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构建大气污染联动监测预警机制

构建大气污染联动监测预警机制

时间:2023-11-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因此,在资金投入方面,要更加注重大气污染的监测预警能力建设。

构建大气污染联动监测预警机制

1.提高监测预警能力

监测预警能力的提高,在某种程度上依赖于先进的大气质量监测设备的使用。因此,在资金投入方面,要更加注重大气污染的监测预警能力建设气象系统和环保系统需构建遍布整个区域的空气质量监测网,并且通过分析各监测网点的监测数据,及时了解本区域大气污染的主要覆盖范围和污染强度,准确掌握区域内包括气温、气压、风向、风速、降水等气象要素以及二氧化碳、二氧化硫、PM10、PM2.5等污染物的相关信息。在此基础上,构建跨界合作的科学预报预警平台,对实时监测到的大气污染相关数据进行分析,进一步量化各地污染物的排放份额以及地区之间大气污染物传输量。对整个区域的空气质量进行综合评估,从而更精确地预报复杂的大气污染状况,为相关政策研究部门与公众提供全面科学的污染物排放、输送信息。此外,还应不断加强与科研院校的合作力度,提高大气预报预警的技术水平,为进一步开展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行动提供支持和保障。

2.强化污染源联动监测力度

第一,构建全面的污染物监测指标体系。我国属于传统的煤烟型污染国家,对于常规污染物已形成了完善的监测机制,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细颗粒物污染成为引起雾霾等污染现象出现的重要因素,因此在监测对象中要增加细颗粒物等具有区域性特征的大气污染物监测指标。采用《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新的空气质量评价体系,使仅包括二氧化硫、二氧化氮、PM10的污染物监测体系再增加PM2.5臭氧和一氧化氮3种指标。

第二,在构建了全面的污染物监测指标体系基础之上,不断加大对重点排污企业的监测力度。各职能部门进一步深化合作,增加对排污企业的监测频次,力争做到全天24小时不间断监测。同时,还应与环保部门的监控平台进行联网,确保监测设备的正常运行和监控数据的正常传送。此外,在线监测制度还应拓展到极易产生扬尘污染的建筑工地项目,在施工场地大量堆放粉状物料处和工地进出口处安装在线监测设备,通过对工地的全天实时监测,不断提高对引起空气污染的排污企业和建筑工地的监管能力,有效防止工业企业超标排污。

3.扩大监测范围(www.xing528.com)

当前的空气质量监测网基本只能覆盖一二线城市。许多城市要么没有设置监测点,要么仅设置了1~2个监测点,多数农村地区普遍没有设置。因此,要有效治理大气污染,首先必须扩大大气质量监测点的覆盖范围。将大气污染监测点科学合理地分布于区域内各个地方,根据各地不同的工业化水平、城市化发展程度以及人口密度等情况确定监测点的设置数量。特别是在广大农村地区,也应合理分布一定数量的监测点,从而有助于全面了解大气天气污染物的输送情况以及大气污染对农村地区的影响程度。此外,除了扩大监测点的覆盖范围,还应不断拓展大气污染的监测深度。

4.建立区域信息共享机制

气象部门与环保部门应不断深化合作,对环保部门监测到的污染物数据及大气质量指数信息与气象部门发布的天气预报信息进行共享。根据大气污染状况,两部门定期召开专题会议,共同开展气候变化对环境影响的评估,将双方优势互补,共建环保气象服务合作机制。区域内各地方间应搭建区域信息共享平台,将平台与各联动部门的工作网站窗口相链接,使各部门可以通过该平台及时掌握区域内各地的空气质量监测数据信息以及重点行业企业的排污详情,方便环保、气象部门对污染来源进行全面分析研究,并根据具体污染状况,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应对对策。同时,还要不断拓展信息公开的广度,提高污染源排污具体信息、环境评估信息和执法监督信息的透明度,提高相关环保数据的真实度。

此外,还应充分尊重和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区域内各级环保部门定期将空气质量监测数据进行全面公示,并不断拓宽空气污染详细情况的公布渠道,可以借助网站或新闻媒体的平台,或者通过发送手机短信的方式向公民发布空气指数。一旦出现环保部门不公开或公开数据不真实的情况,应对其进行严肃追究,要求承担相应的行政责任,以此确保公众更好地获得区域大气污染的详细信息,真正参与到大气污染的防治中。通过构建区域信息共享机制,让人们更快、更便捷地获取空气质量相关信息,充分调动各方力量合力治理大气污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