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乾隆皇帝设计欧式庭院,圆明园西洋楼揭秘

乾隆皇帝设计欧式庭院,圆明园西洋楼揭秘

时间:2023-11-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可以说,西洋楼是按照皇帝的喜好而建造的,乾隆皇帝是西洋楼的总设计师。圆明园西洋楼主要由意大利传教士郎世宁设计,后乾隆皇帝又命法国传教士蒋友仁协助郎世宁,参与设计工作。同时西洋楼工程中还有大量的中国建筑师和工匠。乾隆十二年起,经郎世宁推荐,蒋友仁开始参与西洋楼建造,主要负责其中人工喷泉的设计及施工指导。可以说,西洋楼建筑的自动抽水及喷水系统就是由蒋友仁设计的,其巧妙程度至今仍然让人折服。

乾隆皇帝设计欧式庭院,圆明园西洋楼揭秘

The Designer of European Palace

明清两朝,特别是清康熙朝开始,宫廷内活跃着大量西方传教士,他们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也是皇帝了解西方的主要途径。当乾隆皇帝从传教士那里看到了西方园林景色和喷泉的图片后,很是喜爱,遂命传教士修造。可以说,西洋楼是按照皇帝的喜好而建造的,乾隆皇帝是西洋楼的总设计师。西洋楼内建筑的建造顺序、位置安排都由皇帝定夺,建筑样式则由传教士绘图,再由皇帝提出意见进行修改,或决定是否按图建造。

圆明园西洋楼主要由意大利传教士郎世宁设计,后乾隆皇帝又命法国传教士蒋友仁协助郎世宁,参与设计工作。后来相继加入的外国人还有传教士王致诚、艾启蒙、杨自新,建筑师利博明,植物学家戴卡维等等。同时西洋楼工程中还有大量的中国建筑师和工匠

郎世宁(Giuseppe Castiglione,1688.7.19—1766.7.16),意大利人,原名朱塞佩·伽斯底里奥内,生于意大利米兰。康熙五十四年(1715)作为天主教耶稣会的修道士来中国传教。11月获康熙皇帝召见。当时康熙六十一岁,郎世宁二十七岁。康熙酷爱艺术科学,虽然不赞成郎世宁所信仰的宗教,却把他当作一位艺术家看待,甚为礼遇。康熙对他说:“西方的教义违反中国正统思想,只因为传教士懂得数学基本原理,国家才予以聘用。”旋即派郎世宁为宫廷画师,不给他传教的机会。

1722年康熙驾崩,皇四子胤禛即位,即雍正皇帝。郎世宁时年三十四岁。在华传教士皆逢厄运,唯有郎世宁受到特殊礼遇,向中国的皇帝和宫廷画家展示了欧洲明暗画法的魅力。作于雍正元年(1723)的《聚瑞图》轴、雍正二年(1724)的《松献英芝图》轴和雍正六年(1728)的《百骏图》卷等画幅,都显示了郎世宁坚实的写实功底,体现了他早期绘画的特色和面貌,具有浓厚鲜明的欧洲绘画风格和情调。

雍正十三年(1735)雍正去世,由皇四子宝亲王弘历继位。郎世宁时年四十七岁。即位后的乾隆皇帝多次颁赐钱和实物奖赏宫廷画家,几乎每次都有郎世宁的份儿,与宫廷画家中的元老冷枚、唐岱等人待遇相同。

从乾隆十二年(1747)起,郎世宁就开始为乾隆皇帝设计西洋楼建筑群直到去世,在西洋楼建筑群的设计中,除远瀛观(建造时郎世宁已经去世)外,其余部分郎世宁均参与其中。郎世宁不但可以很好地将中国的十二生肖理念和西方钟表及喷泉完美结合,同时又将西方罗马神话中《阿特塞翁与戴安娜》的神话故事完美地在东方的西洋楼中用喷泉的形式加以再现。这一中一西都体现出郎世宁对中西文化的深入了解和贯通。

乾隆三十一年六月初十日(公元1766年7月16日),郎世宁在他七十八周岁生日的前三天,病逝于北京,其遗骸安葬在北京城西阜成门外的欧洲传教士墓地内。

乾隆皇帝对于郎世宁的去世甚为关切,特地下旨为其料理丧事。郎世宁的墓碑上刻着皇帝旨谕:“乾隆三十一年六月初十日奉旨:西洋人郎世宁自康熙年间入值内廷,颇著勤慎,曾赏给三品顶戴。今患病溘逝,念其行走年久,齿近八旬,著照戴进贤之例,加恩给予侍郎衔,并赏内府银叁百两料理丧事,以示优恤。钦此。”墓碑的正中下方为汉字:“耶稣会士郎公之墓”,左边为拉丁文的墓志。(www.xing528.com)

蒋友仁(P. Benoist Michel),字德翊,原名伯努瓦·米歇尔。法国耶稣会士、法国传教士,天文学、地理学、建筑学家。1715年10月8日生于法国欧坦(Autun),1737年加入耶稣会,精通天文、地理和历法诸学,于乾隆九年(1744)抵澳门,经钦天监监正戴进贤推荐奉召进京。入京后,埋头学习满、汉语言文化、孔孟经典、哲学历史等中国传统文化,他不仅精于建筑设计,而且又熟谙铸造技术。乾隆十二年(1747)起,经郎世宁推荐,蒋友仁开始参与西洋楼建造,主要负责其中人工喷泉的设计及施工指导。可以说,西洋楼建筑的自动抽水及喷水系统就是由蒋友仁设计的,其巧妙程度至今仍然让人折服。

蒋友仁还曾译过《书经》、《孟子》,译拉丁文《书经》十分审慎,其了解汉文之深,与译笔之忠实,远出以前各译本之上。1774年10月23日病逝于北京,其遗骸安葬在北京城西正福寺法国传教士墓地内。

郎世宁自画像

郎世宁墓碑(2007年)

郎世宁墓碑拓片

蒋友仁墓碑(现存北京石刻博物馆

洞天深处清宫画院-如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