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追寻真实的圆明园:乾隆皇帝的欧式庭院

追寻真实的圆明园:乾隆皇帝的欧式庭院

时间:2023-11-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Harmonious Wonder谐奇趣一景由谐奇趣楼和楼前楼后的喷泉群及其西北侧的供水楼组成。谐奇趣主楼三层,中层和下层都是七间,前有半圆形高台,后接平台抱厦三间;顶层为正楼三间。谐奇趣等处遗址于1992年全面清运渣土,廓清基址,并归位部分石件。这张照片由谐奇趣东南朝西北方向拍摄,由照片可见主楼的屋顶已经坍塌,但建筑主体受损并不严重,券口的雕花装饰和楼梯的栏杆也基本完好。

追寻真实的圆明园:乾隆皇帝的欧式庭院

Harmonious Wonder

谐奇趣一景由谐奇趣楼和楼前楼后的喷泉群及其西北侧的供水楼组成。它是西洋楼景区最早建成的一组西样建筑,也是中国皇家园林建筑史上的第一座西洋建筑。从乾隆十二年(1747)筹划,由供职清廷的西洋传教士郎世宁、蒋友仁设计指导,乾隆十五年(1750)三月造办处奉旨为水法(喷泉)池承做铜鹅、铜鸭,十一月为水法处水池泊岸铸造铜兽,至乾隆十六年(1751)秋季正式建成。乾隆皇帝游过之后,对此建筑大加赞赏,以“天谐奇趣”之意,取名为“谐奇趣”。

谐奇趣主楼三层,中层和下层都是七间,前有半圆形高台,后接平台抱厦三间;顶层为正楼三间。大殿东西两边前侧伸出弧形平台游廊各九间,尽端为两层八角楼厅(俗称八方亭或圆亭)。谐奇趣楼以艾叶青石为柱,柱头柱身是仿罗马式;门窗券口用砖石细刻花纹番草,窗户以方格小玻璃镶嵌;墙面涂以灰粉,并用五色琉璃浮雕加以装饰;楼顶则为中式庑殿四坡形式,据文献记载,楼顶覆紫色圆光琉璃瓦,东西八角楼亭为五色琉璃。主楼前后设左右螺旋石梯,平台上围建琉璃栏杆和西式花纹琉璃栏板,楼前平台置西洋石狮一对,后来又添一座汉白玉石龙座。平台楼东西山墙设角门,可由平台石廊顶上进入八角亭楼内。

谐奇趣前边,楼亭环抱之中为一大型海棠式喷泉池,楼后有一处小型菊花式喷泉池。由于谐奇趣的园林主题是西洋水法即人工喷泉,所以当时被俗称为西洋水法殿、水法房或水法处,又称西洋楼。

谐奇趣前的大型喷泉池,池中心有一西洋翻尾石鱼,从嘴中可喷射出数米高的水柱,石鱼东西各有一只铜虾、一座小型喷水台,水池北部设有铜鹅六只,池南沿和东西沿分设铜羊、铜猫、铜鸭各二只,全是从口中喷水射入池内。水池南岸有石刻喷水花瓶二座。喷泉池北的东西两隅还各设一处喷水“瀑布”,以及“水法铜人”等。谐奇趣北边的喷泉池,直径4.5米,池内是由四只铜鱼、四个小喷水塔组成的三层喷泉。

谐奇趣殿内有花盖靠背和坐褥,都是由郎世宁设计样式,乾隆看后发往江南制作;正宝座背后的照壁也是由郎世宁设计,做成楠木花贴金,宝座周围吊屏为楠木花贴金。谐奇趣八角圆亭(时称水法房八角亭或圆亭)内花盖边上做绣孔雀翎刷子,刷子顶上用西洋绿色金花纸糊饰。谐奇趣东平台楼内,安设洋漆玻璃九屏风一座,是由故宫抚辰殿移来。乾隆十八年(1753)四、五月葡萄牙使臣巴哲格访华时,乾隆帝特允于此“瞻仰”水法,事后在屏风背面贴挂该使臣的油画头像。后来郎世宁奉旨又拣选、添画了康雍两朝葡萄牙来使和在京效力多年的十七位西洋人油画头像,同贴于九屏风背面。乾隆三十九年(1774),又由西洋画师艾启蒙做了添改,中间上层画康雍乾年间葡使,下层画戴进贤、郎世宁、艾启蒙头像。西平台楼内桌案上,则陈设郎世宁设计的西洋玻璃灯一对。

谐奇趣的室内装饰和陈设,也都颇具西洋奇趣。殿内陈设,是先经郎世宁奉旨按西洋法子画出陈设纸样,呈准后再由在京效力的西洋人杨自新、席澄源带匠人承做,或者发往西洋传办。谐奇趣的室内陈设有西洋罗镜灯、玻璃挂灯、玻璃八仙灯、挂镜、日晷显微镜、银兽、绒狗、天体仪、浑天仪、天球、西洋珐琅莲花灯、珐琅碗缸瓶罐、大小钟表、花毡、箱柜桌椅、西洋玻璃灯八盏、西洋玻璃五彩大吉灯、紫檀木边西洋油画挂屏、西洋小镟床、西洋琴、西洋套杯、西洋百层套杯、西洋银锁子荷包、下棋人陈设、西洋刀式陈设、五更钟鱼子金漆大表盘、镶玛瑙西洋珐琅方盒,以及缠丝玻璃瓶碗、提梁卣架、葫芦、蜡台、鹦鹉、穿金银线鞘银把西洋剑、西洋射光镜等。东游廊安设西洋人弹琵琶陈设一件,东八方楼下设水银筋斗人一件,西八方亭内设风琴时钟一件。

乾隆五十八年(1793)英使马戛尔尼访华时,被特允参观圆明园并西洋水法景观。英王给乾隆皇帝的祝寿礼物在正大光明殿呈览之后,很多件礼品遵旨被移至“水法”(即西洋楼)各殿陈列。其中西洋船模型、鹅颈玻璃灯等物件就被摆放在谐奇趣内。

谐奇趣西北向有面向东的五间楼北连平台房三间,这是谐奇趣喷泉群的供水楼,俗称西蓄水楼,或西水车房。水从北侧三孔进水闸经暗洞引到楼下平台房内,提水至楼上蓄水池,起水塔作用,再用铜管输水下注至谐奇趣楼前楼后及养雀笼各个喷泉。楼上蓄水池和地面喷泉池,都是用锡板焊制,并裹布沥青,俗称锡海、锡池。有趣的是谐奇趣蓄水楼于乾隆十六年(1751)建造完竣时还是机械提水,是用三匹骡子拉动水车往楼上提水,但后来因水车轮盘不时损坏,铜管也汲水不急,在二十八年(1763)只得改为人力戽水,即改安辘轳雇觅夫役用大罐打水。

蓄水楼后即为西洋楼景区的西墙,向南延至五孔闸,此墙与蓄水楼对面的东墙、谐奇趣对面的南墙,均为西洋风格。墙面用西洋焦点透视法,分段绘画几何形图案,时称“线法墙”。五孔闸东为五券西式桥,各券上口石刻兽面,水从口中喷出。桥上为西洋座钟形假门,假门上还嵌大型时钟。该建筑俗称“线法桥”。

圆明园罹劫后谐奇趣等均沦为一片废墟,楼前喷泉池的西洋翻尾石鱼,今存北京大学未名湖畔;楼北的菊花式喷水池,曾流散于城里翠花胡同,1987年已在原址复位。谐奇趣等处遗址于1992年全面清运渣土,廓清基址,并归位部分石件。

谐奇趣北面

谐奇趣北菊花喷水池

谐奇趣翻尾石鱼

谐奇趣南面

谐奇趣主楼

谐奇趣八角亭

谐奇趣前喷泉复原图-陆伟绘

线法桥

奥尔默1873年拍摄的谐奇趣全景,此时主楼虽未坍塌,却显然已经荒废,连廊和音乐厅损毁较为严重,湖中似乎已经淤塞,长满了杂草

奥尔默1873年拍摄的谐奇趣主楼南面。谐奇趣是西洋楼景区最早建成的建筑(1751年),主楼上下三层,楼前有一道两层的月形台阶直通二层,台阶前方是海棠形的喷水池。这张照片由谐奇趣东南朝西北方向拍摄,由照片可见主楼的屋顶已经坍塌,但建筑主体受损并不严重,券口的雕花装饰和楼梯的栏杆也基本完好。在照片中可以看到有一位洋人正站在二楼平台入口处

这张照片是奥尔默1873年在谐奇趣主楼南侧楼梯上往东南拍摄,可见部分主楼楼梯,连接音乐厅的连廊和东侧的八角楼厅。图中可以看到连接谐奇趣主楼和八角楼厅的连廊是一组券门组成的廊桥,连接主楼山墙上的侧门和八角楼厅二层,券门上方以洛可可风格的蔓草装饰,券内原有雕花门,如图中所见,显然无一幸存

这张照片是奥尔默1873年在谐奇趣东侧的小山上向西拍摄的,可见谐奇趣主楼的东立面,西侧的八角楼厅和东侧部分连廊

1873年奥尔默拍摄的谐奇趣主楼北面及喷水池,照片上喷水池中的喷水塔已经倒塌,水池本身也已经破损,四周的地面上长满了杂草

托马斯·查尔德1877年拍摄的谐奇趣北面照片,对比前一张奥尔默在1873年拍摄的同角度照片,楼梯琉璃扶手已经基本全被破坏了

托马斯·查尔德1877年拍摄的谐奇趣南面全景照片,对比奥尔默在1873年拍摄的照片,此时楼梯琉璃扶手已经基本全被破坏了

托马斯·查尔德1877年拍摄的谐奇趣八角楼厅残迹

托马斯·查尔德1877年拍摄的谐奇趣主楼南面残迹

泰奥菲勒·皮瑞(中文名帛黎)拍摄的谐奇趣主楼,这张照片是站在谐奇趣的西南侧向东北方向拍摄的主楼和音乐厅全景,为了能将东西两个音乐厅都拍摄进去,皮瑞的拍摄位置距离谐奇趣主楼很远。照片上谐奇趣主楼前的楼梯栏杆已经被拆毁,这和查尔德1877年拍摄的角度接近,拍摄时间很有可能在1876年

线法门早期旧照,此时的线法门主体建筑保存尚完好,只是门上的西洋钟已经不知下落。照片拍摄时间大约是1877-1879年之间

英国人查尔斯·弗雷德里克·摩尔在1880年拍摄的线法门残迹,这是目前已知拍摄时间最早的一张线法门旧照。照片可以清晰地看到线法门一面为西式钟楼,一面为中式亭子。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不影响圆明园部分的中式景观和西洋楼部分的西式景观,起到一个很好的过渡效果

谢满禄1882年后拍摄的谐奇趣主楼全景,此时距离他之前的英国人托马斯·查尔德拍摄仅仅过去了五年时间而已,但此时的谐奇趣已经被破坏的相当严重,原本三层的楼层被拆仅仅剩下不到一层半,东西两座八角楼厅也被拆毁

德国随军军医乔治·佩特斯1900年底拍摄的谐奇趣残迹

丹麦人索弗斯·布莱克1915年拍摄的谐奇趣残迹

瑞典人喜仁龙1922年拍摄的线法桥残迹,对比泰奥菲勒·皮瑞在1876年拍摄的线法门,此时的线法门已经被破坏得只剩下一半了,从这张照片上可以清晰地看到线法门是实心架构,说明以前只是起装饰作用而非出入的大门

亚乐园1927年拍摄的线法门残迹,此时的线法门距瑞典人喜仁龙1922年拍摄的线法门照片仅仅过去五年而已,但此时的线法门几乎已经找不到昔日轮廓

美国人毕士博1915年拍摄的谐奇趣东残迹

美国人毕士博1915年拍摄的谐奇趣残迹

美国人毕士博1915年拍摄的谐奇趣北面残迹(www.xing528.com)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拍摄的谐奇趣残迹,照片还可以看到谐奇趣北面黄花阵花园门残迹和黄花阵北面的小型蓄水楼残迹

谐奇趣残迹全景,为了拍摄这张全景,摄影师已经站到了南面的山坡上。拍摄时间大约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

美国人西德尼·戴维·甘博1919年拍摄的谐奇趣遗址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拍摄的谐奇趣残迹西部,此时可以看到线法墙还保存完好

德国人汉茨·冯·佩克哈墨尔在1918年前后拍摄的谐奇趣残迹

瑞典人喜仁龙1922年拍摄的谐奇趣残迹

瑞典人喜仁龙1922年拍摄的谐奇趣南面二楼入口残迹

瑞典人喜仁龙1922年拍摄的谐奇趣残迹,照片中可以看到谐奇趣北边的黄花阵大门及远处的小蓄水楼残迹

瑞典人喜仁龙1922年拍摄的谐奇趣东北面残迹

瑞典人喜仁龙1922年拍摄的谐奇趣八角厅残迹

拍摄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的谐奇趣残迹

谐奇趣八角亭遗址

与奥尔末拍摄的同一角度的谐奇趣遗址近景

与奥尔末拍摄的同角度的谐奇趣遗址主景

谐奇趣北门西洋门楣

谐奇趣台阶

谐奇趣遗址现状

谐奇趣遗址现状

谐奇趣遗址现状

谐奇趣下水道系统遗址

谐奇趣遗址上的西洋石狮

1992年从谐奇趣遗址出土的西洋假山石

伦敦维多利亚阿尔伯特博物收藏的圆明园西洋楼琉璃构件

位于北京大学未名湖内的原谐奇趣翻尾石鱼细节

左一为养雀笼
左二为谐奇趣
左三为海晏堂
左四为养雀笼
右一为方外观
右三为海晏堂
挪威伯尔根城实用艺术博物馆位于挪威西部,博物馆内收藏的圆明园石刻皆系挪威人蒙茨一人捐献。蒙茨曾于1887年来到中国,在中国海关任职,后又担任袁世凯骑兵团长、参谋长等多种职务。在中国生活了五十余年,收集了二千五百多件中国文物。这些文物多是散落在民间的圆明园遗物。包括石雕、玉器、青铜器陶瓷、绘画、丝绣等,其中最不寻常的是圆明园的石雕。在一层的整个陈列室中,几乎全部是雕刻美的圆明园建筑石构件,有残断的柱础、栏杆、望柱、石像……在大厅的墙壁上还挂着一幅印在白布上的圆明园远瀛观铜版画。从中可认出部分石雕原来所在的位置。这座展厅被命名为“圆明园展厅”

挪威人蒙茨

蒙茨将军家乡的博物馆,照片中可以清晰的看到被蒙茨将军从中国搬去的圆明园西洋楼石刻构件

谐奇趣菊花喷水池内喷水嘴细部

谐奇趣菊花喷水池内喷水嘴细部

线法桥遗址

谐奇趣菊花喷水池周边雕刻的石刻花纹

谐奇趣菊花喷水池周边雕刻的石刻花纹

谐奇趣菊花喷水池周边雕刻的石刻花纹

谐奇趣西洋雕刻纹饰出水口

谐奇趣琉璃构件

谐奇趣二层入口处琉璃瓦细节(拍摄于1875年前后)

谐奇趣顶部琉璃瓦细节(拍摄于1875年前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