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通过解决文本理解,提高字词积累效果

通过解决文本理解,提高字词积累效果

时间:2023-11-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解决了文本的理解,字词的积累就更容易解决了。文言文中有些词是文言文特殊句式的标志,阅读时可以迅速勾连出曾经积累的知识,推测出句子的句式。“句读窥文”的方法与传统文言文教学的区别就是从大处着手,从整体出发,不纠结于字、句,养成整体阅读的思维方式并形成习惯。

通过解决文本理解,提高字词积累效果

解决了文本的理解,字词的积累就更容易解决了。

文言文中有些词语在句中出现的位置比较固定,特别是一些语气词,或在句末,或在句首。正如唐人刘知几在其《史通·浮词》中所说:“夫人枢机之发,亹亹不穷,必有余音足句,为其始末,是以伊、惟、夫、盖,发语之端也;焉、哉、矣、兮,断句之助也。去之则言语不足,加之则章句获全。”[2]这样一些词语出现在没有断句标点的文言文之中,往往意味着在它们的后面或前面是文意的断绝或停顿之处,故可把它们视为文句断、顿之处的标志性词语。从表现形式上看,“也”“矣”“耳”“焉”“而已”等语气词经常用于陈述句的末尾;“乎”“邪”“耶”“与(欤)”等语气词经常用于疑问句的末尾;“哉”“兮”等语气词经常用于感叹句的末尾;“唯”“夫”“若夫”“且夫”“是故”“然而”“然则”“至于”“至若”等词则经常出现于句首。因此,出现在文言文中的这些文言虚词(特别是语气词)往往便是该断句标点的地方,在表达语气和结构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3]

文本中的大多数字词,又都可以在已经掌握字词的常见意义基础上进行判断。如对“全石以为底”和“卷石底以出”中的“以”的意思理解,如果学生已经积累了“以”字的几种用法:①动词“以为”“认为”;②介词“把,拿,用”,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③介词“凭借,依靠,按照”,表示动作行为的依据方式;④介词“因为”,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⑤介词表示比较;⑥连词,连接两个动作,相当于“而”,表示转折、修饰、递进等关系。学生可以联系句子通过比较,选用一种代入,推测出“全石以为底”中“以”是“用,把”的意思;“卷石底以出”中的“以”是连词,相当于“而”。这是语法辨析勾连猜读的方法。也就是要首先分析词在句中的语法地位,如所做的成分,与其他词的搭配关系、修饰关系等,再推测词义。句子的结构是固定的,组合是有规律的,词在句中所处的语法位置,也就为我们推断词义提供了依据。如主语、宾语常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状语大多由副词充当。在分析“策之不以其道”和“执策而临之”两句中“策”的意思时,“策之”中“策”用在代词“之”的前面,可以推测出“策”在这里作动词,与“之”组成动宾短语,解释为“用鞭子打”;而“执策”中“策”用在动词“执”的后面,可以推测出“策”在这里作名词,与“执”组成动宾短语,解释为“鞭子”。这两个“策”因为在句中的成分不同,用法也不相同。

还可以利用标志确认勾连猜读。文言文中有些词是文言文特殊句式的标志,阅读时可以迅速勾连出曾经积累的知识,推测出句子的句式。如“莲,花之君子也”,由“也”字可以推测猜想这是个判断句;“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由“为”字可以推测猜想出这是个被动句;“马之千里者”中“之……者”是定语后置的标志。[4]

在“句读窥文”的学习中,有师生合作:教师在课前的备课中,寻找文章的线索、脉络,以学习单的形式把大问题交给学生;有生生合作:学生在点句读的过程中,以合作的形式完成教师的学习单。通过对“句读窥文”的教学方法的实践,笔者觉得此法有以下好处:

1.帮助学生养成整体阅读的习惯。“句读窥文”的方法与传统文言文教学的区别就是从大处着手,从整体出发,不纠结于字、句,养成整体阅读的思维方式并形成习惯。

2.帮助学生快速理清思路。有些同学碰到全新的文言文会有惧怕心理,但是经过“句读窥文”的训练之后,会增强读懂的自信。

3.有助于字词的积累。可以学会在不同的语境带入不同的词语解释,在反复运用下便可熟能生巧。总之,这种方法有其价值,值得研究与推广。(www.xing528.com)

(作者单位:上海市市光学校)

【注释】

[1]王万飞.浅谈初中文言文学习[J].学周刊,2018,(24):58-59.

[2]刘知几.史通[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146.

[3]叶方石.文言文断句标点的方法与技巧[J].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29(01):75-77.

[4]邹宁秀.猜读法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的运用[J].西部素质教育,2018,4(10):24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