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礼制城市标志,历史探秘

礼制城市标志,历史探秘

时间:2023-11-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北京内城南墙的中门,元代称为丽正门,明清改名为正阳门。这是属皇帝专用的城门,又称“国门”。崇文门是明清时的称呼,元代称为文明门,寓意相近。在崇文门附近接受检查,交纳厘金。西直门是内城西墙的北门,元代称为和义门。德胜门为北城墙的西门,元代大都北城墙西门称为健德门。通过照片我们就会发现外城城门的规模都不如内城的宏大,显然表明它们的地位没有内城的重要。

礼制城市标志,历史探秘

元大都的城市建设基本遵循《考工记》关于王城规划“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的设计理念,然而大都城的设计者在规划城门的时候却没有严格按照此原则,北墙仅开两个城门,形成了元大都共十一个城门的格局。

有学者认为元大都只有十一门是设计者取象于《周易》“天地之数,阳奇阴偶”的结果。天数为一、三、五、七、九,地数为二、四、六、八、十,取“天地之中和”,即天数的中位数“五”与地数中位数“六”合而为“十一”,其意义引申为天地合和,所以,南门三个,奇数,北门两个,偶数,呈现阴阳对应之势。

图5-14 西直门

当然也有学者认为此现象与元大都城的设计规划者刘秉忠不无关系,刘少时为僧,后饱读儒、道经书,儒、释、道的思想都对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大都城门规划建设以及命名上就可见一斑。大都城之所以北面少一门,是因为刘秉忠奉邵雍之说,以示“北不全见”,并且据《易经·说卦》,北暗含“隐伏”“重险”的意味,所以不开正北之门。实际上,这也符合北京温带季风气候冬季多西北风的特点,正如中国北方民居的北面山墙不开窗是为了讲求严实保暖。

元大都城门的命名也都取义于《易》卦,蕴涵着深邃的文化意义。国都的正门——丽正门,是从离卦中“日月丽乎天”中得名,以期“圣人南面而听天下,乡明而治”。结合学者的研究,通过《易》卦与元大都城门命名示意图,我们似乎可以参透个中的奥秘。

明中期以后,北京城再从原来的长方形变成了内城、外城结合的“凸”字形,同时也使得城门从原来的十一个发展成“内九外七皇城四”的格局,并延续五百余年未有大的变动,而且大多数城门的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所谓的“内九”,指的是内城东边的东直门、朝阳门,西边的西直门和阜成门,北边的德胜门、安定门,南边的崇文门、正阳门(前门)和宣武门。我们耳熟能详的“九门提督”实际上就是掌管内城的负责人。内城九门地位重要,各有用途,用老北京人的话说,就是“九门走九车”。

正阳门——走“龙车”。北京内城南墙的中门,元代称为丽正门,明清改名为正阳门。这是属皇帝专用的城门,又称“国门”。皇帝每年两次出正阳门,一次是冬季,到天坛祭祀上天,另一次是惊蛰,到先农坛去耕耘稼穑。因为正阳门位于皇城的正前方,所以又叫前门。人们所熟悉的“大前门”香烟,就是由此而命名的。

崇文门——走酒车。崇文门与下面我们要讲到的宣武门,是内城南墙东西对应的两座城门。“崇文”是尊崇文化的意思,“宣武”是宣扬武威的含意。两座城门并列东西,是取“左文右武”“文治武安”的含义。崇文门是明清时的称呼,元代称为文明门,寓意相近。崇文门又名“哈德门”,当年京城收税的总机关即设立在此。明清时期京城里的达官贵人享用的美酒佳酿大多是从河北涿州等地经大运河到通州,然后经过一段陆路从崇文门进北京城。在崇文门附近接受检查,交纳厘金。另外,按照阴阳五行的说法,东方为木,主生,所以当年进京赶考的士子也是从崇文门进入北京城内的。

宣武门——走囚车。宣武门在元代时称顺承门。明代就改称玄武门。后来为了避康熙帝的名字玄烨之讳而改为宣武门。明清时期北京的刑场就设在宣武门外的菜市口,犯人经刑部审核确定,从宣武门出去,在菜市口问斩。据说当时宣武门的城门洞顶上刻着三个大字“后悔迟”,其寓意一目了然。据五行学说,西方为金,主死,所以死人出殡也要走宣武门,故又称之为“死门”。

朝阳门——走粮车。朝阳门是内城东墙的南门,元代时称为齐化门。明清时期北京的粮食多是从江南地区沿大运河运到通州,然后卸船装车运到北京朝阳门内,存放在官方的粮库“海运仓”“东门仓”和“禄米仓”。直到今天,这里的地名中还保留着这些名称,所以朝阳门也有“粮门”之称。

阜成门——走煤车。阜成门是内城西墙的南门,元代时称平则门。因为京西的门头沟一带是产煤之地,北京城居民所用的煤炭皆从该地运来。传说老阜成门的门洞顶上刻了一枝梅花,取“煤”的谐音,以示此处为走煤车的意思。(www.xing528.com)

西直门——走水车。西直门是内城西墙的北门,元代称为和义门。因当时北京城内的水井水质不佳,宫廷内的饮用水要从西郊玉泉山用专门的水车运到宫内。所有的御水车都走西直门进入城内,而西直门的城门洞上面也因此象形地刻着水的波纹。

东直门——走砖瓦、木材车。东直门是内城东墙的北门,元代时称崇仁门。这个门是九门中最贫穷的门,因为过去的砖窑都设在东直门外,从南方运来的木材也从东直门进城。实际上,东直门大街在明清时期就是提供百姓日常生活所需用品的集散地,是最能反映京城下层老百姓生活状况的地方。

德胜门——走兵车。德胜门为北城墙的西门,元代大都北城墙西门称为健德门。据说这还有一个故事:明初徐达

图5-15 德胜门

明军进入北京后,发现元顺帝早已从大都北城西边的健德门逃走,遁入蒙古高原。徐达为纪念这次胜利,就将健德门改名为得胜门。但这只是一个传说,因为元大都北城墙与明北京北城墙位置并不一致。从目前保存的明代北京文献上看,明代此门一直称为德胜门。此门是明清时期出兵征战必走之门,故又称为军门。

安定门——走粪车。安定门位于北城墙的东面,此门本与德胜门一样,是为征战凯旋的将士们返城时所进的门,与德胜门相对应。但事实上,安定门因为以前靠近城门的地坛,附近有北京主要的粪场,所以此门就自然而然地成了粪车出入的通道。不过,老百姓还是把这个门称为兵车回城,显然是一种更文雅的说法。

“外七”是指明世宗(1522—1566年在位)为加强城防,在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增修的外城城门,共有七座。最北边与内城的“前三门”平行的是东便门和西便门,东西两边儿分别是广渠门和广安门(原为广宁门,为避道光皇帝旻宁的名讳而改),南边则是左安门、右安门和直通正阳门的永定门。

通过照片我们就会发现外城城门的规模都不如内城的宏大,显然表明它们的地位没有内城的重要。只有位于南垣中央的永定门是整个外城最大、最重要的城门。原因十分简单,永定门是从正阳门一直延伸下来的前门大街的终点,也是明清北京城中轴线的终点,自然要阔气一些。

“皇四”是指皇城即紫禁城的四座城门,东有东安门(现为东华门),南有天安门,西有西安门,北有地安门。这些门都是封建时代统治者为保护自己而设立的,与北京的普通百姓关系不大。

图5-16 皇城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