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外科手术的前进之路:麻醉、消毒和输血技术的进步

外科手术的前进之路:麻醉、消毒和输血技术的进步

时间:2023-11-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麻醉避免了手术产生的剧痛。有效麻醉术的问世,使侵入式外科手术得以实施。消毒大大降低了早期外科手术的死亡率。引入麻醉并没有立刻加速外科的进步,医生还面临感染等问题。此外,外科手术后,许多患者因感染化脓死亡,一些医生也被感染。输血成为外科手术的重要保障。兰德施泰纳指出,不同血型的人相互输血会造成凝集现象,导致死亡。这一发现,使输血成为一件安全的事情。

外科手术的前进之路:麻醉、消毒和输血技术的进步

麻醉避免了手术产生的剧痛。鸦片、印度大麻、酒精是古代手术最早使用的镇痛药。在没有引入麻醉之前,外科手术一般都在手足和身体的表面进行,患者无法避免手术带来的剧痛。1772年,英国化学家普里斯特利(Joseph Priestley)发现并描述了一氧化二氮(又称笑气)的性质。1799年,普里斯特利的朋友戴维(Humphry Davy)发现了笑气具有令人快乐、麻痹的效果,有用于手术的可能。1818年,英国化学家和物理学家法拉第(Michael Faraday)发现硫化乙醚的蒸气能麻痹神经,缓解疼痛。1842年,美国医生郎(Crawford Long)首次应用乙醚吸入式麻醉方法,成功地为一个颈背部肿瘤患者进行了切除手术。但是,朗的贡献基本没有得到认可。1843年,美国牙科医生韦尔斯(Horace Wells)用乙醚和笑气进行了滑稽表演,并尝试用乙醚进行拔牙。1845年,美国牙科医生莫顿(William Morton)建议马萨诸塞州综合医院的医生沃伦(John Warren)使用乙醚为患者进行手术,但因患者大声呼叫而被认为失败。沃伦的手术器械至今仍保存在医院的历史博物馆内。1846年,莫顿向哈佛医学院杰克逊(Charles T.Jackson)咨询用乙醚进行牙齿手术治疗的方法后,首次用乙醚成功完成无痛拔牙手术,并申请了专利。为人类解决痛苦的技术申请专利保护,在当时被认为是不道德的。莫顿申请专利一事不仅导致了其与郎、杰克逊、韦尔斯等人20多年的发明权之争,而且让莫顿背负了沉重的道德包袱。此后,手术中使用乙醚被迅速推广,成为麻醉史上重要转折点。由于乙醚经常导致患者呕吐,很快就被氯仿取代。1847年,英国爱丁堡大学医学院教授辛普森(James Y.Simpson)首次用氯仿完成助产手术。有效麻醉术的问世,使侵入式外科手术得以实施。1905年,德国化学家艾因霍恩(Alfred Einhorn)合成出毒性更小的局部麻醉剂普鲁卡因(Procaine),这改变了过去无论手术大小均需要进行全身麻醉的局面,开创了麻醉学的新纪元。1913年,使麻醉蒸汽和空气自动混合的麻醉机诞生,给临床麻醉提供了更为可靠的保障。1920年,英国医生马吉尔(Ivan Magill)首创经口、鼻气管插管的气管内麻醉,是全身麻醉发展的一大进步,扩大了手术的范围。20世纪40年代,麻醉学成为一门正式学科为大家普遍接受。50年代以来,新的麻醉药不断出现,麻醉由吸入改为血管注入,有时还配合降低体温,同时要求患者的身体情况与手术的需要紧密结合起来,使麻醉技术更加“精准”,并逐步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消毒大大降低了早期外科手术的死亡率。引入麻醉并没有立刻加速外科的进步,医生还面临感染等问题。消毒防腐可以追溯到古代,人类很早就知道保持清洁来预防疾病。但是,真正的消毒理论的建立源自19世纪中期的产褥热。当时,欧洲所有妇产科诊所都出现过产褥热,并经常以流行病的形式出现,死亡率超过10%。1846年,匈牙利产科医生塞麦尔维斯(Ignaz Semmelweis)认为,产褥热导致的产妇死亡与因割破手指而死的医生的病因是一样的。于是,他推断产褥热是通过医生的手传播的。1847年,塞麦尔维斯在自己负责的产房里要求检查医生必须用氯石灰溶液用力擦洗双手。产褥热的死亡率随之下降。塞麦尔维斯又要求对器械、敷料等都要事先消毒,并且对患病产妇和健康产妇进行隔离,从而使产褥热的死亡率大大下降。塞麦尔维斯防治产褥热的消毒方法可以算是化学消毒法的开始。但是,塞麦尔维斯这些观点在当时并不被人们接受。此外,外科手术后,许多患者因感染化脓死亡,一些医生也被感染。当时,人们并不知道引起伤口感染的原因是什么,直到巴斯德微生物理论的出现。受巴斯德理论的启发,英国外科医师李斯特(Joseph Lister)认为,伤口感染是由空气中的微生物引起的。1861年,他研发出石炭酸消毒技术。1867年,李斯特在《柳叶刀》上公布了他的基于巴斯德理论的消毒方法。应用李斯特发明的手术消毒技术,不仅手术伤口愈合干净,没有化脓,而且出乎意料的是,被称为手术病的“医院疾病”(hospital disease)也消失了。1877年,英国化学家廷德尔建立了间歇灭菌法。1881年,德国细菌学家科赫(Robert Koch)提出用蒸汽灭菌法为手术工具消毒。1890年,美国医生霍尔斯特德(William Halsted)倡导使用橡胶手套。1895年,德国病理学家莱德奇(Ledsch)认为,人们讲话的带菌唾液也会导致伤口恶化,建议手术时戴上用纱布制作的能掩住口鼻的罩具。1899年,一位法国医生制作了一种6层纱布口罩,并缝在手术衣的衣领上。到了20世纪,口罩、橡胶手套、手术衣、现代化的手术房开始出现,无菌环境大大降低了感染的风险,手术成功率大幅提高。(www.xing528.com)

输血成为外科手术的重要保障。早在18世纪就有人尝试将输血运用在外科手术中。先是有人把动物血输入人体内,这当然不可能成功。后来有人进行人体之间血液输入,出现有时成功有时失败的情况。直到20世纪初,这个问题才得以解决。1901年,美籍奥地利人兰德施泰纳(Karl Landsteiner)发现了血型,认识到人体存在A、B、O三种不同的血型。1902年,他又发现AB型血型。兰德施泰纳指出,不同血型的人相互输血会造成凝集现象,导致死亡。后来发现:同型血相互输血,危险很小;O型血同其他血型的血不发生凝集现象;AB型血在接受A、B、O型血时不发生凝集现象,而给A、B、O型的人输血时,则发生凝集现象。这一发现,使输血成为一件安全的事情。1906年,法国人卡雷尔(Alexis Carrel)首次成功地把输血者的动脉直接连接在受血者的静脉上。1914年,一些学者发现了柠檬酸钠的抗凝作用,伴随着出现了间接输血法和血库。1927年,兰德施泰纳移居美国后,陆续又发现M、N、MN、RH血型。兰德施泰纳也因此荣获193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输血技术被广泛采用,使许多伤兵得到救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