀、偏胖的女孩走进我的咨询室。她一坐下,就从背包里取出一张照片递给我。“老师,这是8个月前的我,也就是高考刚结束时拍的。”我有点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照片上的女孩洋溢着阳光、清纯的笑容,一条素白色的连衣裙衬托出完美的身材。再看看眼前的她,一件深色的羽绒服裹着臃肿的身体,脸上的表情有点慵懒。

接下来的时间,她开始说她这几个月里的生活状况。如果上午的课程不紧,她会从学校的一个食堂吃完早餐,然后再转到第二个食堂继续吃,直到四个食堂都吃过了为止。有时,晚上她可以吃上两盒盒饭、三包饼干,喝掉一大瓶可乐。很多次,撑得实在太难受了,就用手“抠”,将吃的东西又吐出来。后来,发展到每次大量暴食后,就服用泻药。现在的胃已经完全不行了。

后来通过深入的会谈才了解到,该女生家庭经济情况很好,大学以前都是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连袜子都没有洗过一双。并且,由于从小学习成绩好,人长得漂亮,家庭情况又好,所以她一直是家人和同学追捧的对象。可是进入大学后,学生干部的职务不再理所当然地属于她,大学的活动都靠自己去争取,日常生活料理也得靠自己。然而,像买饭、打水、洗衣服这些简单的事情都会让她很犯愁。

更重要的是,习惯了“核心位置”的她逐渐受到他人的冷落。这种巨大的反差,让她开始变得孤独,郁郁寡欢。

二、学业适应不良

学业适应不良在当代大学新生中普遍存在,是导致其他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有些同学大学毕业也不能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考试“挂科”、舞弊现象层出不穷。大学教育与中学教育的差异本身就会导致学生在学习上的适应不良。

大学的学习与中学的学习在学习目的、学习内容、教学方式和学习要求上都存在差异。

第一,从学习目的来看,中学的学习是一种基础教育,突出普遍性和基础性,更多的是为升学做准备;而大学教育是为社会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更多的是为就业做准备。

第二,学习内容递增。中学的课程相对于大学来说,课程较少,内容浅显,学生对学习的内容也没有选择的余地;而大学的培养方式突出一专多能,涉及的课程多,信息量大,而且更强调合理的知识结构,学习任务也较重。

第三,教学方式的差异。中学多采用老师手把手的教学,几乎每个问题都讲解;而大学更强调启发性、研讨性、自学式教育,课堂讲授时间相对较少,覆盖内容相对较多,讲课速度快、跨度大。

第四,学习要求不同。中学更看重考试分数和排名;而大学重视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对学生的独立性和创造性要求更高。

从以上大学教育与中学教育在学习本身的差异来看,这些差异足以让刚入学的大学生产生不同程度的适应困难。另外,学生本身的情绪困扰也可能会导致学业上的适应不良。比如考试作弊,偷懒,不完成课程作业或报告,对大学学习缺乏动力,觉得学习的东西没有用处等。其中,最突出的是缺乏学习动力和学习目标。有些大学新生形容中学阶段的生活“就像在黎明前漆黑一片的隧道中赛跑”,高考就是前方那一盏最明亮的灯,同学们你追我赶地向着这一目标奔跑,虽然身心疲惫但目标十分明确,因而生活紧张但却充实。顺利地进入大学之后,天虽已大亮,但高考这盏明灯却也熄灭了,生活中也就失去了目标和动力,周围全然一片陌生的景观,大学生活反倒显得失落和茫然。同时,一些学生高考填的志愿不切实际,进入大学后便产生了迷茫感。这种后无动力前无目标的情况,导致近半数的大一新生认为自己“缺乏生活目标”,从而得过且过,学习上提不起兴趣,考试“六十分万岁”。在高层次目标尚未建立之前常出现情绪低落、彷徨迷失的现象在大一新生中并不鲜见。

三、人际交往适应不良

在进入大学以后,大学生的人际关系与高中时期相比,将会面临在形态以及互动方式上的巨大转变。由于大学生来自全国各个不同的地方,相当多的同学也是第一次离开父母,进入一个年龄层非常接近的同伴团体生活。同学们与家庭之间的联系,也会面临因为没有生活在一个共享的时间、空间中,出现微妙的变化。在大学生入学离家后的前几个月,不论对于父母或孩子而言,都是一个未曾面临的新情境。对于某些关系特别亲密的家庭而言,因为上大学导致的亲密感降低、空巢期的适应,都会带来过去亲子关系中未曾面临的挑战与危机。(www.xing528.com)

大学生的人际适应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大学生在交往对象上出现了流动性大、稳定性差的倾向。这一特点也给不少大学生带来了烦恼。例如,许多人感到知心朋友少了,脸皮薄的人多了,有些大学生甚至强烈地感受到“人际危机”,他们渴望尽快从孤独与寂寞中解脱出来。有些大学生因对大学生活有偏差的看法,认为校园就是半个社会,从而无端地猜测和怀疑别人,误认为周围的人都是不可信的。在与人交往中难以真诚相待,从而导致人际关系紧张,常常将自己陷入孤独境地。

(2)大学是一个高手云集的地方。有些大学生往往高估他人,而无端地怀疑自己的能力,容易自卑,以致害怕与他人交往。

(3)有些学生强调“个性”,奉行我行我素的处世原则,过分关注自我。与人交往时,难以考虑他人的感受,处处以自我为中心,在人际交往中常常自命不凡或过于敏感。

(4)不知如何与来自不同家庭、不同社会背景的人相处,是一些大学新生人际交往障碍的主要表现,由此而引发的人际矛盾和心理不适往往给一些大学新生带来许多烦恼。这在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中占很高的比例。如有的学生与同寝室的同学长期关系冷漠,稍有不和便恶语相加。

此外,有些同学不知如何处理与异性的关系;有的新生受习惯心理影响,对男女交往过分敏感,从而使正常的异性交往不能自然进行,甚至相互隔离;也有的同学过快地将同学关系发展成恋爱关系,过早地沉溺于“两人世界”;也有的陷入单相思而不能自拔,由此而产生情感冲突。这些学生大都会出现因人际关系失调造成的焦虑不安、心慌意乱、孤单失落、寂寞失眠、注意力分散甚至社交恐惧等症状。

故事评说

休学亦无奈

晓宇是来自南方某乡村的男孩。含辛茹苦的父母,养育着姐弟几个。他排在最末,又天性聪颖,深受家人的宠爱。他性格有些内向、孤僻、不善言谈,不太会处事,很少与人交往,但是,这一切,并未影响他的学习。相反,因为踏实用功,一向成绩不错的他,从小学到大学,一路顺顺利利地走了过来。不知怎么回事,自从进了大学之后,情形却有些不妙了。他开始感到许多事情不顺心,尤其令他烦恼的是不知该如何与人交往。进校快一年了,他与班上的同学很不融洽。最为糟糕的是,与他朝夕相处的同宿舍男生已与他发生了几次不算小的冲突,他与室友的关系已经紧张至极。一气之下,他擅自搬出了宿舍,与外班的同学住在一起。这一来,他与自己“栖身”的班集体几乎没有了来往,与同学的感情淡漠,隔阂加深。

身边没有一个能相互了解、相互信任、谈得来的知心朋友,晓宇常常深陷孤独与自卑之中,情绪烦躁,痛苦至极。长期的苦恼与焦虑使他患上了神经衰弱症。经常的失眠与头痛折磨得他精神疲惫,体质下降。一度,他也做过努力,用强打精神、埋头读书来减轻痛苦、冲淡烦绪。谁知,事与愿违。由于精神很难集中,学习效果很差,成绩非但未上去,反而一路下滑,甚至出现了几门功课不及格。他震惊、恐慌,心境与体质越来越糟。于是,深感自己陷入病困交加的境地而又无力自拔,晓宇开始讨厌学习,讨厌班级和同学,讨厌一切人。不顾老师、家长的劝告,他坚决要求休学。

点评:晓宇的神经衰弱只是表象,他真正的问题是从人际关系障碍开始的。

四、自我价值感降低

自我价值感降低的感受在大一新生中体现最为明显。随着“90后”新生逐渐进入大学,他们当中不少人都有一技之长,带着良好的自我感觉进入大学校园之后,突然发现自己只不过是大学生中的普通一员。在强手如云的新的班集体里,面对新一轮的排列组合,昔日那种“鹤立鸡群”的优越感已荡然无存,无形中会在一些大学新生的心理上产生一种失落感。同时,高考过后,大家从埋头学习中抬起头来,第一次有机会能够看清彼此,才猛然发现自己和他人之间原来除了学习成绩外,还有许多方面的差距。在知识、才艺、人际关系、家庭背景乃至身体容貌等方面不如人的地方很多。特别是来自农村、山区和贫困地区的学生,或因为家庭经济困难,或因为服饰落伍,或因为浓重的乡音,或因为孤陋寡闻,方方面面难免有使人相形见绌的感觉,总感到“见人矮三分”。某些学生就容易产生自我认识和自我价值感方面的困惑。

一般来说,如果个体在自我认识方面存在偏差,或者是自我价值感下降,在行为上多会表现出沉默寡言、内向孤僻。比如,不敢在公共场合表现自己,不敢主动与他人交往,课堂发言容易紧张、脸红等。这一类学生的羞怯和担心是他人能感觉得到的,他们也会因此主动向他人求助,以便改善自己。然而,有一类学生会用扮酷,装作无所谓、不屑的方式来隐藏他们心中的失落和害怕。他们可能会把自己的帽子压得很低,不会轻易与他人进行眼神接触,对班级、院系的活动不闻不问。这类学生,他们不敢面对自己的现况,而采用逃避的方式来掩盖问题的存在。如果这种方式长期保持下去,对他们的发展非常不利。

五、过度适应

不少大学生过度地模仿成人。大学生处于从少年到成人的一个过渡时期。如果忽略这个过程,过早地成人化,遗失了自己的那些纯真和幻想,使自己有时候无法和别的同学交往,可能被别人说成太成熟、太现实。

有些大学生沾了社会上一些不良的风气,比如贿赂、勾心斗角、奉承等。这些人看起来似乎比一般的人更成熟,更能适应环境,在大学里面可以冒出头角,其实他们有时候也根本没有处理好自身的一些问题,根本没有分析自己真正适合、需要的是什么,只是从外在学习了一些成人社会交往的规则。另外由于他们的不一样造成了他们有时候是“高处不胜寒”,觉得没有人理解,同时也不屑于和其他同学交往,觉得他们太“嫩”了。这种盲目的自信会造成他们生活中的一些不适应,比如人际关系不好等问题。

另外,随着学生家庭经济情况的改善,大学女生攀比衣着打扮,大学男生抽烟饮酒,同学之间过生日以及郊游等消费逐渐上涨,已经成为当前高等学校值得重视的问题。这种情况也会造成部分家庭经济能力有限而又爱面子、讲虚荣的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如严重的自卑、忧虑、紧张等精神压力,甚至还会引发违法行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